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华

简介: 李治华,中法文翻译家。出生、求学于北京,三十年代后期赴法深造,毕业于里昂中法大学。旅居里昂近七十年,从事汉语教学之余,对译介传播中国文学情有独钟。与法籍妻子雅歌志同道合,历时二十七年,倾力完成法译巨著《红楼梦》,此外还翻译过鲁迅、巴金、老舍、艾青、姚雪垠等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翻译之余,偶有随笔、回忆录,谈译事、叙家事,谈文化、论交流。淡远情真,文字朴实。耄耋之年首次结集出版,见出一位远方游子的中国心,更见出绵延不绝的中法文化交流史。
[展开]

李治华的个人经历

个人履历

 1915年9月1日生于北京。

  1937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

  1942年获得里昂大学硕士学位。

  自1948年起,先后担任法国科研中心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巴黎东方语言学校辅导员、代理教授、助教;巴黎第八大学副教授。

  1980年退休。

李治华

  1992年入法国籍。

  在1981年成立的欧洲华人学会上被选为副理事长,并任《欧华学报》主编。

  1985年被中国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

  2002年被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法国文艺中级荣誉勋章”。

  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李治华·雅歌文库”。

  2003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等单位授予李治华夫妇“《红楼梦》翻译贡献奖”。

人物生平

聪颖用功

  李治华1915年出生于北平,自幼聪颖,5岁就识5000个汉字。上学后他接连跳级,后考入中法大学的附属中学———西山中学。初中时,李治华迷恋小说,为此,校长兼数学老师曾厉声斥责:“你放着数学题不演算,整天躺在被窝里看小说,要是数学再不及格,不论你中文和法文多么好,我也不让你毕业!”在此形势下,李治华听取高中部一位同学的建议,弄到一张东北某学校的初中肄业文凭,填上新的名字,直接投考中法大学附中高中二年级,结果一考即中。高中毕业后,李治华升入中法大学伏尔泰学院的法国文学系。1937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争取到联合公费留学金赴法国求学。从此以后,李治华就在法国读书、工作、安家、立业,默默地为中法文化交流进行耕耘。

异国求学觅得知音

  李治华同夫人雅克琳·阿蕾扎伊思本是同窗。1939年,在一堂法国文

  学课上,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班上有两位中国同学,谁愿意帮助他们?阿蕾扎伊思举起了手。当时,阿蕾扎伊思刚开始学中文,和李治华结成了互帮互学对子后,渐渐滋生了感情。1943年10月,李治华同阿蕾扎伊思结了婚。婚后,李治华借《诗经》里的字句为妻子取中文名“雅歌”。 这对伉俪相扶相携走过了60多年。问他们一辈子有什么浪漫故事,李老笑着说,我跟老伴都很简单,我们都喜欢工作。译书都是我们两个人合作,我翻译完了,她帮助修改、打字。我们有4个孩子,家里事情本来就很多,够她辛苦了。寥寥数语,饱含挚爱深情。

翻译红楼梦

  数载春秋 苦心译就鸿篇巨制

  1937年,李治华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即被保送到法国深造。后来,他致力于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译成法文,介绍到西方。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出版一套《东方知识丛书》(又名《世界文学名著》),李治华应邀参加了这项工程。他自报选题《红楼梦》,一位法国比较文学教授提醒他,翻译《红楼梦》需要很多时间,李治华没退缩。不过,也许当时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部书竟让他付出了27年的心血!

  之所以用时长,原因之一是李治华当时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任教,繁忙的教学使他只能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另一个原因是《红楼梦》实在难译。李老说,翻译《红楼梦》难度很大,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有时查不到,就写信向国内专家求教。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和国学大师启功都曾给我提供过帮助。当时中法尚未建交,信件都是经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转寄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翻译这套丛书,除译者外还必须另有专家担任校对,李治华找到了自己早年在中法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安德烈·铎尔孟。铎尔孟在清朝末年就去了中国,在那儿生活了48年。他与李石曾、蔡元培等人一起创办了中法大学,并教授法国古典戏剧、法国诗歌和汉译法等课程。铎尔孟是位“中国通”,对《红楼梦》也很有兴趣。1954年铎尔孟回到法国。从此以后,李治华译初稿,夫人雅歌帮助初改、打字,再将译稿送给铎尔孟。每年暑假,李治华去铎尔孟那里住三四个星期,他们一起讨论、切磋,就这样,用10年时间译完初稿,又用了17年时间完成校改清样、写序言(60多页,等于一篇红学论文)、作注解(90多页)、加人物(400多个)姓名对照表、地名表(100多个)等。1965年铎尔孟去世,李治华的夫人雅歌接手校对。1981年,法文版《红楼梦》终于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付梓,此事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李治华动手翻译《红楼梦》时才39岁,而当法文版《红楼梦》面世时他已66岁了。但是他觉得很值,因为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如今,4200多页的《红楼梦》法文翻译手稿收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个人评价

  老骥伏枥 心血倾注中法交流

  李治华一生勤勤恳恳,为人处事低调。1980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汉译法工作。如今因年事已高,大部头的书不敢动了。他说:“我是中法大学培养出来的。中法大学创办人李石曾一生在中法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想继续他的事业,尽自己所能,把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介绍给法国读者,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使中法人民互相了解。这个事情很重要,相互了解就不会有隔膜。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日益深入,才是人类进步的希望。”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