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李善济,号小康,通江县板桥口甘树坝人。清同治九年(1870)正月二十日生,聪明早慧,15岁入县学,18岁补廪,均名列前茅,“冠保(宁)九署”。
相关事件
其性诙谐,放浪形骸,不拘于礼,有李白之风,人称“仙李”。幼肄业于牛脑山太虚庵。庵内供一菩萨名送子娘娘,每年六月送子娘娘庙会,远乡近村想生儿子的妇女,必前往参拜,求娘娘送子,庵僧藉以敛财。届期必蒸馒头,涂以红,名“红桃”,宣称:“吃娘娘座前红桃一颗,定生儿子一个。”还愿时,以红桃折合善功钱。幼年时的李善济,识破庵僧阴谋,写诗揭穿“红桃”骗局:“子果由神送,胎身定不轻。为何闺阁女,也有小儿生闺女胎怀子,红桃并未吞。娘娘偏要送,太不懂民情。”
李善济博闻强记,长于联语。乡友姚宗邦,性耿直,有侠义之风,游扬州溺死,李善济撰挽联凭吊:“鲠骨葬江鱼,剑挂芦边,琴挂芦边,想秋水伊人,宛在?宛在?指波心之水而宛在;雄风惊海怪,魂游天际,神游天际,望家乡何处,归来!归来!跨扬州之鹤以归来。”平溪五童坝文生朱制堂六旬晋二寿辰,恰逢其子朱朴人补廪,设宴庆贺,祈写楹联。李善济信手写出:“吾老矣,黄卷何为,但做个海燕秋闲,君苗试罢先焚砚;尔勉哉,青云作伴,直赶上樱桃春宴,温公年少一簪花。”以《晋书·陆机传》中“君苗(崔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和司马光19岁中进士的典故鼓励朱朴人奋志苦学。
宣统二年(1910)任灌县视学,在青城山撰写394字长联,对仗工整,声韵铿锵,寓意深远,气势宏大,情景交融。上联,以青城山为中心,“纵横八百里舆图”,看“雪岭腾光"、“锦江春涨”,思“峨嵋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绘出“青城天下幽”的特色。下联,以“上下四千年”中有关青城山的历史轶事,神话传说,抒发其遐思怀古的深情。在写长联时,还写了《古银杏歌》,后镌刻于青城山天师洞石碑。
民国元年(1912)春,板桥口庆祝民国成立。李善济又信笔挥毫,写出巨幅对联以抒壮怀,其联为:“以摄政王始,以摄政王终,二百年妄自称尊,扰乱中华;该大汉国兴,该大汉国盛,十八省联邦独立,震荡全球。”民国初任通江视学。民国8年(1919)春,李善济反对郑启和强收捐税“十元半”,毅然辞去通江县视学,回板桥口过隐居生活。并写了一首悲天悯人的诗:“断无名士不标骚,骑马年年过板桥。笛里江山怀故国,酒边风雨送春朝。天涯鸿爪青城远,地迥龙门北斗高。安得新蒲为彩笔,尽书心事一条条。”还在门上写了一幅楹联:“名士岂虚生,小则为霸,大则为王;全才堪自信,文不借笔,武不借刀。”
民国9年(1920)2月,岳州丁睿任通江县知事,器重人才,与李善济相敬而交。翌年2月离职回岳州时,李善济写诗送别:“德星久聚首难分,忽唱骊歌耳怕闻。正喜青琴同识曲,何堪白发又离群。一江秋水旌旗远,全县苍生感佩深。倘到岳阳楼上望大巴山上有奇云。”
李善济于民国初迁板桥小东坪闲居,山高林深。民国10年腊月,乡邻胡明和请客,善济赴宴晚归,被人暗杀,年仅51岁。
作品一览
青城山长联
上联: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想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卜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下联: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