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宦官。累升为枢密使。乾宁二年(895)任神策军左中尉。光化三年(900),与右中尉王仲先幽禁昭宗,立太子裕为帝。次年,都将孙德昭、董从实等受崔胤指使,支持昭宗复位。他和王仲先等都被杀。
刘承规(949年-1012年),自宋初当宦官,历事三朝,深所倚信。他掌管内藏三十年,对度量衡很有研究,为宋朝的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太宗实录》及《册府元龟》等史籍的编修,就有刘承规的一份心血。另外还曾参与封查府库,平定土民动乱,防备契丹等事件。刘承规是宋代宦官中较有作为的人物。他的一些事迹,值得人们重视。
(?-公元132年),东汉宦官,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县)人。汉安帝时,为中黄门。汉安帝卒(延光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孙程与中黄门王康等十八人首谋拥立济阴王称帝(即汉顺帝),诛灭外戚阎显,封浮阳侯,加官骑都尉,官至奉车...
吐突承璀(?-公元820年),唐朝宦官,字仁贞,闽人。初在太子李纯东宫中充当小宦官,后由于性情聪敏,被提拔为掖廷局博士。唐宪宗即位后,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进爵,封为蓟国公,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元和末年,吐突承璀欲以澧王李恽继皇位,元和十五年,唐穆宗李恒即位,以私怨把他杀死在宫中。
王振,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其本来是一个教书先生,后来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
王继恩(?-999),北宋防御使。陕州(今河南陕县)人。王继恩由后周入宋,初养于张氏,名德钧。开宝中,复姓赐名,为内侍行首,为太宗所宠遇,任排阵都监,久领兵于河北。太宗死后,他掌握重兵久留成都,专事宴饮,骄横自恣,与参知政事李昌龄阴谋度立未遂。真宗即位,被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嫪毐(拼音:lào ǎi ;?—公元前238年)战国末年秦国的假宦官。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嫪毐是一个“大阴人”,可以“阴关桐轮而行”。 吕不韦因见秦王赵政渐长,秦太后赵姬淫、乱不止,害怕自己与太后的关系...
东汉宦官,“十九侯”之一,原为小黄门。东汉延光四年,当时阎皇后权朝,罢黜刘保的太子帝位,改立北乡侯为帝,北乡侯死后又与其弟阎显、宦官李闰、江京等人策划再立他人。公元125年十一月2日,孙程、王康、王国、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十九个宦官在皇宫大钟下秘密商议,冲入省门,将江京一党就地斩杀。扶立刘保登基,并铲除了阎氏外戚,结束了外戚乱政的局面。
刘承珪,北宋宦官。字大方,楚州(今江苏淮安)人,精敏能干,好儒学,喜藏书。
庞天寿(1588年-1657年),顺天府大兴县人,明末著名宦官,历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御马太监、司礼太监等职。庞天寿早年领洗入天主教,在永历朝与天主教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故教会史家对其颇多赞誉。但因曾威逼永历禅位孙可望,为中国传统史家不齿。传统史家将其归入佞臣,而教会史家则相信其始终效忠大明,虔奉天主。论者多因立场不同而对史料各采所需,造成对同一人物迥然不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