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上海交通大学
1913年10月9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30-1935年 先后在唐山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学习。
1935-1937年 先后任上海国际电台、广州无线电话台技术员。
1937-1938年 任海口电报局局长。
1940-1942年 先后任延安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业局秘书、科长。
1942-1945年 任延安中央军委三局电器修造厂试验室主任。
1946年 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通讯课工程师兼翻译。
1946-1948年 任华东通讯联络局材料厂厂长兼工程师。
1948-1949年 先后在华东广播电台筹备处与济南市军管会无线电处任工程师。
1949-1951年 任上海市军管会派驻上海国际电台第一军代表。
1951-1953年 任邮电部上海电信局副局长。
1953-1955年 任邮电部北京电信局副局长。
1955-1956年 任北京建筑技术局副局长。
1956-1975年 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1959-1960年 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所中能加速器设计组总工程师。
1975-1983年 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
1983年 离休。
1996年9月29日 病逝于北京。
生平
力一,原名力伯皖,祖籍福建永泰县,1913年10月9日出生于北京。父亲力舒东是一位医生,以行医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力一在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与附中。1930 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次年转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借读生)。1932年转入北平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上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时参加了赴南京请愿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台、广州无线电话台任技术员。1937年初任海口电报局局长。当年3月,他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电报局长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参加编辑出版革命刊物《救亡呼声》,撰写文章,发表木刻画,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1938年,力一到达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先后在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工业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业局任秘书、科长。1942年到中共中央军委通讯局电器修造厂,任试验室主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铅蓄电池等。他还曾为宋庆龄赠送延安的X光机作资料翻译和调试,为从美国进口的气象站设备作资料翻译并帮助组装。在延安期间,力一还当选为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驻会干事和数理学会负责人,同时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的主编之一。他撰写了一系列科普文章,以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文笔普及科学道理。当1946年他调到华东军区通讯局工作时,原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他为“学识、经验,此间无人能及,确是一位难得的人。”
1955年,中央决定建立和发展核工业,成立了建筑技术局,在北京西南郊坨里地区建设包括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科研新基地。力一任副局长。同年末,他又随钱三强率领的科学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实习。力一负责考察实习回旋加速器,任加速器组组长,先后到莫斯科热工物理研究所和乌克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在苏联期间,力一作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原子能组的成员之一,与钱三强等参加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平利用原子能部分的修改稿。
1956年考察团回国后,建筑技术局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并,仍名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名为原子能研究所),力一任副所长,兼回旋加速器总工程师,主持了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基建、安装和调试工作。力一还分管该所外事与技术安全工作,主持编制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和有关规章制度;力一还分管电物理片,领导全所各种加速器、大型电磁设备、大型计算机与核电子仪器的运行与研究工作。1958年由萧健负责的宇宙线大云室开始设计,力一参与了设计并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1965 年,该装置建成于3222米海拔的云南落雪山,为中国宇宙线研究作出了贡献。
1959年9月至1962年8月,国家科委先后聘请力一为该委原子能组、计量组、电子学组、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组员。1965 年8月,聘任力一为该委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射线仪器分组组长。当年11月,力一主持了全国第一次探测器技术会议,推动了这方面工作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力一曾多次受外交部的派遣,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出席莫斯科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各成员国的全权代表会议,并曾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了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以及其他一些国际学术活动。
1973年,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关村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力一于1975年调任该所副所长,分管加速器新技术、新原理的研究及加速器辐射防护与剂量监测工作,参与了高能加速器的方案论证和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1979 年起,兼任高空气球总体技术组组长。
力一于1983年70岁时离休。力一的一生始终保持了延安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当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和编导在采访他的日常生活时看到这位享受着副部长级待遇的老科学家竟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时,抑制不住热泪盈眶。1996年9月29日,力一走完了革命家、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一生,终年83岁。
先锋
1939年,中共中央提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提倡科学精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于1940年2月在延安成立。1941年8月召开第一次年会,力一和孙霁东作了“边区工业概况”的专题报告。会上选出了21人的干事会和作为常务机构的驻会干事会。力一是6名驻会干事之一,又兼数理学会负责人。
为了提倡科学精神,宣传科学知识,《解放日报》与自然科学研究会合作编辑出版《解放日报》副刊《科学园地》,力一是主编之一。他以苏虹、李直、伊黎、李北、铁军等笔名撰写发表了“炮打原子”、“铼及其化合物”、“一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的一生”、“谈谈雷雨”、“虹及三环套”等一系列科普文章,其中尤以“炮打原子”最具传奇意义。该文系统介绍了原子、电子、原子核、中子、质子、α粒子以及核反应、核裂变的基本知识,还介绍了加速器、铀-235同位素的浓缩方法和核能应用的可能性。文章最后写道:“在铀原子核被分裂的时候,放出的粒子竟具有2亿电子伏特的庞大能力。这个成功就把怎样利用从原子里取出的能力为人类服务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种新的能力源泉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想不久会有新的对原子进攻的捷报传来”。力一这篇文章发表于1942年2月。2个月后费米才开始研究核反应堆,7个月后美国才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作为一个电讯工程师的力一能把触角伸展到核科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核科学的文章,这在当时全国报刊上也是少有的。
“炮打原子”吸引了许多读者。例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科技局长、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的边拱,当时就把它剪下来一直保存着,并用紫药水作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边拱后来是力一在延安电器修造厂试验室的同事。一天,边拱与力一谈起该文,才知作者苏虹原来就是力一。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使力一的后半生与原子能、加速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加速器就是轰击原子的大炮。1992年,正当“炮打原子”一文发表50周年之际,《科普创作》杂志发表了邬枫和陆洪的纪念文章“半个世纪的史诗,五十年的传奇”,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
加速器事业
力一参加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时候,中国有关的基础还很薄弱。加速器领域还只有赵忠尧、杨澄中正在领导研制的能量较低的静电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能量较高、束流较强的回旋加速器还是空白。1955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协议,从苏联引进一座功率为7000千瓦的重水反应堆和一台磁极直径为1.2米的回旋加速器,简称“一堆一器”。随后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负责建设包括“一堆一器”新实验基地的建筑技术局。当时42岁的通讯专家力一被选调到该局任副局长,从此他投入到中国的加速器事业,并献出终生。
1955年秋,钱三强选调反应堆、加速器和核物理方面的36位科技人员组成中国科学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实习。其中,力一任回旋加速器实习组组长,成员有王传英、顾润观、申青鹤、黄兆德以及正在苏联留学准备副博士学位考试的研究生谢羲和吴铁龙。他们先在莫斯科热工物理研究所回旋加速器上实习,后又到基辅乌克兰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新建的回旋加速器上实习,前后近一年。据吴铁龙回忆,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力一对实习非常认真,不仅要求严格,而且以身作则。有一次进行磁场测量,对于所用的测试仪器,吴铁龙原以为原理方法都懂了,就不必绘图了。力一当时没有责备他,而是自己亲自动手绘图,这件事使他深受教育,至今记忆犹新。
为了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的加速器事业,1959年,力一率领方守贤、汪达基等8名科技人员再次赴苏联,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有关专家指导下,自行设计了一台420兆电子伏的中能加速器。后因国内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和原子能研究所承担的军工任务过重而被推迟建设。力一仍带领设计人员跟踪国际加速器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兴建的直径为1.5米的回旋加速器,因苏联专家撤走,建造工作遇到了困难。此时,由力一负责从原子能所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兰州帮助安装、调试和运行,直到1963年完全建成。中国仿制的直径为1.2米的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在上海原子核所,力一又从原子能所选派有经验的人员去上海协助调试成功,并培训了运行人员。
1966年初,根据王淦昌的建议,筹划建造1.5吉电子伏的高能加速器,在原子能所成立了筹备组,力一任组长。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力一去西北、中南选点。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2年,以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为首,18位有关科学家联名上书周恩来总理,呼吁发展中国高能物理。周恩来在回信中指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此后,二机部与科学院于1973年决定,在原子能所中关村分部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1975年,原子能所包括力一在内又一批科技人员充实到高能物理所,力一任副所长。他不仅参加了高能加速器初期的方案论证,而且分管加速器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以及加速器辐射防护与剂量监测工作。直到1983年离休,他为高能加速器工程的建设和高能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对中国加速器事业的突出贡献,在1980年成立中国加速器学会时,被推选为首任理事长。力一在离休后仍关心中国加速器事业的发展。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躺在病床上,还以微弱的声音呼吁:“不采用超导低温技术,粒子加速器的发展就很难有出路”。
参考资料
[1] 数字科技网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7679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