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克托·路易·柏辽兹(法文:Hector Louis Berlioz),又译白辽士,法国浪漫派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生于格勒诺布尔的拉科特·圣安德烈,早年学过长笛和竖笛,后来又学吉他,但从未学过钢琴。1856年开始写作歌剧《特洛伊人》,1858年完成,这部歌剧是柏辽兹的杰作,因规模过于庞大,在剧院上演的种种努力未能实现。1860——1862年,柏辽兹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比阿特丽斯和本尼迪克》,之后再没写作了。柏辽兹以1830年写的《幻想交响曲》闻名。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去世。
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原名 Alfred Éric Leslie Satie,1866年5月17日-1925年7月1日),是法国的作曲家。他被法国音乐六人团尊为导师,是二十世纪法国前卫音乐的先声。 他的作品大多数都以本名出版,但在1880年代后期,他曾经以维吉尼·勒鲍(Virginie Lebeau,Lebeau 虽然是法国一个姓氏,但其实可以拆开成为两个字:le beau,意思就是“美男子”)作为笔名。
柏辽兹((Louls) Hector Berlioz (路易)埃克托尔·柏辽兹,1803-1869)为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绍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遵父训21岁修完医学课程获得理学士学位后,他断然决定改行从事音乐,从此跟家庭闹得关系紧张,只得靠借债和私人教课维持贫寒的生活。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扬民望曾写道:“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华,可以说集中在作家雨果、画家德拉克罗瓦和作曲家柏辽兹这三个人身上,他们的作品揉合着种种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迈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孤寂心绪的衷心倾吐和种种空幻的奇想。”
弗朗索瓦?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法国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1668年11月10日出生于巴黎。法国著名的音乐家族库普兰家族成员,作曲家路易·库普兰的侄子,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也是最伟大的羽管键琴音乐家。他是库普兰家族诸位音乐家中最有盛名的,因此被称为“大库普兰”(le Grand Couperin)。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克劳德·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前奏曲》、《练习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克劳德·德彪西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主题、标题的“情绪”、气氛。对克劳德·德彪西影响最大的不是音乐而是文学,他经常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沙龙流连。
莫里斯·拉威尔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Ravel,1875-1937),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
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1848年10月8日—1932年9月27日),法国共产主义者,工人作曲家,铸模工人。生于比利时,后移居法国里尔,一生主要从事家具制作和花木加工业。青年时代即投身于工人运动,并在工人夜校学习文化和音乐。曾领导过几个工人业余合唱团,任指挥,并写词作曲。72岁加入法国共产党。1932年9月26日,《国际歌》作曲者皮埃尔·狄盖特在巴黎逝世,享年84岁。
乔治·比才(法语: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25日-1875年6月3日),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是世界上演出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其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1873年比才完成作品《卡门》,圣桑、柴科夫斯基、德彪西等人都给予该剧很高的评价;同时,他创作完成的作品还有歌剧《罗马》。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