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Andrew Chi-Chih Yao),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1946年12月生于上海,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9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2月,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2017年10月,姚期智当选首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郑国錩,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植物细胞学的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体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减数的一种新的机制,为国际所公认。1951年后一直致力于研究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取得了具有创见的成果。对中国细胞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作出了贡献。
柴之芳,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为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
程时杰,我国著名电力学专家,获得过多个学位与国际奖项。
陈顒(Chenyong 1942.12.~),江苏宿迁人。1965年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工作。1966-1973年在邢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观测和震源物理理论研究。1974年以后,开展高温高压下岩石物性实验研究。90年代,进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研究。近年从事人工源(气枪)地震学和岩石物理学研究。陈顒先后担任地球物理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等职。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
胡海岩,1956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福建闽侯。力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露泉,男,汉族,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出生,江苏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后并入吉林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金属有机合成反应、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时,他还著有多本专著和多篇论文。
姚檀栋,1954年7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1978年姚檀栋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本科毕业;1982年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博士学位。1987年开始先后进入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获得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2005年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担任第三极环境计划联合主席;2012年被选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获得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颁发的维加奖,是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和亚洲科学家,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姚檀栋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开拓和发展了中国的冰芯研究。
杨元喜,男,1956年7月生,博士,大地测量学家,长安大学教授、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杨元喜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专家,长期潜心从事大地测量理论与应用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为抗差估计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建立了全新的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体系及卫星自适应定轨理论,新理论在航空、航天、陆地及海洋动态导航定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杨院士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主持的研究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中科院自然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奖多项。杨元喜院士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测绘技术发展和军队高科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位秋(1938-),男,浙江义乌人,力学专家。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
祝世宁——中国著名功能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家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研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
李栓科,1964年11月出生于甘肃平凉,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199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
赵东元,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英国《材料化学杂志》副主编。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发明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
清华大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袁志彬,男,1969年生。副研究员。 1988-1992年在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学习,同时辅修技术经济与系统...
孟祥建,男,1969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谷孝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水利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江苏省环境学会理事。
孔庆鹏,男,汉族,一九五九年四月出生,山西省泽州县人,山西省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本科学历。一九七九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七八年三月参加工作。山西省晋城市六届人大代表。
苏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物理、统计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 
金维浚,男,1963年1月出生于江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专业。
齐俊桐,男,1981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9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从事机器人与自主控制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获2012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0年获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科技人才奖,2010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现担任《Journal of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国际航空航天科学》、《无人机》杂志编委,第5届国际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第6届国际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第2届国际控制与容错系统会议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2013年工业电子与应用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曾雄生,男,1962年出生,江西新干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农学史》。
邹松兵,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GIS环境建模,生态水文模型及流域科学 。
王耀明,中科院博士,长期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成功开发了新一代低成本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制备关键技术,并在国内科研单位率先完成了MW级中试示范。发表SCI论文49篇,获得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际国内授权专利18项。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和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吴永明(YM Wu) 博士1963年7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现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