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黄延桢(1899—1939),广东蕉岭县南磜乡人。父铸愚好读书、善书法。延桢自幼随母郭氏在乡耕读。民国4年(1915)随舅父赴潮州,旋即转北京,就读汇文中学。民国7年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科。民国10年毕业,返粤投奔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遭军阀陈炯明拘禁,经姚雨平、李济深营救,由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团团长邓演达赴广州保释并同往肇庆,委任连长之职。此后戎马生涯18年,历任营、团、旅、师、军长。
黄延桢一向热心于教育事业,重视培养人才,捐资在本乡南磜创建道南小学新校,设奖学金,赠送运动场地、体育设备、《小学生文库》、风琴、教具等,还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使道南学校成为设备完善的高等小学。民国23年(1934),黄延桢捐资银圆4000元给梅蕉边境的松源中学办学,同时蹭送《万有文库》一套及其他仪器书籍,又资助松源、南磜、北磜有志求学而无钱就读的学生。
30年代初黄延桢任第七师师长驻防梅县期间,曾亲自指导开辟修筑梅松线等公路,及修建梅江;白渡等公路大桥。这些工程对发展梅蕉各县交通和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事业起到一定作用。
南磜乡的左槐村、龙华村是老苏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地方恶棍勾结官府,经常派兵进村骚扰,鱼肉乡民,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黄延桢得悉此情,即函蕉岭县长不得对该处地方进行骚扰。从此,村民方得安宁度日。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略的战火燃及广东。黄延桢在第十二集团军供职,随军驻守广州。广州失陷后,随总司令部转驻翁源三华。驻三华期间,日军进犯粤北。黄延桢在拟定第一次粤北会战的作战计划中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28年(1939),黄延桢在任第十二集团军中将副官长兼副官处长及总司令部办公厅主任时,病逝于粤北三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并予以国葬。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