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彝(1847--1918),又名张德明,字在初,一字俊峰,满族.祖籍盛京铁岭(今辽宁铁岭河西蔡牛乡张家庄),清初编入汉军镶黄旗。他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二十七个念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日记,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航海述奇》和《四述奇》曾有人传抄印行,其余均未发表过。张德彝去世后,他的后人恐先人手稿遭受损失,一九五一年将手稿送交人民政府保管,存放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书库内。他首译电报、自行车、螺丝等至今仍被中国人沿用的科技名词;首次向中国同胞介绍蒸汽机、升降机、缝纫机、收割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
柴绍炳,字虎臣,号省轩,浙江仁和人。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自天文、与地理、历法、礼制、乐律、农田、水利、兵制、赋役,无不精通。明亡后,弃诸生,隐居西湖南屏山;以教授著述为事,尤究心于音韵学。少即有文名,号为“西陵体”,“西泠十子”之首。
刘琰,字威硕,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豫州鲁国人。刘备在豫州之时,刘琰即随同周旋。刘琰擅长谈论,深得刘备厚待;官居高位却不参与政事,只随诸葛亮谈讽议,但为人偏执好斗。刘备取得益州,以刘琰为固陵郡太守。后主刘禅继位,刘琰受封都乡侯,升任将军后兼任卫尉、中军师,后又升迁车骑将军。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刘琰因怀疑入宫月余向太后祝贺新春的妻子胡氏与后主刘禅有染,对妻施以私刑并逐出家门,胡氏因此上告刘琰,刘琰被下狱并弃市而死。
姚莹(1785年11月8日-1853年1月24日),姚鼐侄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清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元年(1816~1821年),先后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县知县和噶玛兰厅通判。道光十八(1838)年,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领导了台湾的抗英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光辉篇章。姚莹在文学上亦颇有成就。宗法桐城派文论,偏好散文,长于议论,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言事”、“文与实俱茂”,为桐城派八大家之一。
吴伯朅(1857-1918),名之英,子伯朅,号西蒙愚者、渔夫。清朝经学家、书法家,精三礼,善骈文,工书法。四川名山县人。受业于成都尊经书院。历任资州艺风书院、简州通材书院讲席,成都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及四川国学学院院正(院长)。曾任《蜀学报》主笔,宣传维新变法。遗著《寿栎庐丛书》刊行于世。
朱之琏(?-1730),字商玉,号苍岩,满清政府称其为明朝皇室后裔,但字辈与明朝皇室不符合,恐怕为远支或易名。雍正二年12月被清世宗封为一等侯,往江宁、昌平致祭,世奉明祀。雍正八年去世。乾隆十四年八月,追赠一等延恩侯,世袭。属正白旗汉军。
盛昱,宗室,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祖敬徵,协办大学士。父恒恩,左副都御史。盛昱少慧,十岁时作诗用“特勤”字,据唐阙特勤碑证新唐书突厥“纯特勒”为“特勤”之误,繇是显名。光绪二年进士,既,授编修,益厉学,讨测经史、舆地及本朝掌故,皆能详其沿革。累迁右庶子,充日讲起居注官。
胡家玉(1810—1886),字小蘧,南昌新建人。清代官吏。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提督贵州学政。咸丰七年(1857)充军机处章京。同治三年(1864)累迁至太常寺卿,充四川乡试正考官。后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旋补兵部左侍郎,充任稽查京通、十七仓大臣。
陈孔白(1881年—1911年),烈士。1905年到成都入资属中学。是年秋参加新军。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随川军到西藏担任教习,后由印度,越南洋,经香港,再溯长江归四川。1909年冬在嘉定(今乐山)发动起义。1911年9月加入东路民军被推为参谋,同年惨遭杀害。著有《环溪诗文集》 。
清朝爵位,分为“入八分辅国公”(又称“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两种,品级为超品。
童年就学于家塾,后中秀才。他先后就读于烟台毓才中学,不久转入登州中学,1904年考入县学。1905年,由哥?珠招去日本后,在早稻田师范部学习理科。1909年7月,学成回国,应聘任山东省师范学校理科教员。
陈安义,男,汉族,籍贯是江苏省东海人于1914年出生,中共党支部委员,于1942年06月08日被汪伪政府杀害。镇江地区的江心洲地下党,为了保卫古和尚洲作出贡献,他带领的自卫团经常在谏壁,江都,泰州地区参加抗日活动,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活动,一九四二年,身边的勤务兵被国民党收买杀害了陈安义。
乌尔衮,出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札萨克多罗郡王鄂齐尔次子。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袭巴林部札萨克多罗郡王,五十八年(1719年)从征康熙帝,六十年(1721年)卒于军。孛儿只斤·乌尔衮:(公元1670~1721年),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翼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巴林右翼旗第二世札萨克多罗郡王鄂其尔的次子。弟兄三人,兄那木德格,弟桑利达。乌尔衮勇敢刚强,善骑射,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二十岁,就率巴林右翼旗兵丁参加了清朝历史上有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康熙帝对乌尔衮十分赏识,遂于翌年农历6月(公元1691年)将十九岁的次女和硕荣宪公主赐嫁。乌尔衮迎娶公主后,被封为和硕额驸。
朗素,明安幼子,袭明安世职。传至孙马兰泰,雍正七年,上以明安旧劳,进一等恭诚侯,命署前锋统领。
朱次琦(1807— 1881)字稚圭, 号子襄,世称九江先生,广东南海(今佛山市 南海区)人。服官山西,归里后,讲学九江礼山草堂, 康有为、 简朝亮等均其 高足弟子。书法多力丰筋,然不肯为人作字,世所流传,多属 尺牍稿本日记等,虽随意挥毫,已极雄厚苍秀。粤人宝爱,争相珍藏。康有为云:“先师朱九江先生,于书道用功至深,其书导源于平原,蹀蹼于欧、虞,而别出新意,所谓 鹰隼攫搏, 握拳透爪,超越 陷阱,有虎变而百兽跧气象,鲁公以后,无与伦比。”卒年七十五。著有《宝凤阁随笔》
清代弹词女作家。江苏无锡人。约顺治八年(1651)前后在世。她自幼多才,性格豪爽。但一生中饱经忧患,每当读英雄史传之时,便感叹时事,于是集史事与现实于笔下,写下了长篇弹词《天雨花》,歌颂忠义之士。据悉《天雨花》是第一部女作家的作品,也是清代弹词中的杰作。
郭庆藩,湖南湘阴人,原名立埙,字孟纯,号子瀞、岵瞻,室名十二梅花书屋、泊然盦,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得年五十三岁。 郭庆藩乃清末大儒郭嵩焘世侄,能传其家学,为养知学派后承之人,于《清儒学案》之《养知学案》附有小传,王先谦亦曾为其作传为《二品顶戴江苏候补道郭君墓志铭》。 其致力于《庄子》研究,颇有心得,著有《庄子集释》十卷、《庄子注释》一卷、 《读庄子札记内外篇》不分卷。《集释》是清代《庄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今最流行的《庄子》读本之一。
了禅,清代江苏镇江焦山定慧寺僧。字月辉。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847年前后在世。俗姓雷,盱眙(今属江苏省)人。公元1853年(清文宗咸丰三年),太平军攻陷镇江,金山、北固相继被火。禅公时任定慧寺住持,乃率众僧死守,遣人导官军夹击扼守,故焦山定慧寺得以保全。能诗,诗风温雅清俊,情致柔婉,对现实生活作出积极的反应。作品结为《留声阁诗钞》。
包立身(1838—1862),又名立生,诸暨包村人。性悍鲁,笃信神仙,节食茹素,夜则结跏趺坐。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李秀成部进袭浙东,九月攻下绍兴府,另一路从金华攻诸暨。立身在本村首举地主武装“东安义军”,以其衣其帜均为白色,又称“白头军”,自任统领。以神仙佑助惑众,每发令“必借神仙”。自言是白衣大仙下凡,拯救众人。地主、士子多以为信,为敌太平军,纷纷进入包村,骤时“东安义军”达数万人,成为对浙东太平军威胁最大的一支地主武装。
郭络罗·常书,清太祖朝将领,为牛录额真。八旗制定,隶满洲镶白旗。常书皆卒于太祖朝。
庆裕(?—1894)喜塔腊氏,字兰圃,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将领。以翻译生员考取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从文祥赴奉天剿匪,还补侍读。出知湖北郧阳府。追录平捻功,晋道员。
礼制名。又称“祭丁”。为祭孔之礼。顺治二年(1645)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称丁祭。
蒋理祥,字汝宸,号吉云。南栅新基村人。为人天赋极高,七岁能文,顺德名士 罗天池甚为器重。 道光乙酉年(1848年)选拔贡,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越年考取进士,选为庶吉士。
瓜尔佳·幼兰,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荣禄之女,载沣的嫡福晋,是溥仪的生母。她在溥仪年幼时就与他分离,和他很少有机会见面。1921年,溥仪与瑾太妃爆发激烈冲突,她被瑾太妃召入宫中,受到训斥,从宫里回去后就吞鸦片自尽,年仅37岁。
北京紫禁城西北的慈宁花园内有延寿堂,东与含清斋相对称。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据史料记载,延寿堂与含清斋同时修建,含清斋亦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或丁忧守制之用;延寿堂亦为太后嫔妃们疗养、游憩之处,皇上及后妃有恙,即招太医于延寿堂望闻问切、开方奉药。
周锡恩(1852——1900),字伯晋,别号是园先生。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村人,晚年迁居罗田石源河。幼从张之洞学,未成年即考取秀才,深得张赏识。后就学于武昌书院。1876年优选贡生列为第一。光绪九年(1883年)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华甚着,同湖南才子张百熙有“北周南张”之称。1900年2月(光绪25年),周锡恩病死在石源河翰林府,年仅47岁。
韦宝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1849年-1921年12月16日),名廷俊,小名玉,字宝珊,韦玉是另一个为后人熟识的名称,香港银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参与创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协助设立团防局委员会。韦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间出任定例局(后改称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是香港1842年开埠以来第四位担任该局议员的华人。韦爵士任内曾协调英国与新界乡民,使新界成功于1898年纳入香港版图,他后来在辛亥革命中,亦担任了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及革命军胡汉民之间的保证人,具有一定声望。韦宝珊爵士是近代历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欧留学的华人留学生之一,也是历来第三位获勋爵士的华人。韦爵士早于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经广州,再通往北京的铁路,但有关建议要到多年以后才能实现。
张廷燎 (1846-1924),字光宇,号莲衢[1],舞阳县辛安镇坑郭村人。清同治十三(1874)年庶吉士,第2甲36名。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两广布政史,慈禧宫廷传本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