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瓒(人物)

简介: 王瓒,男,[唐]太宗时人,丹阳尉。工书,焦山有其一诗刻,字画全类瘗鹤铭。董逌云:“王瓒书,自贞观(六二七至六四九)至今亦无譌缺。
[展开]

王瓒(人物)的个人经历

唐代书画家

王瓒,太宗时人,丹阳尉。工书,焦山有其一诗刻,字画全类瘗鹤铭。董逌云:“王瓒书,自贞观(六二七至六四九)至今亦无譌缺。”《东观余论》

元代官员

王瓒,字在中。先世豳人,后徙长安,即元之奉元路。其父鹏飞,仕元,为同州判官。瓒,泰定元年甲子科张益榜进士,初授官不详。后为国子助教。擢翰林国史院编修。泰定五年春,以编修奉旨代祀秦蜀山川,赐爵服。后至元中,任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历官河东佥宪,仕至御史中丞。其家世代簪缨,其六世孙王纳诲,是明代山西右参政。

明代官员

人物介绍

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谥号文定,今鸡川乡铁柜儿人,后迁居县城。瓒3岁入县学,27岁考取举人,34岁中进士。37岁,即明成化二十年(1484)入仕途,先后任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开封知府等职。在龙湾乃至温州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人称榜眼王,是永嘉有明一代仅次于状元周旋的第二人。少年天性明颖,精力绝人;稍长嗜学,入县学后,更钻研经史不倦,昼夜不辍,曾苦读于双岙书院和温城开元寺僧舍。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中举人,九年(1496)春中进士第,殿试得一甲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十年(1497)奉旨修《大明会典》,司教内书堂。十五年(1502),应温州知府邓淮之请,来温编纂弘治《温州府志》。十六年(1503)纂修《通鉴纂要》及《对类》等书。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侍讲,充经筵讲官。五年(1510)升南京祭酒,十一年(1516)进升礼部右侍郎,十二年(1517)署掌礼部印,任礼部左侍郎。世宗嘉靖元年(1522),因支持张璁上疏议礼尊嘉靖皇帝朱厚熜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与大学士杨廷和不合,两疏乞休,后被贬为南京礼部管事。三年(1524),背疮病发,医治无效,殁于家,卒年63岁,葬瑶溪皇岙钵盂山,建筑宏伟,墓前有石马、石将军,墓道上立有石牌坊。

人物评价

王瓒一生,胸怀坦荡,刚正不阿;器量宽宏,不计私怨。他自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及礼部任职,官至礼部左侍郎,钦命追赠礼部尚书。他两任国子祭酒,四典礼部会试,撰修国史,侍讲经筵,著作众多,对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被誉为“学冠一时,四海师模”。他又揭露奸阉,极谏昏主,是一个以社稷苍生为念、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正人君子。

清末最后的秀才

人物简介

王瓒(1881~1960),字献珍,号翠云。福建清流城关人,清光绪七年(1881)生,为清末最后一科秀才。

王瓒

生平事迹

王瓒从福建省立全闽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县创办清流县立丰山高等小学,他废除体罚,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开辟操场,注意体育活动。首届学生毕业后,学生人数倍增。遂在书院旁新建教室、膳厅、宿舍等,充实学校设备。以后该校几经易名为县立第一小学、县立中心小学、城关小学,王瓒仍在该校执教。共教毕业班级30多期,毕业学生2000余人,有的学生考入连城、宁化、长汀、福州等地的中学或师范,或由中学而升入北大、厦大、音专、暨南、同济等大学,为清流造就一批人才。

军阀混战时期,受军队骚扰,学校被过境军队占为驻所,设备屡遭破坏。除大部队过境无法上课外,其余小部队占住时,王瓒均亲自向其长官交涉,要求军队他迁驻所,让学生能照常上课。

民国12年(1923)暑期,应漳州道尹开运动会的号召,王瓒选拔10余名学生亲自率领到漳州参加运动会,获田径赛第二名,为清流运动员首次外出参赛夺得荣誉。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常被县长挪用,甚至半年不发工资。为不误儿童学业,他一面向县长交涉支付积欠,一面自行张罗借贷,克服困难,照常上课,用热心教育的实际行动,迫使县长清发积欠,使得师生更加团结。

民国31年,王瓒获省优良教师的奖励。同年,本县创办简易师范,他负责筹备,后改任简师教员。由于工作积极,民国34年间,由省教育厅派任为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该校共毕业两期学生,为清流培养一批师资。

民国36年,简师改办为清流县立初级中学,以暨南大学毕业的邹圣基为校长,王瓒仍任教员。邹在小学就读时,王瓒是他的老师,今日师生同校办学,更加同心同德,致力家乡的教育事业。

1950年春,清流解放,王瓒受聘任初中教员直至1952年。1960年病逝。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