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Donald Arthur Glaser) 格拉塞1946年春季在凯斯工业学院从事了一段数学教学以后,1946年秋季来到 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1949年秋完成博士论文,1950年正式获得 物理 数学 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用实验研究高能 宇宙射线和海平面的介子的角动量增。从1949年秋季起,他就在 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任教。这段时间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 基本粒子,特别是奇异粒子。他广泛比较了当时用于这个领域的实验技术,制作了各种扩散云室和平行板火花计数器,最后导致了在1952年发明 气泡室。从此他就致力于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气泡室,以用于高能核物理实验,特别是用于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宇宙线级加速器(Cosmotron)和 伯克利加州大学劳伦斯辐射实验室的十亿级加速器(Bevatron)上。在这些加速器上进行的基本粒子实验,给出了Λ0超子、Κ0介子、Σ0超子的寿命、衰减方式和自旋以及有关这些粒子由π介子产生的微分截面的各种信息。其中,气泡室直接导致了夸克的发现。
在这以前,云室和乳胶是探测和记录基本粒子的基本 手段,但是云室只能探测几兆电子伏(MeV)能量的粒子。两种方法都受到限制,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加强的高能物理学发展的要求。进入50年代,几京电子伏(GeV)的加速器即将问世,测量手段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这是摆在实验物理学家面前的重大课题。许多人在为此大动脑筋,不少人想到了用液体代替云室的气体,使工作物质的密度提高上千倍。但从理论到实践,做得最完善的是格拉塞。他想:在乳胶和云室上找出路,实在是太不实际了,必须用高密度的大体积的介质来替代它们,才能观测到速度高得多的粒子轨迹。他普查了各种 液体和 固体的特性,看有什么物质能够利用。最后他注意到了过热液体的不稳定性。如果这一液体的表面张力可以突然减少,而蒸气压突然升高,有电离作用的辐射正好在这时穿过液体的话,就会在穿过的途径上引发气泡的产生。这个过程正好跟云室效应相反,但不是像云室那样在气体中形成液滴,而是在液体中形成气泡。大的云室每个循环约需半小时,气泡方法的一个周期可以短得多。
格拉塞在密歇根大学开始做实验,证明电离辐射可以引起过热液体的沸腾。在最初的实验中,他用的是乙醚。在加压的情况下加热到140℃(正常的沸点是36℃),以快速γ射线辐照之,乙醚立即沸腾。格拉塞希望看到精确地留下电离粒子的径迹。他做了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玻璃气泡室,每个气泡室里盛有几立方cm3的过热乙醚。他用手动机构使泡室膨胀(从而降低压强),同时操纵高速摄影机,果然,从照片中看出有气泡的轨迹。
格拉塞注意到别的液体有可能得到更精确的数据,从理论上讲,在27K温度下过热液氢最为理想。于是,格拉塞在1953年建造了第一台 氢气泡室。但是,对于更大的气泡室和更低的温度,玻璃容器还能不能用?格拉塞认为必须找到代替品。可是使用金属箱必有“ 污染”问题,例如金属箱的内层表面总难免有接缝和划伤,就有可能引发沸腾。对此格拉塞作出判断,只要乞泡室膨胀的速度足够快,气泡室中心处的液体就可有足够的时间保持过热,在这一段时间内就足以使快速带电粒子留下痕迹。试验的结果果然如此。于是就开始建造不同尺寸的气泡室,装配以强大的电磁铁,充以液氢、氖、丙烷和其它介质,从此气泡室得到了广泛的用途,成了检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有力武器。
1957年,格拉塞和其他人合作,在实验上证明了超子衰变中宇称不 守恒,1958年从实验确定了Λ超子和Σ超子的自旋。
格拉塞从1964年起转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了伯克利加州大学有名的分子生物学教授。
格拉塞(Donald Arthur Glaser)是美国物理学家、气泡室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 9月2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曾先后在美国凯西理工学院和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科学学士学位、哲学 博士学位。
1949年至1959年,格拉塞受聘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担任物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52年秋开始他的汽泡室实验;1959年以后,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1961年担任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1961年至1962年,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1962年至1964年,格拉塞是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有名的生物 物理学家,从事生物物理的教学与研究;
1964年以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及分子生物学教授,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子生物——病毒实验室任职,从事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 生物学的研究。
荣誉
1926年出生于 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1950年获得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和数学博士学位。他提出了 气泡室理论,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转入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明了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NA。1980年代,转向 神经生物学。
最后编辑:202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