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雅辛(英文:Lev Ivanovich Yashin,俄语:Лев Ива?нович Я?шин,简称Lev Yashin),(1929年10月22日-1990年3月20日)是前苏联的足球运动员,司职守门员,身高190厘米(6呎3吋),穿着全黑球衣把守球门,凭著出色的扑救而被称为“黑豹”(Black Panther),由于特长的双臂亦称为“黑蜘蛛”(Black Spider)或“八爪鱼”(Black Octopus)。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俄语: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译作沙卡洛夫;1921年5月21日-1989年12月14日),苏联原子物理学家。他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和基本粒子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运动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米·马·鲍罗廷是一位著名的布尔什维克。1923年9日, 被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1923年10月6日,鲍罗廷到达广州,10月18日,孙中山委任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以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波里斯·弗拉基米洛维奇·约干松(1893~?)于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专科学校。是苏联著名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苏联著名的革命历史画家,他是十月革命后最早荣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画家之一。
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 (1922~1991)苏联伟大的文学家。
罗季恩·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1898—1967),苏联元帅。苏联国务活动家,军事家,统帅,两次苏联英雄(1945.9.8,1958.11.22)。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1901年12月16日—1944年4月5日),苏联统帅,苏联英雄(1965年5月6日,追授)。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在合围敌重兵集团、使用方面军快速集群、实施军队果敢机动和组织战役防御等方面,显示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对苏联军事学术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Sergey Georgyevich Gorshkov,1910年2月6日—1988年5月13日),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苏联英雄。生于乌克兰。1942年加入联共(布)。1927年参加苏联海军。先后毕业于伏龙芝海军学校、驱逐舰舰长训练班和海军学院高级指挥员进修班。1931年在黑海舰队任驱逐舰航海长。苏德战争期间,历任亚速海区舰队司令、新罗西斯克防区副司令、多瑙河区舰队司令及黑海舰队所属分舰队司令等职。70年代,曾两次指挥苏联海军在世界各大洋举行大规模演习。1985年12月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员。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5枚。著有《海军学术的发展》 、 《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海军》 、 《国家的海上威力》等。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年10月25日—1939年2月23日),苏联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生于布祖卢克市( 今属奥伦堡州 )。1901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和红军。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先后任第9、西南方面军司令,在保卫察里津(今伏尔加格勒)、莫斯科以及解放乌克兰等作战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积极参加1924年—1925年的军事改革,提倡按新的技术装备整编苏联陆海军,主张建立强大的装甲坦克兵和国土防空系统,为苏军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著有《粉碎邓尼金,1919》 、 《现代军事学术的任务》等。1939年在大清洗中被错杀。
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06.6.29—1945.2.18),苏联军事首长,统帅,大将(1944),两次苏联英雄(1943年10月17日,1944年7月29日)。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4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基辅炮兵学校(1928)和工农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1936)。1928—1931年历任排长、团测绘队队长、炮兵连政治副连长、炮兵侦察教导连连长等职。学院毕业后,先后任坦克营参谋长、营长。1938年5月起任坦克团团长。1940年7月起任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坦克第28师副师长,1941年3月起任该师师长,担任此职时参加了卫国战争。获列宁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一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各1枚,奖章多枚。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1945年2月18日,中弹牺牲。根据国防部长命令,其名字被永久列入荣获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的基辅基洛夫炮兵学校的名册。因斯特堡市改名切尔尼亚霍夫斯克。维尔纽斯等市树有其纪念碑。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Brodsky,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业余时间坚持写诗,译诗。2016年1月29日,约瑟夫·布罗茨基作品《悲伤与理智》入选“2015年度影响力图书”推荐年度文学作品。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罗钦可(АлександрМихайловичРодченко),生于1891年12月5日(儒略历:11月23日),卒于1956年12月3日,是苏联美术家、雕刻家和摄影家,结构主义和苏联设计学派的创建人之一。
杰米扬·别德内(1883年4月13日,俄罗斯帝国乌克兰古博夫卡-1945年5月25日,苏联莫斯科)苏维埃文学的开拓者、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天才的 寓言作家、杰出的布尔什维克宣传鼓动家,以其称颂革命的诗歌和讽刺性寓言...
费多尔·瓦西里列维奇·托卡列夫,Фёд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То?карев(1871—1968)苏联枪械设计师。早年为军械技工。1900 年起任军械主任。1907 年起开始从事自动步枪研制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在作战部队服役。1916年返回兵工厂。1927 年研制出苏联第一支冲锋枪。三十年代先后研制出CBT—38 式、CBT-40 式半自动步枪和ABT-40 式自动步枪,在苏德战争中广泛使用。1940 年加入联共(布)党。同年获技术科学博士
苏联雕塑家,以擅长亚述巴比伦式墓碑雕塑出名,如列宁抬棺像和许多斯大林的雕像,但留存下来的不多,斯大林雕像在解冻时期就被毁掉了不少,苏联解体后列宁雕像也剩下不多,现存最出名的是位于巴库的《26名巴库政委遭枪杀》。
苏联著名东方学家。掌握30多种语言,有著述100余种,自幼酷爱东方民族文化和历史。1919年在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印度伊朗专科学习。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1922年获印度语文学学士学位。1922—1923年在巴黎大学攻读梵、藏、蒙、汉、波斯语等,1925—1929年参加其父组织的中央亚细亚香巴拉探险队,历访印度、锡金、克什米尔、拉达克、西藏、蒙古、新疆等地。1930年起任乌鲁斯瓦蒂喜马拉雅研究所所长。1957年回国,在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领导藏学研究。学识渊博,在藏学研究上尤为突出,广涉美术、语言、历史、文献等。1931年出版的《亚洲腹地行纪》最早阐述了藏北游牧民族中尚未受佛教影响的文化,并揭示了这种文化与中央亚细亚“文化世界”的相似之处。1949、1953年出版西藏佛教史重要文献两卷本《青史》英译本。
姓名:费拉托夫 籍贯:前苏联 职业:眼科学家 生卒:1875~1956弗拉基米尔·彼得罗·费拉托夫 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Φилатов ,前苏联眼科学家。改进角膜移植术,创组织疗法。1875年 2月27日生于俄罗斯奔萨省沙兰...
拉迪尼娜,苏联女电影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08年 6月24日生于西伯利亚纳札罗沃村。193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戏剧学院,曾担任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员(1933~1935)。她先后参加拍摄或主演过多部影片:《富裕的未婚妻》(1938)、《拖拉机手》(1939)、《可爱的姑娘》(1941)、《养猪女与牧羊郎》(1941)、《区委书记》(1942)、《战后下午六点钟》(1944)、《西伯利亚史诗》(1948)、《库班哥萨克》(1950)和《忠诚的考验》(1951)等。拉迪尼娜扮演的主人公充满朝气,她们热情、纯洁、勇敢且富有幽默感。
苏联小说家、剧作家。生于新闻记者家庭。曾参加红军。192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2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善于写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力图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獾》(1924)、《贼》(1927)等。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1953)于1957年获得列宁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