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但他历仕五朝,先是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继而又追随韦氏一党,其人品多受诟病。史家评价,贬抑居多。
冯溥是冯氏文学世家中官阶最高者,他生当明清交替之际,顺应时势,入仕清廷,历顺治、康熙二朝。他处事虽机敏圆润,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鳌拜等四大臣专权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朝廷官员尽缄其口,惟冯溥持正不阿,敢于谏言。
魏裔介(1616-1686) ,清初大臣。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清直隶柏乡(今属河北邢台)人。顺治进士。选庶吉士,任言官。积极为清政府谋划,颇受重用。充《世祖实录》总裁官。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康熙初,因有党附鳌拜之嫌被解职。为学守程朱正统,提出“体用兼该”,将“格物致知”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
柳奭(?-659),字子邵,蒲州解人,唐朝宰相,高宗王皇后的舅舅。贞观年间,累迁中书舍人,拜兵部侍郎,再迁中书侍郎。永徽二年(651),拜相,任中书侍郎。翌年,改任中书令,兼修国史。永徽五年(654年),王皇后失宠,柳奭感到形势不稳,乃辞相位,左迁吏部尚书。次年,王皇后被废,柳奭累贬爱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被诬谋反,处死。
岑长倩(?-691),荆州人,唐朝宰相,岑文本之侄。早年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后迁为内史。天授元年(690年),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权势仅在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因不同意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得罪了武氏,被罢相,出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谋反,下狱诛杀。景云元年(710年),追复官爵,依礼改葬。
俾斯麦 百科名片 奥托·冯·俾斯麦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跟随刘邦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卒于任上,谥号为懿。
耶律乞奴(?—1216年),契丹人,为后辽丞相,1216年后辽帝国皇帝耶律厮不在位一个月被杀,耶律乞奴称建国,年号天佑。金宣宗派兵来攻,耶律乞奴战败,东渡鸭绿江,被耶律金山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