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中,1954年4月4日生,江苏昆山人,教授,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1978年2月进入江苏大学电气系学习,1982年2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后考取清华大学电机系硕士研究生,1986年12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后留系工作。 1988年5月调入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1989年晋升副教授,1991年8月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博士后研究二年,1993年晋升教授,1994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兼自动化研究所所长。2001年任东南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8月,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3年入选2012年度“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程文瀼,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36年3月生,浙江省平湖市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此后留校任教至今。代表作有《混凝土与结构设计》。
陈学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198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东南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199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代表性著作:无代表性论文:"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公交站点车辆停靠对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交通延误模型"专业(网站用):工学-光学工程所教课程:研究方向: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
陈熙源(1969.2-)男安徽怀宁人,1990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8月毕业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获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达庆利,男,回族,1945年出生于江苏六合,东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
达飞鹏,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控制理论与应用),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产品快速开发集成系统)。2000年后在东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工作。2004年1月至6月以VisitingFellow赴YaleUniversity与K.S.Narendra教授开展合作研究。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理事,IEEEMember。现为多个IEEETransactions和其它国际期刊审稿人。
198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 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政工程学科带头人,现任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海绵城市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水处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雨水收集利用协会副主席。
胡敏强,男,1961年9月生,汉族,江苏丹阳人,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教授(二级),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侨,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所长,桥梁工程学科带头人。东南大学知名专家学者。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南大学十佳“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从事桥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1999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梯队,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公路学会理事,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1991-1998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先后完成了钢筋砼圆形截面偏压构件的极限强度及抗裂性计算方法研究;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理论研究;大吨位预应力锚下局压问题研究;在预弯组合结构设计理论及施工技术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预弯组合梁桥梁的结构非线性计算理论和时效分析理论,同时提出了结构极限抗弯强度的计算方法并完成了施工工艺和工装设备的研究。现从事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桥梁施工控制方法以及桥梁组合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姜耕玉,1947年生于江南东坝镇,祖籍苏州,长于盐城。种过田,当过兵,做过职员,读过大学。 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学科点带头人,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
李兆霞,女;东南大学教授、博导,东南大学土建交通学部委员、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教师、工程力学系力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李智群,男,汉族,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IC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超高速集成电路。主要教授课程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以及电子电路基础。
林金官,男,1964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来安县, 2003年3月获博士学位后,先后进入东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和东南大学数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孟少平,男,1960年10月生,博士学位,1985年1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是吕志涛院士的主要助手。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同时兼任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华东预应力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主任。
倪富健 ,1968.1。教授,博士生导师。
浦跃朴,男,汉族,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2月出生,江苏省丹阳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公共卫生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88年和1997年在上海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与医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起任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钱振东,汉族,江苏南通通州人,1969年12月生,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管理”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教育部智能运输系统(ITS)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桥面铺装材料与结构关键技术及修复关键技术、新型路面材料结构研究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城市及轨道交通等方面的研究。
孙国雄,男,1943年出生于美国,曾祖父孙中山,祖父孙科,父亲孙治平。孙国雄娶妻白娣,生一子孙伟仁,三女孙美玲、孙美兰和孙美莲。2015年11月8日,孙国雄夫妇一行回到故乡广东中山市,参加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办公室揭牌仪式。
舒赣平,男,教授,博导,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钢结构研究设计发展中心主任。
1947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先后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77年7月)、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12月),1989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系中国第一位民俗文化学博士。自1982年起先后在江苏教育学院、东南大学任教,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为博士后导师),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栓宏(Shuanhong Wang),男,陕西西安人,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后。现为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周仁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情绪、记忆及认知与情绪之间的交互作用。 人类记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觉察知觉、内隐记忆、虚假记忆、前瞻记忆、情绪记忆、工作记忆以及记忆发展的认知与神经测量等方面。 情绪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障碍(如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疼痛、吸毒成瘾)产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正性情绪以及同情心、共情、利他等积极情绪产生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主要研究手段有事件相关电位记录(ERP)、功能性磁共振(fMRI)、眼动记录、多导生理记录、生物反馈以及认知行为实验等。
张为公,男, 1959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现任东南大学省重点学科“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教授负责人,车船电子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江苏省传感器产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专业委员会主任。 九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汽车电子与测控技术及机电仪一体化方向的科学研究,该方向的特点是利用仪器与信息技术,构成机电仪一体化测控系统,以汽车为应用对象,对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推动汽车测控技术的发展。
赵林度,男,1965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