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山

简介: 高凤山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快板”创始人。
[展开]

高凤山的个人经历

高凤山 - 个人简介

高凤山祖籍河北三河县,七岁为“天桥八大怪”之一曹德奎收养,学唱数来宝。七年艺成后,又拜著名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王长友、孙宝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一九四九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积极编演新曲目。后专攻快板书、数来宝,晚年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并与罗荣寿合作,登台演出《卖布头》、《黄鹤楼》等传统相声节目。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等。弟子有崔琦,石富宽等。1993年在北京辞世,享年72岁。

 

高凤山 - 个人概述

六岁失去父母兄长,只身乞讨流落北京。

七岁为“天桥八大怪”之一著名天桥艺人曹德奎收养,学习数来宝,饱受恶势力的欺压凌辱.七年艺成后,又拜著名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学说相声,打下深厚功底。

十四岁开始独立卖艺,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罗荣寿、王长友、孙宝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

高凤山

新中国成立以来,他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上演了二百多个快板书和数来宝段子,还与人合作出版了《快板书》研究一书。

一九四九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积极编演新曲目。后专攻快板书、数来宝,并与高德亮、王学义合作。晚年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并与罗荣寿合作,登台演出《卖布头》、《黄鹤楼》等传统相声节目。他功力深厚,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演唱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如《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张羽煮海》、《武松打店》等。

高凤山对艺术精益求精,注意从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他的表演动作准确,神态逼真,吐字清脆,节奏俏丽,语言流畅,人称"高派"快板艺术。如《同仁堂》、《杨志卖刀》、《黑姑娘》等。

在相声艺术方面,他师从高德亮,先后与马三立,朱相臣,侯宝林,王长友,王世臣,罗荣寿等合作过,捧哏、逗哏、泥缝儿,技艺全面。主要有《秦琼卖马》、《卖布头》、《数来宝》,《黄鹤楼》,《捉放曹》等。弟子有崔琦,石富宽等。

高凤山 - 生平事迹

高凤山大胆创新,是把艺人“单跪式”改为站着唱的“第一人”,同时又在传统“数来宝”的基础上创造了“快板”这一艺术形式。

高凤山七岁拜天桥老艺人曹德奎(外号曹麻子)为师,学唱数来宝。拜师后,每日早起晚睡,洗衣、做饭、买东西,光是伺候师父、师娘就累得够呛,何谈学艺呢。开蒙学的一些段子,都是“偷”来的,像《诸葛亮押宝》、《一窝黑》等节目,是师傅演唱时,他强记硬背学来的。学了仨月,师傅说:“你可以自己奔饭啦。”就这样,高凤山走上了卖艺的道路。

数来宝的传统表演方式是蹲在地上唱,不许站起来。高凤山也不能例外,可他总觉得别扭,想动也动不起来,最多只能扬着头与观众交流一下,其他都受到限制。

高凤山想,人家唱戏的又有眼神,又有身段,一扬马鞭就上马,一扶车旗就行车,能把各种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分得出谁是张飞,谁是李逵,谁是莺莺,谁是红娘,演起来那么洒脱,那么自如。可我蹲在地上唱,有劲使不上,这不是费力不讨好么?我何不也站起来试试!于是他下定决心,改蹲唱为站起来唱,并加上手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动作。这一改非同小可,特别受到观众的欢迎。

1860年,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津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天津开埠以后,英、法等九国争先恐后地抢占地盘,强划租界。在天津老城的南面,曾经有一大片水洼地,开始并没有人居住,随着人口的增多,这里渐渐形成了一片陆地,由于这里位于法国和日本的租界之外,因此被称为“三不管”。

1935年冬天,在天津“三不管”一个不大的书馆里,馆主崔老太太正在整理着桌椅板凳,准备着一天的演出,高凤山来到她面前,央求崔老太太能让他在这里试着表演一段数来宝。崔老太太见他还算机灵,便答应让他在正式演出前表演一个开场小段招揽观众,叫“唱板凳头儿”。但崔老太太怕他唱不好,只给他摆了两条板凳。板凳多,说明艺人本事大,能挣钱;板凳少,则说明观众少,没能耐。

第一次演出,14岁的高凤山唱起了反映军阀混战的《直奉大战》,《打南口》等故事性较强的时事新闻唱段。他口齿清楚,声音脆亮,可在表演方式上却和一般艺人不一样。他的表演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不仅大胆吸取了戏曲和评书的一些表演手法,还加进了许多与内容相吻合的曲艺动作,让观众耳目一新。高凤山表演的创新数来宝很受欢迎,让崔老太太对他刮目相看。第二天他再演出时,板凳的数量和时间都增加了一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会有人来看他的表演。在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高亢、脆美、流畅的独特风格,并与另外一位数来宝艺人王凤山一起,成为当时颇为著名的数来宝艺人。和其他艺人一样,高凤山不仅唱数来宝,也表演相声。他拜前辈相声艺人高德亮为师,并先后与相声名家马三立、白全福、朱相臣等人搭档。

随着天津整个市区的繁荣发展,“三不管”的范围日益扩大,高凤山得到了充分锻炼,但由于年幼,一开始就受到了当地混混儿的欺辱。正因为他唱的新段子火,第四天就有流氓地痞找上门了,逼迫高凤山拜他们为师,并把高凤山收入的七成都拿走了。无奈高凤山只好忍气吞声。从此,他虽然是唱一场“火”一场,可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却进了这些混混儿的腰包。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高凤山返回北京。此时,他的师傅曹德奎大病不起,奄奄一息,高凤山又后悔又难过,赶紧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替师傅还了住店钱。不久,曹德奎去世,高凤山又雇了一辆车,走了五十多里地,把师傅送回了老家。这时候的天津人心惶惶,小梨园、燕乐等著名曲艺演出场所观众锐减,著名的“曲艺五大王”中的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单弦大王荣健臣、相声大王张寿臣等人纷纷离开天津。其他许多艺人,如马三立、高寿亭也离开天津去了济南。

专攻快板书和数来宝新中国成立后,从水深火热中挣扎出来的高凤山饱尝黄连知蜜甜,他以朴素的阶级感情投入到了火热的新生活中。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为发展相声艺术,净化相声语言尽心尽力。后来专攻快板书、数来宝,晚年主要从事曲艺教学工作。他演唱快板书,吐字清晰,语言俏皮,节奏鲜明,气势流畅,唱段紧凑,一气呵成,板槽极稳而又富于变化。在说、逗结合方面,尤有独到之处。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张羽煮海》等。高凤山退休前是北京市曲艺团级别最高的演员,曾由老市长彭真任命为团长。

高凤山 - 艺术特色

嗓音清脆、字正腔圆,节奏处理俏丽流畅、一气呵成,感情充沛、台风洒脱;表演动作准确,神态逼真,吐字清脆,节奏俏丽,语言流畅,人称"高派"快板艺术。

高凤山 - 代表作品

《同仁堂》、《数来宝》、《诸葛亮押宝》、《张羽煮海》、《武松打店》、《秦琼卖马》、《卖布头》、《黄鹤楼》、《捉放曹》、《北伐成功》、《闯王斩堂弟》、《君臣斗》、《孙悟空三盗芭蕉扇》、《黑姑娘》等。

高凤山 - 艺术人生

1950年119日,农历己丑年十二初二日: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成立。

由一相声艺人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高德亮、罗荣寿、高凤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宝霆、于世德11人发起,在北京市曲艺公会协助下,正式成立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

1951年312日,农历辛卯年初八日: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3月12日至5月底,以廖承志为总团长,陈沂、田汉为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总团赴朝,北京文艺界有23人参加了由部分曲艺杂技演员组成的“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领队张辅臣,队长连阔如,副队长曹宝禄,演员有高元钧、侯宝林、郭启儒、常宝堃、魏喜奎、高凤山、孟宪友、孙砚琴、尹福来、顾荣甫、金业勤三兄妹等。中华杂技团部分演员也参加了这次赴朝慰问演出。北京市文联编辑沈彭年随队前往。

1957年,农历丁酉年:北京市曲艺三团并入北京市曲艺团

北京市曲艺三团合并到北京市曲艺团,北京市文化局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帮助,并委派政治辅导员,加强党的领导,该团遂成为民营公助的文艺团体,改名为北京曲艺团,团长高凤山,副团长魏喜奎。演员有王世臣等。

1959年12月,农历己亥年:北京曲艺团改名为北京市曲艺团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曲艺团为市文化局直属国营艺术团体,团名又改为北京市曲艺团,团长高凤山,政治协理员于真。该团下设曲艺、曲剧两个演出队,分别演出北方曲艺和北京曲剧。演员有王世臣等。

高凤山 - 人物纪念

2008年3月22日晚,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崇文区文化馆快板沙龙联合举办了“纪念一代宗师高凤山先生”专场演出。北京曲协主席李金斗携弟子刘颖率先表演了高凤山先生的代表作《黄鹤楼》,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相声名家陈涌泉、魏文华、孟凡贵、张志宽、师胜杰、石富宽、王学义、李增瑞、李伯祥、杜国芝及高凤山的众弟子:崔琦、孟新、张长来、张文甫、李少杰、李世儒等都参加了演出。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