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得·哈里森·特鲁利(Richard Harrison Truly,1937年11月12日—)曾是一位宇航员。
诺曼·厄尔·萨加德(Norman Earl Thagard,1943年7月3日-)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
托马斯·佩顿·斯塔福德(Thomas Patten Stafford,1930年9月17日- )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双子星6A号、双子星9A号、阿波罗10号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任务。
唐纳德·爱德华·威廉姆斯(Donald Edward Williams,1942年2月13日-)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STS-51-D以及STS-34任务。
威廉·埃德加·索恩顿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
曹春晓,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我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为提高飞机航速、增加航程、节省燃料等创造了条件。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型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β转变组织形态和综合性能,首创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等基础问题,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闵桂荣,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陶宝祺,结构测试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力学、测试技术和智能材料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出了结构强度自诊断自适应理论和方法,解决了旋转工况下多种测试信号和高压功率信号的非接触式同步传输技术关键,撰写了国内第一部论述智能材料与结构理论和应用的专著《智能材料结构》,主持创建了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他拓宽了测试与记忆元件研究领域,发明、研制了多种新型传感元件,主持完成了直升机整机结构等10余项大型工程应力测试项目。
周尧和,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0年代,他在苏联留学期间,成功地揭示了铸件热裂机理,提出了关于造型材料退让性的独到见解。他发明“铸型表面高温强度测试方法及装置”,获得苏联发明专利。1985年,他和同志们提出了用效能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研制出新型保温材料。1987年,他主持发明了“调压成形精铸法”,实现了轻合金超薄壁异型构件的高精度成形,在国内外赢得声誉。他率先在国内倡导将凝固理论与技术拓展到无机化合物、聚合物和生物晶体领域。
朱森元,著名航天专家,1930年10月26日生,江苏溧阳人。国立南京大学航空系肄业校友(1949-1952),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一坚(1930- ),飞机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50年代,曾参加歼教1、初教1等飞机的设计。80年代,出任“飞豹”飞机的总设计师。他打破旧的设计规范,使飞机设计起点水平高,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研制成功“飞豹”飞机,填补了中国歼击轰炸机的空白。
管德,1932年农历6月9日生于北京市。高级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父亲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过张作霖部的中将军官。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大学毕业前夕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被任命为局指令检查室主任,1956年,管德被调到刚成立的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1991年,管德因病动了手术,手术后还坚持工作,直到1993年底离开领导岗位。负责建立我国第一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做出重要贡献。2018年1月9日,管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宝琨。原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曾连续5次任六院“神舟飞船”参试队队长的航天老专家。
1933年8月1日出生,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历任七机部12所所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11年10月2日,刘纪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
航天军旅作家,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文学创作室专业作家,大校军衔。16岁参军入伍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由大西北转战大西南的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需要又来到北京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机关。入伍后从基层连队通信兵、班长开始,在大熔炉一步步得到锻炼,从卫星发射基地机关到北京总部机关,先后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办公厅机关任干事、参谋、副处长、首长秘书、秘书科长等职。先后毕业于西昌师专政治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吴德雨,航天遥测技术专家,中国航天遥测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受命组建航天遥测研制机构,组织航天遥测专业技术队伍,探索我国航天遥测技术的发展途径和业务方向,开展有线、无线电测试和遥测系统设备的研制。他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前三代航天遥测系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还是我国航天传感器和磁记录专业技术的主要创业者和奠基人之一,并为航天计量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建立、为航天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谢名苞(1942.8-)男,毕业生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人,研究员,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具体组织领导者之一。现为探月工程顾问。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洛夫 (俄语: 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маров英语:Vladimir Komarov 1927年3月16日 – 1967年4月24日) 苏联英雄,苏联航天员。
吴伟仁,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平昌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航天测控通信与航天系统总体设计专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开辟“深空探测新领域”和突破“深空测控通信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1993年起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青年科技专家,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空探测器着陆返回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10余部,培养博士10余名。2015年12月,当选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瓦尔特马蒂施艾拉二世(Walter Marty Schirra, Jr. - Wally Schirra - 1923年3月12日 - 2007年5月3日)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水星-大力神8号、双子星6A号以及阿波罗7号任务。施艾拉是唯一一名在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以及阿波罗计划中均执行过任务的宇航员。
勒罗伊·戈尔登·“戈尔多”·库勃二世(Leroy Gordon "Gordo" Cooper, Jr.,1927年3月6日 - 2004年10月4日)曾是一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执行过水星-大力神9号以及双子星5号任务。
于登云,1961年11月生,邵阳绥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庞之浩,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编审/副主编,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代通信》杂志编委,《太空探索》杂志特约记者,《航空档案》特约记者。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直播嘉宾,
1948年1月29日-)是日本一位太空人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职员,出身于北海道余市。后来毕业于北海道立余市高等学校与北海道大学理学部。
范 遵 : 生 于 1947年 2月 14日 1965年 9月 参 军现任国防工业总局主任中将军衔。获授:"武装力量英雄","劳动英雄"等称号胡志明列宁三等军功等勋章 。
李陟,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教授。2020年11月,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