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来,人们往往把普希金之死的主要责任归咎于他的妻子娜塔丽娅·普希金娜。俄国文学界的一些权威论著,在对娜塔丽娅这个人物并没有掌握充分资料的情况下,一直说她是个轻浮浅薄、与诗人在精神上毫无共同之处的庸俗女子。娜塔丽娅几乎成了历史罪人,长期受到谴责与谩骂。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 (俄语: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Зощенко,1895年8月10日,儒略历:7月29日-1958年7月22日),苏联讽刺作家,他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的讽刺让他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都广受欢迎,但自1946年日丹诺夫批判后,作品不能出版,只能从事翻译工作。
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1929-1974),苏联著名导演、编剧、演员、作家。他参加过25部电影的演出,凭借自编自导的影片《有这么一个小伙子》,获得第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他还创作了五部中篇小说、两部历史长篇小说、四部话剧和近100篇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电影小说《红莓》。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1924—2013),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莫斯科作家协会与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成员,俄罗斯电影艺术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苏联当代作家之一,其经典战争题材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影响了中国一代人。2013年3月11,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莫斯科去世,享年88岁。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 1900.1.19-1973.7.20) 苏联俄罗斯诗人,战歌《喀秋莎》和情歌《红梅花儿开》的作词者。出生在斯摩棱斯克州一个贫苦家庭。对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农民的穷困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他从小喜欢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颂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
阿尔卡奇·彼特罗维奇·盖达尔是苏联时期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原姓戈利科夫),1904年1月22日生在今库尔斯克州尔戈夫市的教师家庭里,他1918年参加红军,16岁当团长,战争中多次负伤,1924年离开部队从事写作。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铁木儿和他的队伍》使他在苏联文坛名声大振,传播遐迩。1941年10月26日,在离乌克兰坎涅夫市不远的利亚普利亚瓦村附近铁路旁的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同伴们撤退而英勇地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