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 安托宁·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1838年10月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九岁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又随古诺学习。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惊。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广大知识阶层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彩。
海顿一般的指的是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贾科莫.普契尼(G.Puccini, 1858-1924)生于音乐世家,早年丧父,从亡父的学生安杰罗尼和故乡鲁加的其他音乐家学习。10岁开始当唱诗班歌童,14岁任教堂管风琴手。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师事庞契埃里(A.Ponchielli,1834~86 作有歌剧《歌女乔康达》 )与马斯卡尼同学。1883年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特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德文: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更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舒曼(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1813年5月22日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u2022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
奥诺德·勋柏格(Aunold Scho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二十年代创十二音体系。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简·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8月22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抒情女高音凯瑟琳·巴特尔是一位誉满全球的歌唱家,一直活跃在世界顶级歌剧院,包括大都会歌剧院;在世界各大音乐之都和各大音乐节,如维也纳、柏林、伦敦、巴黎、米兰、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东京等以及萨尔斯堡等音乐节上都能看见她的身影。
大植英次(1957-),日本著名中生代指挥家。早年赴美,并追随小泽征尔以及伯恩斯坦等指挥大师学习,曾任美国明尼苏达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95-2002),现任大阪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3年起)。
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 英国。生于1659年伦敦,逝世于1695年11月21日伦敦。英国普塞尔家族自1620年开始有150年的音乐家历史,先后四代都在宫廷担任重要的音乐师,其中第二代的掌子亨利是最有名的一位。因为亨利他的音乐天才卓越所以英国人就以他的家族姓普塞尔作为他的名子。 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伦敦西敏市大教堂著名乐师,五岁丧父便继承给叔叔。十岁起在伦敦皇家教堂担任合唱团员,并随一名管风琴师学管风琴。二十岁继承老师职务任西敏寺大教堂管风琴师,同时推出很多作品,对戏剧和教堂音乐多所贡献。直到1695逝世。
泰雷曼,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产生于后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之间。出生于普鲁士(今德国境内)玛格地堡(Magdeburg)。
曼努埃尔·德·法利亚(Manuel de Falla,又译法拉、法雅,1876年11月23日–1946年11月14日)是一位西班牙古典音乐作曲家。
乔达诺(Umberto Giordano,1867-1948),出生于福查(Foggia,意大利东南部一城市),他父亲是一名药剂师,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击剑运动员,但乔达诺的身上显示出的是音乐的天赋。不顾家庭的反对,乔达诺于1882年进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并在那里学习了七年。
加布里埃尔·福莱(Gabriel Fauré,1845年5月12日—1924年11月4日),法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福莱前承圣桑,后继者则有拉威尔与德彪西;早期与圣桑一同为法国国民乐派奠基,后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内力行改革,提拔后进,对于法国近代音乐发展起了轴承的作用。福雷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与室内乐闻名,在和声与旋律的语法上也影响了他的后辈。
丹麦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自1668年起任吕贝克玛丽亚教堂的管风琴师,以精湛的演技闻名欧洲。布克斯特胡德1673年起创办与礼拜有关的宗教音乐会,巴赫曾步行两百英里专去聆听他演奏,其创作的管风琴作品,曾对巴赫产生很大影响。
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Stockhausen)二十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前卫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学家,2007年12月7日在德国家中逝世,终年79岁。斯托克豪森是一位广受争议的20世纪作曲家,而且对整个战后严肃音乐创作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华裔女创作人Vienna Teng(中文名史逸欣),以她澄澈古典的美声与丰富温柔的钢琴创作,获得美国媒体乐评如AMG网站、娱乐周刊、华盛顿邮报等的大力赞赏。
国际著名竖笛演奏家米盖拉·佩奇的辉煌演艺事业横跨四个大陆。曾与霍利格尔、詹姆斯·高威等世界著名音乐家同台演出,并与众多知名乐团合作。精湛的技艺使她获得众多国际奖项的垂青,包括由丹麦女王授予的骑士勋章和欧洲最具威望的音乐奖项之一“索宁音乐大奖”。
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是当今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他于1998年起任德国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8年至1999年任美国休斯敦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99年起改任该团桂冠指挥;2000年起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2003年起同时担任美国费城管弦乐团音乐总监。艾森巴赫1940年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是二战后崛起于乐坛的最杰出的德国钢琴家之一,11岁起即在多项钢琴大赛中获奖。目前除指挥之外仍以钢琴家身份出现在音乐会演出和唱片录音中。
Roby Lakatos(罗比·拉卡托斯,1965年-),吉普赛小提琴大师。其在九岁时以乐队第一小提琴手作首演,是一位特殊的艺术家,集“吉卜赛小提琴家”“古典音乐演奏家”“魔鬼小提琴手”“爵士音乐家”“作曲家”等称号于一身,代表作有《查尔达斯舞曲》等。
卡尔·舒里希特(Carl·Schuricht 1880.7.3–1967.1.7),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1岁他尝试作曲,15岁的他首次指挥乐队;1901年任美因兹市立剧院担任合唱指挥,后就读于柏林音乐高校;1912年任威斯巴登市立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33年他被任命为柏林爱乐乐合唱团指挥,此后相继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1944年他离开德国。50年代,他在欧美等国巡回演出,相继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出席萨尔斯堡音乐会,还作客柏林和伦敦;在1960年被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荣誉会员;1967年在瑞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