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珲(教授)

简介: 林珲,男,198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陈述彭院士学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布法罗大学文理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布法罗大学美国地理信息与分析国家中心(NCGIA)学习,1992年获布法罗大学博士学位。林珲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现担任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和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3月,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宣布将2017年度米勒奖授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珲。该奖由美国地理学家协会设立,以表彰由于特殊的教学或科研能力而为地理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会员。林珲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地理学家。
[展开]

林珲(教授)的个人经历

研究方向

林珲的研究领域为地理信息科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云多雨环境遥感、虚拟地理环境、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

科研成果

林珲于1980年代初期率先在国内大型水电工程的水库淹没调查中采用彩红外遥感与GIS技术,成果为当时我国最大水电工程二滩电站工程采用;林珲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地学过程动力学模型与地学环境虚拟的集成研究,并结合我国东海潮波系统和海岸带演变研究探讨地理编码数据库与地学模型的集成,成果汇集于其1999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研究》,受到陈吉余院士等河口海岸带和地貌学学术领域专家的推荐,并由此逐步形成虚拟地理环境学术思想,进而联合国内外同行积极推动虚拟地理环境研究。林珲2001年与龚建华博士合作出版了《虚拟地理环境》中文专著,2009年,林珲与英国科学院Michael Batty院士合作编辑出版了英文版《虚拟地理环境》一书,分别由中国科学出版社与美国ESRI公司在国内外出版发行,并被翻译成俄文版;

2000年以来,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科技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林珲倡导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2010年,编辑出版了《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期望这种文科与理工科的学术交叉拓宽人文社科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

自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以来,林珲瞄准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点,倡导多云多雨环境遥感和大型线状人工地物的形变监测,组织珠江三角洲综合环境遥感实验,并建成香港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地面站,成功地推动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学术交流和队伍融合。

林珲于2009年获亚洲遥感协会杰出贡献奖,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基础类)一等奖。林珲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 多篇学术论文,合作撰写了10部学术专著,编辑了一本地图集和12部会议文集,担任了英文国际学术期刊Annals of GIS 的主编以及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客座编辑,例如《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期刊IJGIS》和《摄影测量工程与遥感PE&RS》。

目前,林珲担任国家遥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遥感、GIS、卫星导航工作组香港联络处负责人,并担任过德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和中国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客座与访问教授。1992年,林珲获选为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创会主席,1995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选为中国国家航天局绕月探测科学专家委员会成员。2011年获选为国家空间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空间中心科学委员会委员。2012年当选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201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增选有效候选人。

林珲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