徐则先

简介: 徐则先(1920-2005)原名徐哲民,字则先。性别:男。1920年7月初1日辰时出生于江苏金湖闵桥镇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1937年起开始独立行医。1941年6月任高邮县抗日民主政府闵塔区异协会理事长。全国解放前后继续在家乡行医。1956年7月被当时的高邮县卫生科吸收参加国家医疗机构工作,先后在闵塔区卫生所、闵桥地区医院、金湖县人民医院、和金湖县中医院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建国后多次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展开]

徐则先的个人经历

简介

1980年当选为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82年2月至1987年8月担任金湖县政协副主席,同时兼任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94年被命为“江苏省名中医”。1987年退休后,继续被金湖县中医院回聘,发挥余热,退而不休,直至2000年。2005年11月12日15时5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评价

徐则先同志的一生平是光辉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作为地方一代名医,他医德高尚,有口皆碑,为光大金湖县的中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徐则先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名医,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心的朋友,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徐老高尚品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注: 徐则先原名徐哲民,字则先。自独立行医起,一直使用徐则先为名,因此更为世人所知。

参考资料: 徐则先小传, 《杏林风范》一书出版, 《解读闵家桥》, 金湖政协,

徐则先小传

概述

徐则先, 金湖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金湖县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名中医。

徐则先

生平

徐氏7岁启蒙于村塾。12岁从师于本镇秀才徐双白夫子门下,专修中国古典文学。15岁随父 徐俊生学医,耳濡目染,18岁即悬壶梓里,求医者络绎不绝。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已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因而于1956年7月被当时的高邮县卫生科首批吸收参加国家医疗机构。先后在高邮县闵塔区卫生所、金湖县人民医院和金湖县中医院工作。1960年金湖建县后,历任金湖县人民代表、金湖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82—1988年任金湖县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副主席。

中医

徐氏具有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在内、妇、儿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始终以“济世救人”作为行医的准则,并常常用“医乃仁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类信条,教育门人,规范自己。从而将自己与那些追名逐利的“江湖郎中”区别开来。徐氏自撰七绝一首,以言其志:薪传世代业岐黄,梓里悬壶誉四方,重德轻资担道义,杏林春满逸馨香。

个人奋斗

徐氏虽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他深刻地意识到学术可以家传,但名医不能靠世袭。日后欲自立于高手如林的医务界,不能靠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而必须靠个人奋斗。他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故他治学,从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是务必“知其所以然”。寝馈于古典医籍,数十载而不辍。学中医就是要多读书,一要读懂,即明其义;二要读熟,即在明其义的基础上,又能背诵出来。临诊时,方能信手拈来,学以致用。进而左右逢源,一隅三反。唯其如此,则医师庶不致沦为“医匠”。同时,徐氏还非常注重带着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去“博采众方”,无论是古人的,还是当代同行的经验,乃至西医学的东西,他都兼收并蓄,以不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回首往事,徐氏不无感慨地说,他就是沿着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如此经过多次反复,这样一条曲折坎坷的成才之路走过来的。

同许多有较高造诣的名中医一样,徐氏的成才,也得力于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这不仅是因为“文以载道”,中医学之“道”,是以古典医籍为载体的,不学好古文化,就难以入中医学之门;而且还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而这正是造就一代“儒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这一方面,徐氏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诸如《诗经》、《论语》、《左传》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的许多篇目,至今仍能背诵,写诗、作对、书法等亦具相当功底。

* 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杏林风范》第260-261页。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