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展览
铜版画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992)。广东省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画院(1994)。黄少垠铜版画展,纽约国际美术馆(2009 )。无常与放任—— 黄少垠绘画展,789-K 艺术空间,北京(2009)。“子勿语”黄少垠、郑琦、Thomas·Diego·Armonia 三人联展,第十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2009)。
发表作品
《广东美术家》第二期,广东美术家杂志社(1993)。《中国版画》第二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当代艺术》丛书第五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中国版画》第十期同时刊载作品和论文,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北方美术》第一期专文评介四幅作品,天津美术学院(1998)。《世界美术集(华人卷)》,《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香港美术出版社(1998)。《中国当代美术现象批评文丛――断层与绵延》,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美术观察》第十一期刊载油画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艺术地图》,艺术地图杂志社,北京(2009)。《库艺术》。库艺术杂志社,北京(2009)。《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杂志社,北京(2009)。作品集《无常与放任》,如意画廊(2010)。
批评家评黄少垠的艺术
选择一种适合于自身并且有意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对艺术家来说,难之又难。摆脱时尚的纠葛已成为艺术家独立品格的标志。否则,艺术家及其作品不过是过眼烟云。任何一个时代都未能逃脱这个淘汰法则。这正是我们面对黄少垠绘画作品,无法抑制地要进行一番探究的原因。……在这里,对抽象与具象,传统与反传统,写实与表现等问题的追究都显得无意义了,因为艺术家早已超越于此,而涉及的是自然、超自然、人类的想象以及如何再现想象的问题。其艺术语境使人们摆脱这个梦想进入天堂的现实的纠葛,沉醉于超时空的精神体验之中。
——玉令(《北方美术·画家与作品》,天津美术学院)
黄少垠的作品,她是一个艺术感觉非常好的艺术家。她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她的那种时间性和日记的方式,挺有意思。她的画面效果很强悍,她的作品实际上是对生活片段或人生的感悟。
——吴鸿(《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黄少垠的作品基于本体,走向内心,显得单纯。她作为女性艺术家,很自由地表达她内心世界那种说不清楚的东西,画面统一。她的发展过程,从她早期的铜版画,慢慢走到她现在,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跟她的内心状态是吻合的。那种艺术家感性的、直觉的、流动的、把握不定的内心状态在她的画面体现的很好。
——贾方舟(《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黄少垠的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放任、就是自由、就是本真。表现主义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这里。
——邹跃进(《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黄少垠的作品比较本色,对艺术的理解、艺术表现的对象都显得单纯、直接。直抒胸臆,虽然借鉴了表现主义、涂鸦艺术,但结果都很个人化、很本真、本色,我觉得非常好。
——高岭(《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黄少垠的作品和这几年浮在面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很强的意志这样一个因素在里面。黄少垠的作品和欧洲的新表现主义不一样,包含一些美国涂鸦的成分,具体来看,有一些很轻松的东西,她的主题和题目也是很日常化的:《海天》、《塞车》、《吸烟的人》等等,显然,黄少垠更多的是来自中国日常现实中的形象。
——鲍栋(《世界艺术》,2009年第八期》)
进入展厅的瞬间,仿若闯入梦境抑或《神曲》中的炼狱,内心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吸引,这种力量可以单纯来自强烈的色彩,激情的笔触,极富变化的表现形式。像艺术家黄少垠所说“情感的自由表达,甚至情绪化的表达更让人感受到颤抖的心跳……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从未把它当作一种创造,画画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生命运动的需要,一种感性的情感表达,有时甚至是语无伦次,但它是最接近本真的感受。”——正是这种无序的、感性的宣泄使得情感的表达更近于本真状态,才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更易产生共鸣。黄少垠西方用抽象主义观念及手法,对自身经历、个人体验、精神领域进行描绘,强调感性的宣泄,她认为理性的表达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感性的、放任的、随意的状态是最接近真实的。
——韩凤石(《感性近于本真》)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