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奥多·冯·卡门(1881年——1963年),匈牙利犹太人,1936年入美国籍,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喷气实验室,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
韩杰才,出生于1966年,四川巴中恩阳区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力学学科),民建成员。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702主题专家组副组长。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郑泉水,1961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中心创办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创办所长。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郑泉水在1980-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建立了细观力学郑-杜模型,解决了非椭球夹杂Eshelby张量和Cauchy平均转动等长期未解决的经典难题。2000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指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滑移区摩擦几乎为零、磨损为零的状态)理论与应用技术。结构超滑技术的诞生,为相关问题的革命性解决带来了曙光。2009年创办清华学堂钱学森力学班以来,创建起了一个大工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在这些领域,他于2004和2017年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凯莱(Arthur Cayley,1821~1895)英国数学家,纯粹数学的近代学派带头人,1821年8月16日生于理士满,1895年1月26日卒于剑桥。
傅科(Jean-Bernard-Léon Foucault,1819~1868) 法国物理学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1868年2月11日卒于巴黎。他最著名的发明是显示地球自转的傅科摆。除此之外他还曾经测量光速,发现了涡电流。他虽然没有发明陀螺仪,但是这个名称是他起的。在月球上有一座以他命名的撞击坑。傅科的“知识权利”哲学思想也有很大影响。
方岱宁,男,汉族,1958年4月3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材料与结构力学领域专家。现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应用力学学会主席,国科联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1982年和1986年分别在南京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1993年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岱宁长期从事力电磁热多场耦合作用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理论、计算与实验方法研究。
佘振苏,男,1962年8月生,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佘振苏教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积累了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理解及对其重要意义的透彻认识,由此对于十分广泛的研究领域都存在浓厚的兴趣。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科学中的复杂系统问题,如湍流、生物进化、智能起源、生命起源等,同时涵括伦理、道德、价值、认识、意识、精神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探讨,尤其关注与国计民生相关的科学思想的革新、科学方法的提炼整合以及科学技术的改进创造。这些逐渐形成一套对多个领域理性思考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理论体系。“一直在思考的是复杂系统科学可能带来的科学整体的结构性革命,一直在追求的是应用严谨的复杂系统分析服务于祖国建设的国计民生大业。”
韩旭,男,汉族,1968年6月生,籍贯河北省张北县。1990年和1997年分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本科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年全职回国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基于数值模拟的复杂装备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在计算反求、快速计算、和不确定性优化等方面开展理论和算法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励。积极参加中国力学学会相关工作,组织多次相关学术会议。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1989年8月至1991年11月,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做博士后,曾任清华大学力学系副教授(1991), 教授(1994), 1995年赴香港科技大学任教,
王仁(1921 01.02 - 2001 04.08),著名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1921年1月2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3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附中,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毕业后曾在国内外航空机构中从事设计工作。1948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洛克菲勒奖学金,到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部深造,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70年代初,走上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开辟了我国地球动力学的新领域,被称为中国地球动力学之父。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在压力加工塑性分析和理论、结构的塑性分析和动力响应及动力稳定性、全球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和地震迁移规律的数学力学模拟等方面作出了创新性成果,对力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的研究结合作出了贡献。
杨基明,生于1959年10月,籍贯安徽省怀宁县。 198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92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同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曾获中国力学学会1997年度“青年科技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科技标兵”等称号,1998年至2002年担任中日大学群合作项目中能源与交通领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空气动力学、高超声速实验设备和技术、激波动力学和瞬态流场显示等方面的研究,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中国科学》、国际《shockwaves》杂志、《日本机械学会杂志》等主要杂志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各种学术论文50余篇。有同名人物。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和控制,撞击动力学,力学在航空、航天、兵器等重大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等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省人才计划项目等20余项。1998年6月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领导的研究团队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华东工学院机器人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小组,该小组是国内较早开展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团队之一。章定国教授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向上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机器人动力学快速算法和动力学方程计算机符号推导、碰撞动力学、刚柔耦合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曾留学加拿大的McGill University一年,师从国际机器人设计和动力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Jorge Angeles教授;留学美国的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一年,师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绝对节点坐标法(ANCF)的创始人Ahmed A. Shabana教授。
韩强,男,汉族,北京人1963年12月生,教授,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1985年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于太原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3月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12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5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至华南理工大学工作。曾任广东省力学学会理事长(2009-2012),兼任《计算力学学报》、《土木工程与技术》编委,广东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是华南理工大学首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次,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次,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次,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奖1人次。指导的研究生已成为各个单位的科研骨干,部分博士生已获得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