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人(1898.3 — 1928.2),乳名友表,学名慕翰,别号秋莼,诸暨牌头镇人。1915年,入绍兴越材中学读书。1917年,转入宁波崇信中学学习。1920年在上海结识俞秀松、施存统、沈雁冰、邵力子、陈独秀等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早期建党建团活动。 1921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共组织。在党创办的“平民女校”任英语教员。1922年夏,经陈独秀推荐,赴长沙会见毛泽东,被聘请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衡阳)英语教员。
俞济时(1904—1990),字良桢,号邦梁、济士,中国浙江省奉化县人,中华民国军人。投身到族叔、黄埔军官学校军需处长俞飞鹏处,得保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与蒋中正为同乡,据说是蒋介石的外甥,长期为其侍卫长。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后任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期间,随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抗战胜利后,历任国民政府参军处军务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总统府第三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历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总务主任、侍卫长。逝于台北。著有《时代新军人应有之修养》、《孙子之战术战略思想采微》等。另外,他所统领的第五军88师参与一二八事变,因战功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清代两广水师提督庞玉璞之孙。1927年春起历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右翼军代理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国民党政府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被选为“国大”代表。1948年10月9日被解放军俘虏。1960年11月被第二批特赦后,周恩来总理曾邀请他到家中作客。他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并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专辑上发表。庞氏精于收藏,工于书法,擅行书。
姓 名: 周兆棠 学 籍:黄埔军校二期辎重科 字 号: 芾亭 党 派:中国国民党 籍 贯:浙江省诸暨市 军 衔: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生 卒: 1901-1973 军 职: 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新闻处长 周兆棠,...
蒋先云,字湘耘,别名巫山,出生于1902年8月17日,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人,黄埔一期高才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秘书,为“黄埔三杰”之首,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了国共两党合作与交往的桥梁,在承上启下、出谋定计、沟通信息和促进团结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过无可代替的作用。蒋先云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相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1922年与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1925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年参加两次东征;1927年任湖北省工人纠察总队队长,5月28日在河南临颍英勇牺牲,后被追赠为中将军衔。
张际春(1900.12.20—1968.9.12),字晓岚,湖南宜章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1925年毕业于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后参加井冈山斗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西南局组织部长兼纪监委书记、农村工作部部长、西南局第二书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等职;1968年9月12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1979年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张际春是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得力助手,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铁超(1899-1932),又名刘轶超,号轶超,字卓然,湖南衡阳耒阳市导子洲红槽人。<br />
余洒度(1898—1934),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意见被否决后,跟随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0月中旬,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水口脱逃部队;1929年10月辗转来到上海,对革命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最后脱离党组织;1931年11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余洒度最终投敌;1933年,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余洒度利用职权贩卖毒品;事情败露后,蒋介石亲自下令将其枪决。余洒度当时身为共产党人的余洒度在秋收起义前期的工作是积极的。然而,他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师长是不合格的、是不称职的,其结局令人唏嘘。
宋瑞珂(1908—1995),出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参加了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以及东征和北伐战争。抗战爆发后,历任国民党第十四师副师长、第十八军一九九师师长、第九军副军长、第六十六军军长,被授陆军少将。先后参加淞沪抗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常德会战等对日战斗。解放后,任民革中央监委,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后任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1988年又当选上海市政协委员。1995年逝世,享年88岁。
1924年,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成立。该校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后来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蒋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北伐战争烈士;陈赓在黄埔三杰中是名气最大的共和国大将;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与蒋先云、陈赓并称黄埔三杰,曾筹组孙文主义学会并担任黄埔同学会书记长,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长期主掌国民政府情治系统,被称为复兴社四大台柱之一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政治部秘书长,1950年于台湾接任交通部长,1954年辞职,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61年后,任国民党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政务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去世。
蔡光举(1903—1925),贵州遵义人,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文科,后提前离开厦门大学,1924年春由上海《新建设》杂志社编辑、复旦大学特别党部鲁纯仁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三队学习。1925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东征军,任敢死队队长,2月16日在攻打淡水城的战斗中牺牲,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
唐云山,广东肇庆人。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及陆军大学毕业。
胡靖安(1903—1978),江西靖安人,1920年入赣军李烈钧部当兵,为李烈钧器重。后由李烈钧保荐入广东警卫军讲武堂学习,曾随队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4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加入孙文主义学会,为骨干分子,任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候补干事,黄埔同学会办公处主任,黄埔军校清党委员会委员。1927年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主任。迁校南京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官,黄埔军校第五、六期学生总队少将政治部主任。1929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随侍蒋介石身边三年。后与主任俞济时发生矛盾,于1932年派驻德国大使馆任陆军少将武官。回国后任军统局息烽特训班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统局督察室主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1946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任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会中将委员。1978年因病去世。
高吉人(1902—1979),籍贯陕西靖边,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军校四期学员;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三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预备兵团副司令官。
陈达邦(1900-1967),又名陈大榜,湖南长沙人。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兄。黄埔军校第八期学生。莫斯科中国“共大”毕业。1958年7月5日第78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任命为国务院参事(1958—1967)。陈达邦受命长期在苏联学习,后因为接不上关系曾自动脱党。<br />
孔庆桂,江苏仪征人,孔子第73代孙,1894年1月生于晚清一个旧文人家庭。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科,进江苏陆军为见习官,1921年升任江苏炮兵旅第二团中校团附。1921年考入北平南苑航校第四期,1922年毕业,先后在江苏陆军航空队、东北航空飞豹队服役,属中国最早的飞行员。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任航空处飞机师。后重回炮兵,担任过黄埔军校第六期教官。抗日战争中累任炮兵指挥官,转战南北,以抗日战功升少将、中将。先后担任过独立炮兵第四团团长、炮兵第三旅旅长,并兼任兵团、战区或战役的炮兵指挥官。1939年2月赴西安,指挥西安至潼关的河防炮兵,防范日军渡河。1940年7月率部进驻湖北恩施,兼任第六战区炮兵指挥官,1940年10月首次反攻荆州、宜昌,毙敌众多,设计炮击日军宜昌机场,击毁日机一批。1944年7月,参加鄂西三次反攻,保卫四川门户。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江阴要塞司令。1948年5月,辞职后去贵阳经商。解放后,1953年11月在贵阳被查获,送公安部战犯管理所。1966年4月获特赦在全国政协工作,1969年10月在北京病逝。
谢肇齐,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中山镇人。民国15年(1926年),考入厦门集美高等师范,毕业后,执教于武平中学。后投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受训,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先后入英国皇家空军、美国西点军校深造。
陈应天,1944年10月生,祖籍江苏扬州,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博士、教授。主要著作《相对论的物理概念》,并撰有《论有限圆柱体径向引力场的意义》等论文。
岭光电(1913—1989),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胜利乡,暖带田坝土千户后裔,是民国时期凉山彝族的杰出人物。在南京中央军校读书期间,加入了军统组织。1936年军校毕业后,被任命为民国政府的官员的同时,又恢复了自己的土司(土千户)职务,1947年被选为立法委员,1950年凉山解放前夕,被委以二十七军副军长之职。解放后担任过四川省政协委员。岭光电热爱彝族文化,有强烈的彝族意识,同时又有着中华民族情怀。一生写了大量关于彝族的论著,其子尔布什哈与中山大学历史系温春来教授共同搜集、整理、出版了《岭光电文集》。
胡筠,文武双全的女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著名的女将,中国有影响的大烈士。胡筠出身诗书世家,北伐时与喻杰等随军到了汀泗桥,并且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后进入黄埔军校女生队。她的革命事迹在湘、鄂、赣革命老区广为传颂。湖南省平江县大坪乡水沥村是胡筠烈士的家乡,是她曾经革命战斗过的地方。虽然自幼时缠脚,却以“神枪手”之名勇冠黄埔四女杰之首(其他是:广州起义游曦、民族英雄赵一曼、少将胡兰畦)。
1、戎马倥偬 蔡杞材(1909.2.1—1995.4.9):陆军少将,字可庵,湖南益阳人。 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6期步科毕业。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集团军独立第5旅少校总务科长兼政治指导员,1932年加入复兴社革命军人同志会,1933年任中央...
任宏毅,字杰三,曾用名世俊、子和。山西省离石县袁家庄人。生于1900年4月19日(夏历庚子年即清光绪廿六年三月廿日),行二。祖父思温,父廷璠,皆为当地开明士绅。
(1872~1940)黄埔军校军需部主任。别字枕琴,世居浙江奉化北门人。日本警监学校、东京政法大学毕业。周氏先祖来自河南汝南。周骏彦的父亲周启矩,曾任奉化县县丞,主管钱粮。曾在奉化龙津学堂当过学监。蒋介石在风麓、龙津学堂都读过书,因此,他们兄弟都是蒋介石的老师。周骏彦从1906年蒋介石到龙津学堂读书开始,直到1940在重庆去世,与蒋介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二人共患难,同荣辱。最后周在蒋的幕下任中将军需署长,是蒋的l0多位老师中最受重用的一位。从1911年冬到1940年7月31日病故,周骏彦在蒋介石的幕下数度担任重要职务。
程子仁(1904—1989),四川安岳永清人。黄埔高级班毕业,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少校参谋,1939年任中训团音乐干部培训班少校大队长。1989年病逝于重庆。
陈采夫(1905-1958),名泽芹,化名蔡大情。出生于临澧县修梅乡。1925年1月下旬,陈采夫赴粤报考黄埔军校,入第三期步兵科,经同乡王尔琢、贺声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结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排、连、营长、团政治指导员和军政治部社会股长等职。 陈因推动和平解放常德地区有功,解放后被任命为常德专员公署第二副专员,在治理洞庭湖及荆江分洪工程中,他任副指挥长,工作艰苦深入,受到党和人民的好评。1955年5月,调任湖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受打击。翌年1月24日,他自溺于湘江。
李其实,中国共产党广西特委委员兼兵委主任(1928年) 中国共产党广西省临时委员会委员(1928年) 中国国民党两淮税警总团第二纵队少将司令(1939年)
解放前曾参加抗日战争。1936年,17岁的范振高中未毕业就响应国家号召投笔从戎。辗转江浙沪一带,参加了淞沪、鄂西、石牌会战等多次大战,无数小战。1937年淞沪会战,范振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从湘西驰援上海。淞沪战役之后,部队由钱塘江南渡,进入平湖嘉地区。在江浙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
张启祥,1952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市,大学文化。1970年3月至1976年10月,原常德市湘沅机械厂工作;1976年10月至1980年1月,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班学员;1980年1月至1984年12月,原常德市机床厂干部、厂办公室主任、技术股股长,1984年5月,副厂长;同年12月至1987年4月,原常德市委组织部秘书;1987年4月至1988年12月,原常德市政府办公室主任;1988年12月至1989年12月,常德市武陵区政府区长助理(副处级);1989年12月至1993年2月,常德市城管办副主任。
严凤仪(1893—1931)乐会(今属海南琼海)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云南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调广州黄埔军校工作,任第一期学生四队副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选为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第一届执委。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奉中共广东省委命回琼工作。1928年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琼崖工农红军中路总指挥;同年冬赴南洋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返香港,次年赴东江地区任红十一军参谋长,旋回调省委工作。1931年春在广州被捕牺牲。
张渭清(1895~1947)别号镜波,云南新宁人。曾任黄埔军校炮科大队区队长。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一期炮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五期炮科中国学生班毕业。1925年到广州,任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大队少校区队长。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炮兵团营长,武汉中央军校学员总队炮科大队第二队少校队长、中校大队附,武汉中央军校校务整理委员,武汉国民政府中央独立师炮兵团代理团长。<br />
唐同德,1918年入沪陆军第十师军士特别教育班肄业。1919年到河南洛阳,入西北军炮兵随营学校学习,同年冬,又入福建陆军随营学校学习,1922年春,由陆学文、张海洲介绍,加入国民党,同年秋结业,被派任闽军随营学校卫队营少尉排长,1923初赴粤,任东路讨贼军(总司令许崇智)第2军(军长许崇智兼)第7旅(旅长黄国华)中尉文书。不久,调任第2军第5旅(旅长许济)中尉差遣。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在学期间任第一队分队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涤心(1910年2月14日~1986年9月10日),字骏。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中将军长。生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毕业,后曾入防空学校第二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五期、中缅印战区驻印将校班、军事委员会干部训练团第三期将官班和美国参谋大学学校。历任防空学校少尉区队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谋、四川师管区补充团团长、第六军预备第二师团长和参谋长、国防部第一厅第二处副处长和处长、军参谋长。1949年去台湾。1951年任台湾第六军第三三九师师长。1952年该师改编为第六十八师,任师长。1958年任金门防卫司令部代理少将参谋长,后任滩头指挥部少将指挥官。1959年6月升任第九军中将军长。1962年7月升任第二军团副司令。1965年调任第一军团司令。1969年9月任台湾省土地资源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9月10日在台湾去世。
字毅夫。五原(今山西省)人。宋代将领。姚雄为宋代将军姚兕的长子。年少的时候勇敢且有谋略,姚雄十八岁时就随军征战,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
林振雄(1888~1964),祖籍广东兴宁县,定居惠州桥东上塘街。1906~1908年在虎门讲武堂和河北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09~1910年在日本士官学校深造,与蒋介石同学。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曾任汕头新军标统,辛亥革命期间率部属响应孙中山号召起义反正。1912年1月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下属团长。1916~1921年在云南讲武堂任骑兵科长、讲武堂教官,后升为骑兵少将。1922~1924年任粤军海军处长、虎门要塞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