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1861~1929),出身于世医家庭。先后曾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学会会长,神州医药总会外埠评议员,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长等。1908年6月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组建绍兴医药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该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何氏任副总编。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简称《蜀本草》,共二十卷,附有《图经》,由孟昶作序,刊行于世。
全元起是中国古代名医。是中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
秦鸣鹤时中国古代名医,他的针灸技术精湛。
唐由之,字昆吾,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医眼科学家。1926年7月1日出生。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状凄苦。毅然下定决心,立志银海探骊,济人于盲瞽。后由石瓢僧人推荐,拜师陆南山,从此步入攻读岐黄书,钻研龙木术的生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和睫状体平部的手术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外享有盛誉。
危亦林(1277-1347) 元代骨伤科医学家。字达斋。南丰(属江西)人。
吴昆是中国明代名医。著作主要有:《素问吴注》、《医方考》、《脉语》、《针方六集》四种,其余著作流传少。
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医家。公元987—1067年(北宋太宗雍熙四年——英宗治平四年)人。宋仁宗(赵祯)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奉旨铸造针灸铜人两座。为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之一。
前苏著名器官移植先驱弗拉季米尔·德米科霍夫教授“二战” 期间曾在红军医院中工作,“二战”结束后他和其他前苏高级医生获得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在医学领域上击败西方国家。
唐仕波教授,53岁。现任现任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副总裁,曾任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玻璃体视网膜实验室主任。
[公元九九七年至一o五五年]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生于宋太宗至道三年,卒于仁宗至和二年,年五十九岁。
侯爱君,女,医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生药学教研室副主任,生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凌奂作品凌奂清代医家。原名维正,字晓五,一字晓邬,晚号折肱老人。归安人。凌云十一代孙。师从吴古年。撰有《饲鹤亭藏书志》三卷。
吕复,明鄞县(今属浙江)人,字元膺,晚年自号沧洲翁。少孤贫,从名医郑礼之学,尽得其传,有名地时。所著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眩》、《切脉枢要》、《运气图说》、《养生杂言》诸书甚众。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著者数十事,为医案。
卢岳华,男,汉族,1955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李聪,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引进人才。2004年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8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放射科学系分子影像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初获复旦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放射科学系访问助理教授职位。
刘敏,1979年8月30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华语影视女演员,空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2002年开始主持山东卫视娱乐栏目《阳光快车道》,与大冰合作。2006年凭借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赛貂蝉”一角被观众所熟知并喜爱。2011年,凭借古装国学情景喜剧《万卷楼》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少儿电视剧类三等奖。2012年更是凭借《鹰隼大队》、《女人如花》、《漂亮主妇》、《我家的春秋冬夏》等热播剧而被观众熟知。2013年获第六届山西地产年度盛典暨首届时尚大典度时尚人物大奖。2018年4月23日,主演的电视剧《萌妻食神》播出。
公元621年~公元713年,汉族,唐汝州人,少好医药及炼丹术,尝师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
步宏,男,汉族,1958年4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病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四川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清代木刻本《医学心悟 》清代名医程国彭撰著。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医名大振,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本书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书中明确提出辩证八纲、施治八法理论,并对伤害及内、外、妇、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论述。其论全面中肯,语言简明平易、治法切于实用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天启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卒。“
陈念祖(1753~1823年),字良友、修园,号慎修,长乐县人,生于医务世家,著有:《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新方八陈砭》、《十药神书注解》、《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30余种。其子元豹、元犀、孙子典、心兰和学生周易园、黄奕润等都以医名行世。
字筱圃,号虚斋,又号铁人,返里后,更曰困叟,别号逊农,一号桐村,昆明人。光绪九年(一八八三)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迁山东提学使,归主讲经正书院,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任福建宣慰使,岑春参赞。工书法,自始即摹...
陈藏器,男,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代中医学家。
冯兆张,字楚瞻,浙江海盐人,生于17世纪,明末清初名医。十三岁开始习医,精于医术,后游医于天下,尤擅儿科。平素崇尚温补之法,于治小儿亦主张初期应用峻烈之品以祛邪,再以攻补兼施之法,终以养正补药。推崇赵献可命门之说。著成《冯氏锦囊秘录》二十卷,书中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于脉诊、药性等方面,亦多有论述,实为八种医书之合称。此书后来曾传入越南,为其医家所珍视。
封志纯,男,教授,浙江杭州人,现任中国指导北京军区总医院主治医师。擅长儿科。
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曰玭衣生,泰和人。隆庆五年(1571)考中第三甲第二十四名进士,多次平定贵州苗、瑶起义,一生虽久在官场,但读书不辍,著述宏富。
裴元英,女,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教学研究工作。现为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药学会理事和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二项,二项专利已授权。
潘胜利,男,现为复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申请国内外专利7项,其中1项美国专利和1项中国专利已经获得授权。出版了《中国药用柴胡原色图志》、《老年痴呆克星》等多部专著。
潘俊,女,副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导师。主要从事研究药物靶向传释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高分子药物、微粒和脂质体制剂等。
绮石,一称汪绮石,约为明末医家,具体姓名及详细生卒年月与里籍难以考证,但称之为绮石先生,以善治虚劳病证而著称于世。他在历代诸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于虚劳病独具心得,在虚劳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著有《理虚元鉴》。
1933年生,15岁时因华北天花防疫上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荣获朝鲜功劳勋章。1956年在青霉素的工业生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文革后期得到提升,出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对中国医药业做出巨大贡献。1994年卸任。
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
吴师机,名安业,字尚先,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代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早年中过举人,后则弃儒随父笏庵寓居于江苏杨州,诗文之外兼学习祖国医学,尤其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王维德,常见名人,在现代有香港演员王维德,香港人。出演了大量TVB剧,代表作品有《铁血大旗门》、《倚天剑屠龙刀》、《水浒无间道》、《900重案追凶》等,另有清代医学家王维德以及宁夏师范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
王学义,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兼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
徐嗣伯,男,今江苏南人,京南北朝时南齐著名医学家。
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号道轩,别号勿听子。明代著名医家。福建建阳崇化里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乡建鳌峰书院,为子孙肄业之所,故熊宗立自称“鳌峰后人”。熊宗立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熊鉴(彦明)精医。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从熊鉴学医,长大又随刘郯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奥旨。熊宗立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壮年后,结合自己的祖传医术,从事医疗和医书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从而成为一位整理出版医学书籍的刻书家和医学家。
许鑫梅,教授,博导,1995年起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内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分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委员,《新中医》杂志常务编委,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至今。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留校内科教研室从事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从教近40年来曾担任医疗系本科、针灸系、硕士研究生班、西学中班及教师进修班等的教学工作,主讲《中医内科学》及有关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授课中贯彻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而深受学员好评。培养了一批医学科技工作者,不少人已成为高级专门人材。
余霖,字师愚(1723-1795),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乾隆年间(1736-1795),余氏寓居安徽桐城县,岁甲申(1764)桐城瘟疫流行,死者甚众。其父亦染时疫,庸医以伤寒误治而死。余氏悲愤交加,遂潜心于疫病的研究,因受刘河间火热论、吴又可《温疫论》影响,认为当时流行的疫病是感受疠气所致,而“疠气乃无形之毒”,“既曰毒,其为火明矣”,力倡暑疫为病之说。疫疹是热疫的最主要症状,是火毒的外在表现形式。余氏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于1794年著成《疫疹一得》,这是一部辨治热疫的专著。该书详论疫病斑疹的病源及色泽、形态,以及治疗和预后转归。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南宋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和《察脉总括》等。
虞抟(1438-1517),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虞抟,字天民,自号华溪恒德老人。今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人,明代中期著名医学家。《金华府志》中载:“义乌以医名者,代不乏人,丹溪之后,唯抟为最。”虞抟年幼即“习举子业,博览群书,善记育,能诗”。年轻时,因母多病,立志学医。潜心研读各种中医经典著作,继承发挥朱丹溪医理。其医药以丹溪为宗,集张仲景、孙思邈、钱乙、李杲诸家之精华,融会贯通,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