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复业、赵玉林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从事地震预测已有40多年。在地电预测方法研究上拥有一批业界公认的科研成果。1990年,他们率先提出潮汐力谐振的地震孕发机制。
於崇文,地球化学家。1924年2月生,宁波镇海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理论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元素地球化学区域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从事的专业方面,理论上颇多建树,如在区域地球化学方面,为发展中国的区域地球化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马永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家,长期从事中国海相油气地质的勘探研究工作,深入塔里木和南方实地进行科学探索十三年,在科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成功指导勘探实践,突破了建国五十年来久攻不下的勘探禁区,发现目前我国最大的海相气田──普光气田。
湖北黄梅人,男,汉族,1946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69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构造地质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
陈贲,石油地质专家。湖南长沙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后任玉门矿务局工程师。1945年至1947年赴美国进修。回国后,任中国石油公司上海勘探室工程师。建国后,历任石油工业部总地质师、青海石油局研究所地质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曾提出建立全国石油储量委员会、石油勘探工作应以储量指标为主等建议。1959年负责编制了青海冷湖油田开发方案。最早提出冷湖地区侏罗系生油的观点,并总结了冷湖油田断块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对中国断块油田研究起了借鉴作用。
马廷英,(1899~1979)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之最早发明者。又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对台湾海峡地区石油资源的考察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领导台湾大学、文化大学地质系,培养了很多人才。
苏良赫,工艺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工艺岩石学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用岩石学方法对高炉炉渣进行探讨,并用于水泥工业。对中国工艺岩石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60-70年代,对高炉热风炉、转炉炉衬的耐火材料损坏机理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使首钢转炉炉龄提高上百倍。他研究新的铁矿矿浆成矿理论,对中国寻找富铁矿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应用在水泥工业中的高炉炉渣的工艺岩石学研究》、《平炉喷火口及炉顶高铝砖腐蚀作用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等论著,具有开拓性意义。他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等校任教,培养了一批中国工艺岩石学方面.的骨干力量。
彭润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专业。36届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四届冶金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舒德干 舒德干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古生物学专业;1981年获西北大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 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大学地质系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近十余年来,在寒武大爆发和动物门类起源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 篇(含《Nature》的“ Article” 形式论文3 篇);发现并论证了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昆明鱼、海口鱼、钟键鱼、低等脊索动物华夏鳗、尾索动物长江海鞘、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绝灭的后口动物门“古虫动物门”,以及棘皮动物始祖“古囊动物”;并基此提出了早期后口动物演化与脊椎动物起源的新假说。其成果被评为“1999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田明中,中共党员,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公园研究的知名专家之一。
王根厚教授,198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主授《构造地质学》 、 《综合地质》等本科生课程及《应用构造》、 《构造定量》等研究生课程,现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在2005年的学校教学名师评选中,又被授予“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王成善,汉族,成都理工大学(前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沉积学与大地构造研究,研究方向为沉积盆地分析、高原隆升机制以及大陆古海洋学。
王训练,男,汉族,陕西武功人,1958年9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博士研究生文化程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海淀区政协副主席。
万天丰教授,男,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普通地质学、应用构造地质学、构造应力场及全球构造新进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
薛春纪,男,1962年生,陕西眉县人,教授,地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委员会委员,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地质流体与成矿、矿床地球化学、资源信息系统与资源经济、遥感技术应用等。
于炳松(1962.11-今),男,浙江省德清县人,中共党员。1991年和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煤和油气田地质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杨立强,1947年出生于甘肃。1968年始师从著名画家蔡鹤汀、蔡鹤洲两位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周建波,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Curtin University。主要从事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构造地质学(前寒武及中生代构造); 地球物理学(重磁异常处理及其地质解释)方面的研究。
张德会 教授 (1955.8- ) 地球化学 ,男,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应用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客座研究员。
张招崇,男,1965年7月生于浙江临海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1989年和1995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火山岩与成矿研究。
陈岳龙,男,196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县。1986年、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11月-1993年3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地球化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4月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2001年5月晋升为教授。
杜杨松,派名(按杜氏世系排列的名字)芳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都昌县和合乡西田畈杜家村人。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第38代孙,江右(江西)杜氏始祖杜策(南康府君)第35代孙。 1957年8月16出生,1973年7月毕业于和合五七中学。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 1988年6月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1993年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处处长。
邓晋福,1935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刘俊来(1960.12—),构造地质学教授,天津静海人,民盟盟员,现任《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显微构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固体力学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构造地质学家与大地构造学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吉林大学校报(地球科学版)》编委,《世界地质》编委,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吉林省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长春市委员会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南康县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及其深源包体的研究;此后,陆续将研究范围拓展到火山岩与煤盆地形成、火山活动与生态环境、岩浆活动与造山过程反演、岩浆作用与成矿等研究领域。
刘永顺,笔名三乐。1960年生于福建宁德。现任职福建省宁德市蕉城财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入选94国际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三明金叶...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家。重视构造地质几何特征的研究,在韧性剪切带及其成矿控矿作用、地质断裂的扩展和雁行构造的力学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开创,将构造分析方法直接应用于找矿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倡导构造地质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其学科和方法的体系。在构造地质基础理论和成矿理论研究中贡献卓越。
李保生教授是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热带亚热带分会副主任,华南师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学科博士点组长。
莫霍罗,即安德里亚·莫霍罗维奇,(克罗地亚语:Andrija Mohorovi?i?,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著名的克罗地亚气象学家及地震学家,他也是莫氏不连续面的发现者。
王璞珺,男,1959年10出生,黑龙江省绥滨县人,现在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
徐道一1934年8月生,浙江鄞县人。研究员。1956年7月北京地质学院毕业。1959—1963年原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研究生、1963年4月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主要有数学地质、天文地震、天文地质、天地生综合研究、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头衔 1982.08-1986.07 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放射性普查勘探专业本科,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08-1991.07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读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6.07-1988.08 核工业总公司七九六矿,技术员 1991....
刘兴诗,男,1931年5月8日(农历3月21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籍贯四川省德阳市,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果树古生态环境学研究员,知名科普作家。曾任成都理工大学学科专业建设高级顾问。1945年开始发表第一篇作品,1952年开始科普创作。刘兴诗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美术片《我的朋友小海豚》获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童话《偷梦的妖精》获1989年海峡两岸第一届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讲给孩子的中国大自然》系列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列入“北大人物”的“北大文坛”中。截至2013年7月,在境内外共出版232本书,获奖144次。
庞忠和, 男, 1961年出生,江苏盱眙人。1978年9月-1984年11月,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循环与水岩相互作用的同位素水文学与水文地球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发表SCI论文22篇,EI论文3篇。
曹树培,男,是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政策法规咨询部主任,咨询委员、研究员。工作中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优秀的干部,深得同事和群众的喜爱。
常隆庆(1904年12月3日-1979年7月21日),字兆宁,四川江安县连天乡泥溪村人。中国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 193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先后担任北碚私立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西南地质调查所副所长;重庆地质学校教导主任;成都地质学院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编辑、常务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先后发表二十余篇重要科学论文和专著,内容广泛,涉及到地层、古生物、矿产、地质构造、土壤、地震、中国地质等方面。著《中国地质学》、《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怎样找矿》、《中国断裂系与成矿关系》等多种著作,为国家培养一代地质人才,为矿产大开发打下深厚基础。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Карпинский)苏联地质学家。1847年生于俄国乌拉尔霍图斯克一个矿业工程师家庭。1866年毕业于彼得堡矿业学院。1877-1896年任该院教授。他在从事地质矿业高等教授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了地质委员会的工作。1885-1903年任地质委员会主席。1886年任彼得堡俄国科学院研究员,1889年当选为科学院非常任院士,1896年当选为常任院士。1897年,第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当选为大会主席。1899-1936年他任俄国和苏联矿物学会会长、主席。1917-1936年他任苏联科学院院长,1936年在莫斯科逝世。
葛利普(AmadeusWilliamGrabau)(1870-1946),德裔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葛利普是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发表近300种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学、生态学、矿物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等方面。
白志达,男,1956年3月生,甘肃礼县人,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国内著名火山地质专家,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副会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CCTV-10科教频道《地理?中国》客座专家。
男,196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张寿庭,39岁,教授,是我国一名优秀的地质学专家。1986年大学毕业于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1989年、2000年于成都理工大学分获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和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方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先后负责及参加主研地学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目前,主要从事矿产勘查与评价等方面教研工作。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
达顿(Dutton,Clarence Edward) 美国地质学家。1841年5月15日生于康涅狄格州沃灵福特;1912年1月4日卒于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