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蝙蝠专家组成员
唐崇惕(1929--)福建福州市人。寄生虫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着重阐明各寄生虫病原种类的全程生活史内各发育期的生物学特点,所需各中间宿主(传播媒介)的种类,各病原在流行区生态环境中存在和流行的规律,病原各发育期与宿主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人和各经济动物受感染的地点、季节。阐明了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阐明了中国南方沿海经济贝类各吸虫病原的生活史及预防对策等问题。
陈兼善(1898-1988),动物学家,鱼类学家,教育家。中国鱼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办台湾东海大学鱼类标本馆,编著的《台湾脊椎动物志》已出第三版)、《鱼类的演化和分类》和《英汉动物学辞典》为生物学、水产学工作者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多年从事大学教学和研究,培养了不少人才。
胡淑琴,女。动物学家。江苏常熟人。193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曾任华西协合大学教员。建国后,历任四川大学、四川医学院教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亨利·沃尔特·贝茨在南美(Beddall,1969)。这次探险使他关注了那些当初引发达尔文思考进化、生态和地理分布的问题。带有华莱士标本的船在返回英国的路上被大火吞食了,幸运的是他却安然无恙;不久,他又启程了,这次去的是远东的马来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在马来,一次发烧期间,他得出了自然选择的思想。
周开亚,男,1932年10月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IUCN/SSC鲸类专家组成员,IUCN/SSC保护繁殖专家组成员、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海洋公园保护基金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海豚保育学会顾问、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多样性》、《中国天然药物》编委。
魏斯曼(1834~1914)Weismann,August德国动物学家。1861年在吉森大学从师于德国动物学家K.G.洛伊卡尔特,学习动物发生学及形态学,1863年完成了关于双翅目昆虫变态的论文。1866年担任弗赖堡大学医学系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副教授,1868年在该校创办动物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1871年升任教授。60年代中期以后因眼疾不得不终止显微镜下的研究而转向遗传、发生和进化问题的理论探讨。他讲授达尔文进化论多年 ,直至1912年退休。
美国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海亚特,亦译海厄特。 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取得卓越成就,促进了理解头足纲(Cephalopoda)动物进化及原始有机体的发展。
1933年—)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他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在非洲、亚洲、南美洲都开展过动物学研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现任国际野生动...
奥斯汀-史蒂文斯是全球知名的摄影家、爬虫学家及冒险家,不过他最著名的头衔是“世界蛇王”。奥斯汀酷爱蛇类,尤其是最具危险性的有毒蛇类。他一生走遍世界,寻找那些攻击速度最快、毒液最强的毒蛇。为了捕捉到最精彩、最摄人心魄的镜头,奥斯汀往往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危险而致命的蛇窟拍摄。为了募集捐款并唤起大众对非洲大猩猩困境的关注,他曾经计划要缔造一项惊人的纪录:连续107天、昼夜不分地与非洲毒性最强、最致命的蛇群共同生活。
克尔纳(1851~1911) 德国动物学家。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农业化学教授等职 。首先用定量纯营养物质加入基础日粮喂养关在呼吸室的家畜,根据定期的氮与碳食入量与排出量求得二者的存留量,换算出各该营养物质的体蛋白与体脂肪沉积...
1845年(乙巳年)~1916年(丙辰年)。俄国动物学家、免疫学家、病理学家。发现吞噬细胞,建立细胞免疫学说,与P.埃尔利希共获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珍妮·古多尔,英国动物学家。中学毕业后只身进入非洲丛林与野生黑猩猩为伍,在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揭开了野生黑猩猩行为的奥秘。珍妮·古多尔的发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简·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年4月3日-),毕业于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她一生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