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民(研究员)

简介: 高惠民,1908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大岳庄的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学家。
[展开]

高惠民(研究员)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1930年9月-1937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学习。

1937年7月-1938年8月 察哈尔省农试场技师。

1938年8月-1946年2月 冀鲁豫边区抗日政府干部。

1946年2月-1948年2月 冀鲁豫边区政府农试场技术主任兼技正。

1948年2月-1948年12月 北方大学农学院系主任。

高惠民

1949年1月-1949年10月 华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系主任、教授。

1949年10月-1951年5月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主任。

1951年6月-1952年12月 平原农学院副院长。

1953年1月-1953年10月 北京农机学院副院长。

1953年10月-1957年7月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57年8月-1969年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5年8月-1978年7月 山东农科院土肥所党委副书记。

1978年7月-1979年12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

1980-1982年 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研究员。

1982年6月 离休。

1985年4月 逝世。

在大学时代,他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他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和抗日宣传教育活动。194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先后担任冀、鲁、豫行署实业处农林科长,冀、鲁、豫边区农场技术室主任,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组织指导群众进行生产建设,对边区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先后担任了北方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兼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平原农学院和北京农机学院副院长。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调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等职务。曾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土壤耕作的研究及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农业科研必须坚持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相结合,实验室、试验场和农村基点相结合,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科研路线。总结形成了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肥料结构和施肥制度、耕作结构和耕作制度相结合的土壤管理体系,对促进我国土壤耕作学和科学管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技术成就

高惠民在担任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领导职务后,一直勤奋工作,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正确途径与方法。他十分重视正确对待农民群众的经验,深刻认识到群众经验来自生产实践,是科学的源泉,也是检验科学的标准,只要认真地总结研究,就会成为科学理论。他提出应抓好学习、总结、实验、示范、推广五个关键环节,切实做到边学习总结、边示范推广、边实验提高。

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产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是理论联系实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途径。高惠民始终把建立长期农村试验基点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他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提出了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相结合,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实验室、试验场和农村基点相结合“三个三结合”的科研路线,为农业科研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在他主持下,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率先在湖南祁阳和河南新乡建立了长期农村科学实验基点。在祁阳,以改良鸭屎泥、黄夹泥和冷浸田为研究重点,针对当地早稻烂秧的问题,提出了用好磷肥、种好绿肥,解决了多年来冷浸田“冬干坐秋”减产问题,改变了当地的低产面貌。在新乡,通过研究水盐运动规律和总结群众改良盐碱地的经验,推行了深耕晒垡、开沟起垄、深播浅盖以及提早播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多年不易捉苗的盐碱地,获得棉、麦好收成。1964年,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研究和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措施等两项,分别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论著

1 高惠民.我国农业生产的轮作换茬制度.红旗.1961(24)

2 高惠民.加强中下等耕地的培养.人民日报,1962

3 高惠民.论以田养田.人民日报,1962

4 高惠民.我国轮作换茬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文汇报,光明日报,1962

5 高惠民等.中国肥料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6 高惠民.农村科学基点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见:中国农科院工作会议的报告.1963.3

7 高惠民等.北京地区黄土深耕结合施肥对熟化土壤和增加冬小麦产量的作用.见:中国农科院成果简编.1963.70

8 高惠民等.论农牧结合与轮作制.科学通报.1964(4):283~287

9 高惠民等.不同茬口对土壤肥力和后作小麦的影响.耕作与肥料.1964,1:43~49

10 高惠民等.如何正确对待农民群众的生产经验.耕作与肥料.1974 (3)6~10

11 高惠民等.加强科研管理,促进土肥科学发展.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年报.1977.1~4

12 侯光炯,高惠民主编.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3 高惠民主编.农业土壤管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