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姆·文德森 - 个人介绍
温德斯对美国文化的遐思与憧憬起源于他小时候。原名WilhelmErnstWenders的温德斯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在杜塞多夫市(属旧西德辖区)出生,当时正值二次大战结束,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派兵进驻西德,大兵们带来的美国文化对西德人而言是如此与众不同又新颖,让他们巴不得拋开所有过往,完全投向美国的怀抱,温德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他小时候是个极端害羞、自省的青少年,原本还计划从事神职,但对摇滚乐和美国电影的热爱让他很快地放弃了这个目标。
长大后的温德斯在自由堡大学研习医学和哲学并在巴黎习画,后来他进入慕尼黑电影学校就读,这段期间他拍了几部作品,其中的一部短片《银色城市》曾在第一届台北电影节放映过。他的第一部剧情片《守门员的焦虑》就引起影评的注意,这部作品是根据他的朋友PeterHandke的小说所改编,Peter是后来温德斯的《歧路》一片的原作者,并在多年后又和温德斯共同创作了《欲望之翼》。在他最不满意的作品《红字》后,温德斯拍了《爱丽丝漫游记》、《歧路》及《道路之王》,自此确立了他「公路电影」的思维和形象。这三部作品中的最佳者《道路之王》描述两个孤独、自省又企盼有女性陪伴的男人,乘着货车在东西德边境展开旅途;旅程终了时,他们了解生命中那些必须承受的一切。《道路之王》是一部宁静、近乎于抒情的作品,拼弃传统影片的心理动机、不安和戏剧性紧张,不难发现温德斯对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景仰之情(一九八四年温德斯甚至前往东京拍摄了引人惆怅的《寻找小津》纪录片,向他心目中的偶像致上最高敬意)。在这些复杂的暗示和回响中显露了温德斯最爱的主题:沟通障碍、德国生活中的美国化现象及德国电影的命运。
维姆·文德森 - 生平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代表。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曾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二十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German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70年代,受当时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和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在他的著名电影作品包括《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直到世界末日》中,流浪与疏离成为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1974年可以说是文德斯事业的转折点,由于受到当时美国一些公路电影(如1969年的《逍遥骑士》(EasyRider))的启发,也由于自己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文德斯以后的创作方向,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漫漫流浪。从此以后,流浪与疏离成为文德斯电影永远的主角,文德斯也籍由这两个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来。
令文德斯声名鹊起的是他的“旅行三部曲”:1974年的《爱丽丝漫游城市》,1975年的《歧路》和1976年的《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其中《歧路》讲述了一位作家为寻找灵感而游历,画面具有诗意的隐喻和富于哲学意味的象征内涵;《公路之王》则以写实的基调和独特的观照方式批判了俗媚的电影文化,同时也对7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界的状况投以了深切的关注。1977年,公路电影代表之作《逍遥骑士》的导演DennisHopper更是和文德斯一起合作,拍摄了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TheAmericanFriend)。影片在纽约、汉堡、慕尼黑和巴黎之间来回跳跃,世界成为纠结在摩天大厦、地铁、高速公路、列车之间的神秘空间,从而散发出强烈的疏离感,令人难忘。
七十年代中后期,轰轰烈烈的“德国新电影”运动开始衰落,经济危机使得影市萧条,德国的电影导演们或是转投电视业或是前往国外。就在这个时候,一直关注着“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向文德斯发出了前往美国拍片的邀请。自1978年起,文德斯陆续拍摄了影片《哈麦特》、《水上回光》和《事物的状态》(TheStateofThings)。《哈麦特》作为文德斯首次拍摄的好莱坞式电影作品,并没有能令科波拉满意,这部片子的大部分镜头都被科波拉要求重拍,以至影片的发行时间比预想中推迟了三年多。1982年的《事物的状态》却获得了联邦电影奖(前西德电影最高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开始确立他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Paris,Texas)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现了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摄,影像风格极其鲜明,文德斯创造出极为宽广的银幕空间,从而成功展现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虚空感。
虽然《德州巴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但是文德斯似乎还是更喜欢在欧洲拍片。也正是在自己的祖国,文德斯拍摄出了他最广为人知也最受好评的一部电影——《柏林苍穹下》。影片讲述了一个渴望下凡的天使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和梅格·瑞恩98年主演的《天使之城》(CityofAngles)就是《柏林苍穹下》的好莱坞通俗版。这部影片也使文德斯获得了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使得他在世界影坛上真正确立了的自己的地位。
1983年的《德州巴黎》使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桂冠,这部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成功的表现了人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影片主要在美国西南部的沙漠里拍摄,影像风格极其鲜明,文德斯创造出极为宽广的银幕空间,从而成功展现出充斥在故事主角生命里的虚空感。
至此,文德斯的影片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坦率冷静的风格。他的电影语言修辞中基本排除蒙太奇,特别偏好对运动和场景的不加剪辑;他不求论证什么,他追求的是一种平静地观察、等待和不停顿地发展的电影,尤其喜欢表现公路、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因而也一再描写迁移、迷航和旅行。
但是文德斯并没有满足,而是在以后的创作中不断丰富和扩充着自己的电影世界。1991年的《直到世界尽头》拍摄于全球四大洲,影片在皓渺的氛围里讲述了一个关于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被称为“终极公路电影”。1993年的《咫尺天涯》以俯视的角度观察德国统一后社会景观的变化;而在两年后的《云上的日子》里,文德斯则和意大利传奇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起探讨了爱与欲望的问题,影片摄制于欧洲数个国家,也是一部巧妙借用公路片形式的电影。文德斯不断地在公路电影的基础上嫁接与派生着新的元素,同时也改造着传统公路片的形式。他越来越喜欢在城市里表现流浪的状态,将现代社会里孤独与疏离的状态描述得愈加生动。在1997年的《暴力启示录》里,文德斯描写了暴力的外在表现,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现代社会里的暴力问题。1996年拍摄的《光之幻影》(ATrickoftheLight)“记录”了许多对电影的发展做出贡献却被遗忘的人们,表达了文德斯对电影历史的缅怀与敬意。
有鉴于文德斯电影创作理念中观察者的姿态与感觉,他也非常钟爱纪录片的拍摄。他一共拍过7部纪录片,其中1985年《寻找小津》是一部关于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相当引人注目。1998年描写古巴音乐风情的《乐满夏湾拿》(BuenaVistaSocialClub)广受好评,文德斯与为他制作了《德州巴黎》的音乐人瑞·库德(RyCooder)再次成功合作,展现了他自己一直深喜着的美洲音乐的迷人魅力。同时文德斯也非常喜欢摇滚乐,他曾说过:“今天摇滚与电影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文学、戏剧和绘画看来似乎与电影的联系更紧密,却远没有摇滚来得贴和时代、准确直接。”2000年的作品《百万美元酒店》(TheMillionDollarHotel)的配乐就是由著名摇滚乐队U2的主脑Bono主刀炮制的。文德斯再次将音乐与画面贴和在一起,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声色迷情来。
维姆·文德森 - 作品介绍
《美国朋友》让全世界注意到温德斯。这部片延续了他的主要诉求,根据PatriciaHighsmith的小说《Ripley’sGame》(即前一阵子的热门片《天才雷普利》的原著)改编,描写住在汉堡的一位从事裱框工作的Jonathan(BrunoGanz饰)生命中最后几周所发生的事,其中最令人玩味的是他和Ripley(DennisHopper饰)间的关系,这位使Jonathan陷入连续杀人案的黑社会分子Ripley无法自拔地被Jonathan吸引,这段奇异的友谊渐渐使Jonathan的婚姻濒临决裂,最后甚至让Jonathan命丧黄泉。这个故事让温德斯将焦点锁定在德国/美国文化间的紧绷,并揭露全球电影制作被好莱坞和美国品味支配已为大势所趋。在这部片子里,温德斯的两个美国偶像──导演尼可拉斯·雷(NicholasRay)和山姆·富勒(SamFuller)还轧了一角。
一九七八年温德斯应导演柯波拉(FrancisFordCoppola)之邀到美国执导《汉密特》,但在拍摄期间温德斯与柯波拉在理念上有些抵触,经过多次修改剧本后终于完成了这部片子,这个在一九八三年上映的版本中仅有百分之三十是温德斯原创成分。温德斯把在拍摄《汉密特》时遇到的问题间接地记录在《事物的状态》里,这部自传色彩浓烈的作品亦指出欧洲和美国在电影制作上的对比。由山姆·谢佛(SamShepard)编写的《巴黎·德州》谈的是一个流浪汉和家人团聚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许多呈现的方式将温德斯早期作品的主题发挥到极致,并于一九八四年嬴得金棕榈奖。随后温德斯返回柏林拍摄《欲望之翼》,这部如诗如画、以大量黑白画面处理的作品叙述BrunoGanz这位天使下凡的故事,不仅票房告捷,亦使温德斯获得一九八七年坎城影展最佳导演的殊荣,日前由梅格·莱恩(MegRyan)和尼可拉斯·凯吉(NicholasCage)主演的热门影片《X情人》即由此片改编而来。《巴黎·德州》和《欲望之翼》实为两部温德斯的颠峰之作。
《直到世界末日》由威廉·赫特(WilliamHurt)、山姆·尼尔(SamNeill)及SolveigDommartin主演,他们说服彼此一同浪迹天涯去寻找让失明者可以「看」的一种相机,这部后现代公路电影对当中所记录的影像呈现自溺的思维,温德斯自己对其中的主题相当喜爱,但对观者而言则为一部深奥难懂的平庸之作。其后的《咫尺天涯》为《欲望之翼》的续集,虽然获得一九九四年坎城的评审团大奖,但在连贯性、片长及叙事上均远不如后者,被视为温德斯继《直到世界末日》后的又一部失望之作。
《里斯本的故事》对熟悉温德斯的人来说应该是部很特别的片子,因为它不论是说故事的方式和配乐都显得较为轻松,与以往差异甚大。故事叙述一位录音师因导演好友的请求到里斯本去进行录音工作,结果没见到好友,只发现他拍好的卷片,因为好友对所做的工作产生困顿而出走了,但他仍忠于所托,拿起了那大大毛毛的麦克风就径自开始了录音的工作,最后他感动了好友,完成了他们的共同创作。
《在云端上的情与欲》则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阔别十四年的复出之作,由安东尼奥尼和温德斯共同执导,影片由四段故事组成,主题为邂逅,描述一位导演至欧洲寻找灵感的过程,参与演出的有约翰·马可维奇(JohnMalkovich)、伊莲·雅各(IreneJacob)、苏菲·玛索(SophieMarceau)及文生·培兹(VincentPerez)等。
由比尔·普曼(BillPullman)、安蒂·麦道威尔(AndieMacDowell)及盖布瑞尔·拜恩(GabrielByrne)主演的《终结暴力》是温德斯初次运用新科技制作的作品,这部在美国拍摄的片子尽管探讨的是时兴的监视与被监视的话题,视觉呈现亦相当新颖,也入围了九七年的坎城影展,仍无法掩饰内容的空洞。
《乐士浮生录》(CD进口商原译「记忆哈瓦那」)是温德斯继《寻找小津》、《城市服装速记》(记录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之后又一部纪录片,这部细腻的音乐电影记录了巴西老艺人的音乐生命,电影音乐亦深受乐评们的推崇。《百万大饭店》是由JeremyDavies及MillaJovovich主演,摇滚乐团U2的主唱BONO构思的故事叙述的是住在洛杉矶百万大饭店的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后来牵扯出的奇离案件,获得二千年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
温德斯的作品有个很有趣的特性,因为他在当中放入了大量自己深爱的摇滚乐,和苍凉的影像搭配起来着实相得益彰,纵使有时影片并不是那么成功(如《咫尺天涯》、《终结暴力》),但精心制作的电影配乐依然显露温德斯对摇滚乐的高度品味,所以他的支持者中有为数不少的摇滚乐迷。综观温德斯能长期受瞩目的因素,应该是他传神地表达追寻的意念,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都曾在追寻事业、学业、爱情、梦想时,单打独斗地走在未知的路途,一路上或许幸运连连,或许孤寂无助,但就如同温德斯的剧中人,还是带着那分执着向目的地走去。
维姆·文德森 - 重要历程
1945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1963-65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哲学专业
1966-67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失败,在巴黎电影资料馆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67-70慕尼黑国家电影电视学院学习电影
1968-72电影评论专栏作者:《南德意志报》和《电影评论》杂志
1971共同成立“作者电影出版社”
1975成立RoadMoviesInc.公司
1984---柏林艺术科学院成员
1989---巴黎Sorbonne大学荣誉博士
1991Friedrich-Wilhelm-Murnau奖获得者
1991---欧洲电影科学院主席
1993---慕尼黑国家电影电视学院荣誉教授
1995 瑞士Fribourg大学荣誉博士
历年摄影展
“地球表面的图画”——风景摄影回顾展
2001年9月22日--11月4日
2002年6月25日--10月1日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Museum,Bilbao,Spain
2003年6月21日--8月31日
澳大利亚悉尼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ofContemporaryArt,Sydney,Australia
2003年3月12日--4月15日
英国伦敦HaunchofVenison画廊,London,UK
2003年11月8日—12月20日
美国纽约JamesCohan画廊,NewYork,USA
2003年11月27日—2004年1月17日
瑞士苏黎世Judin画廊GlarieJudin,Zuerich,Switzerland
“远景俱乐部”——同名电影作品摄影展
2002年6月17日--8月31日美国桑塔莫尼卡玫瑰画廊
“维姆·文德斯摄影展”
1993年PalazzodelleEsposizioni意大利罗马1994年VilladelleRose意大利博洛尼亚
1994年FNAC法国巴黎
1994年Parco日本东京
1995年FNAC德国柏林
1995年VillaRufolo,意大利拉维罗
1996年各地歌德学院
“西部笔记”摄影展
1986年蓬皮杜中心法国巴黎
1987年EncontrosdeFotografia,葡萄牙孔布拉
1988年PalazzodellaTriennalediMilano意大利米兰
1988年迈阿密电影协会美国迈阿密
1988年歌德学院瑞典斯德哥尔摩
1988年歌德学院丹麦哥本哈根
1990年Saint-Yrieix-La-Perche法国
1992年StdtischeGalerieSchwarzesKloster,德国弗赖堡
“维姆·文德斯摄影展”
1989年PPS.GalerieF.C.Gundlach德国汉堡
1990年GalerieMarie-LouiseWirth瑞士苏黎世
1991年HochschulefürFernsehenundFilm德国慕尼黑
1991年Fahey/KleinGallery美国洛杉矶
1992年ShibuyaSeibuDept.Store日本东京
1992年KiyomizuTemple日本京都
1992年爱丽舍博物馆瑞士洛桑
1992年“RobertAdams-WimWenders”AmerikaHaus德国柏林
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Slittamenti”
1993年路西亚那现代艺术馆丹麦
1994年SalaParpalloPalauDelsScala西班牙巴伦西亚
1994年SanTelmoMuseum,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
重要电影作品及获奖年表
1971年《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TheGoalkeeper’sAnxietyofthePenalty威尼斯电影节(电影评论大奖)
1972年《红字》
1974年《爱丽丝漫游城市》AliceintheCities德国影评大奖
1975年《错误的举动》WrongMove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音乐)
1976年《公路之王》KingsoftheRoad芝加哥电影节大奖
1977年《美国朋友》TheAmericanFriend德国电影金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0年《水上回光》LightningoverWater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2年《哈默特》Hammett
1982年《事物的状态》TheStateofThings威尼斯电影奖金狮大奖,国际影评人大奖;德国电影奖(最佳电影,最佳摄影),德国电影银奖(制作)
1983年《德州巴黎》Paris,Texas法国戛纳电影节奖金棕榈大奖;英国电影科学院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银奖(制作);法国电影评论大奖
1985年《寻找小津》TokyoGa伦敦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
1987年《柏林苍穹下》WingsofDesire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德国电影金奖(导演);洛杉矶影评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纽约影评人奖(摄影)
1989年《衣食住行事件簿》NotebookonCitiesandClothes
1991年《直到世界尽头》UntiltheEndoftheWorldGuild金奖(最佳德国电影)
1993年《咫尺天涯》FarAway,SoClose!法国戛纳电影节奖评审团大奖;
巴伐利亚电影奖(导演)
1994年《里斯本的故事》LisbonStory
1995年《云上的日子》BeyondtheClouds
1996年《光之幻影》ATrickoftheLight德国短片电影金奖(导演)
1997年《暴力启示录》TheEndofViolence德国电影金奖(导演)
1998年《乐满哈瓦那》BuenaVistaSocialClub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纽约影评人奖;洛杉叽影评奖;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观众奖;NationalBoardofReview大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2000年《百万美元大酒店》TheMillionDollarHotel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评审团大奖
最后编辑:2021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