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育(509—559.6.29),字景德,原名项猛奴,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周文育是南北朝陈朝开国皇帝武帝陈霸先的大将,在平定岭南和侯景叛乱的战斗中立过很大的功劳,为开创陈朝出了大力,被陈武帝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周文育死后,陈霸先十分悲痛,素服戴孝,痛哭于灵堂。
张宾,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授官右侯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他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少有大志,兵法娴熟。先为中丘王帐下都督,后辅助石勒创业,为建立后赵王国创下了卓著功勋。据《晋书》记载,张宾受封后,位居僚首,宠冠当朝。尽管地位显赫,但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墓葬于南和县张相村东。
蔡佑,西魏、北周名将,追随西魏权臣宇文泰征战天下,后辅佐宇文觉(宇文泰嫡长子)建立北周王朝。以其骁勇善战、忠君为主名扬天下,人称“铁猛兽”,堪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乱世枭雄。
杜洛周(?— 528),又称吐斤洛周,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人,高车族。北魏孝明帝元诩525年8月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改年号真王。高欢、尉景等都归附于他,得到了安州戍兵数万人响应。起义军与起义军多次交战,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在528年2月,杜洛周被另一起义军领袖葛荣所击杀。杜洛周也算一位乱世豪杰,善于煽动起义,但却不善领导,最终被自己人算计致死。
葛荣(?— 528),鲜卑族人,北魏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初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后投靠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的起义军。孝昌二年(526年)杀叛将元洪业,接着领导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年号广安。后乘胜进军,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528年,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被尔朱荣俘获杀害。葛荣也算一位乱世枭雄,担当起领导农民起义军的重任,但他并无逐鹿中原的大志,只知屠杀掳掠,最终难成大事。
慕容翰,字元邕,为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长子,慕容翰“性雄豪,多权略,猿臂工射,膂力过人”(《晋书·慕容翰载记》)慕容廆甚是惊奇,遂委以重任。
马隆,生卒年不详,字孝兴,东平平陆(今山东汶上北)人,西晋名将,兵器革新家。晋东羌校尉。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兗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署武猛从事。太熙初,封奉高县侯,加授东羌校尉。积十余年,威信震于陇右。时略阳太守冯翊严舒与杨骏通亲,蜜图代隆,毁隆年老谬耄,不宜服戎,于是征隆,以舒代镇。氏、羌聚结,百姓惊惧。朝廷恐关陇复扰,乃免舒,遣隆复职,竟卒于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武康镇)。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一生戎马31年,先后平定五斗米道叛乱,山蛮作乱,驻守南京抵挡北魏的进攻等等,功绩卓著。深得魏帝器重,嫁之以公主,拜为侍中、征南将军、驸马都尉,封丹阳王。
拓跋英(?—510.12.9),字虎儿,又名元英,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长城以南大同、左云一带)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的军事将领、音乐家。他出身王室,聪明敏捷,精通音律,尤其善于骑射。历任魏孝文帝、宣武帝时期军事重将,南征北战、抵御外敌、扫平叛乱,指挥无数大小战役,战绩突出。拓跋英在战场上出奇制胜,屡建奇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韦叡(韦睿)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442),病逝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字怀文,史称韦虎,原籍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蓝田或者西安东南附近),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汉族著名的军事家。 曾祖时迁至襄阳。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出身世家大族。宋前废帝时为雍州刺史袁主簿。齐末任上庸太守、建威将军。萧衍称帝后,任廷尉,封都梁子,迁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天监四年(505),任江州刺史、雍州刺史等职。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一文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格义”之说不足为信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