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彬(1900—1949),广东省兴宁,一九○○~一九四九,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9期。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字敬之,贵州省兴义人。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1949年3月任行政院长,1949年5月辞职,1949年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
刘戡,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桃源,毕业于黄埔军校。民国12年(1923年)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堂;次年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与徐向前是同学。民国29年初,刘戡率第九十三军驻防阳城,封锁陕甘宁边区;民国33年秋,刘戡奉命去重庆任陪都卫戍副司令。1948年,刘戡自炸身亡,终年42岁。
袁朴(1904~1991),字茂松;湖南新化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1939年11月13日,升陆军少将军衔。1948年9月22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历任第一军团司令官,陆军副总司令,台湾东部防区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和平解放北平前夕,袁朴同石觉等将领乘机离开北平,1950年经海南岛逃往台湾。1961年8月,晋升二级陆军上将军衔,担任陆军副总司令。1991年1月19病逝于台北,终年八十七岁。 
李仙洲(1894年-1988年10月22日),原名李守瀛,字仙洲。山东长清县大马头村(今属齐河县)人,国民党陆军中将。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东征。抗战期间在山东对日军作战。莱芜战役时被俘,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此后,历任山东省政协秘书处专员,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1978年2月起任五、六、七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1983年当选民革中央委员会顾问;后又被选为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1984年6月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理事,任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1988年10月22日在济南逝世,终年94岁。
李默庵(1904年10月17日-2001年10月27日),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后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学校。参加东征、北伐,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1924年从黄埔一期毕业,曾加入共产党,但是黄埔生中第一个退共产党的。1946年,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总司令等职,参与酝酿和筹商湖南和平起义,后长期居住于阿根廷和美国,1984年,与侯镜如、宋希濂等发起成立“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亲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委员会”,同年6月回国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大会,任副会长;1990年回国定居,1995年6月,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2001年在北京去世。
 陈林达(1904—1970),字兼善,湖南省湘潭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4期步兵科毕业。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旅排长,新编第五师连长,第二十五师营附、团参谋主任。<br />
钟松(1900-1995),陆军中将。黄浦军校第二期毕业, 10年内战期间,积功至独立旅旅长,抗战期间,因云南反攻而于1945年5月11日成为能为第137位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3年内战期间,在陕北与彭德怀顽强缠斗,行动迅速顽强,被称为“打不死的钟松”。1950年到台湾,1970年,去荷兰定居。
邱行湘(1907—1996),国民党军少将。字辽峰,江苏溧阳南渡镇邱家桥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是黄埔系和土木系骨干将领。邱行湘出生于大农户家庭,18岁考入黄埔五期步兵科,35岁成为将军,1946年在东北四平战役中大显身手,被蒋介石誉为邱老虎。建国后为江苏省五、六两届政协委员及文史专员。
熊笑三(1905—1987),湖南长沙人,字肃三,号筱珊。 中国国民党党员。国民党王牌军第五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六期学员。中共著名特工熊瑾玎的儿子。 历任军职如下: 国民革命军骑兵第1旅见习官、排长、连...
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汉族。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就读。1907年毕业回国,到安庆从事秘密反清活动。1908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
杨文瑔(1905~1973),四川人,毕业于黄埔二期。后任蒋介石的侍从参谋,抗战时为第61师第181旅旅长,第50师师长,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战等战役,抗战结束后任整编第72师中将师长。1947年在山东泰安被俘。1973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
张绍勋 (1909-1971)国民革命军少将。字勋华,号粹精,广东合浦县廉州镇人(今属广西)。
唐守治,湖南省零陵县(今永州芝山区)人,1907年出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彭佐熙,彭佐熙,字文雍,广东罗定人,生于1900年。彭佐熙毕业于黄埔军校二期辎重科,他和12军最后一任军长舒荣都属于“学非所用”的人物。因为步科毕业的舒荣混进了辎重兵队伍,而彭佐熙正好相反,辎科毕业的他却混进了步兵队伍发展。1954年3月,彭佐熙奉命调回台湾任职,终于拜拜了这个“不毛之地”,踏上了中国的领土。10年后,彭佐熙正式退役,此后他以读书、写字、栽花、种菜自娱,安逸地度过了余生。1986年1月12日,86岁高龄的彭佐熙在台北病逝。
罗泽闿(1905-1987) ,汉族,国民党中将,湖南常德人。是胡宗南的十三太保之一。长期从事参谋工作,打的唯一一仗是49年的上海战役,后来去了台湾。
李守维(1901-1940) 国民党陆军中将。江苏泗阳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处长、陆军第一一七师师长、第八十九军中将军长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任韩德勤手下江苏省保安副司令(韩德勤自兼司令),曾经多次率部进攻苏北新四军。1940年10月在泰兴黄桥与新四军陈毅、粟裕部作战时被击败,逃跑时失足落水而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