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春澜,又名陈渭,浙江上虞人,他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1919年,享年83岁。 陈春澜即由经亨颐任校长的春晖中学(夏丏尊在《白马湖之冬》中提到的那个学校,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曾执教于此)的捐资人。 陈春澜,少年时期,即奔走于武汉、上海、上虞等地,做学徒,当“跑街”,始习经商之道,随后,又办货栈,开钱庄,终成商界巨子。晚年返乡,开发实业,富国利民;捐资兴学,培植人才,热心公益,泽被桑梓,不仅获得官府嘉奖,更为邑人交口赞颂。 陈春澜幼年,家境贫困,无钱上学,在家务农。被其四叔带往汉口汇丰钱庄做学徒。次年钱业收缩,又失业返乡,为维持生计,即随兄搞短途贩卖,不料亏本,重回家乡务农。他清早放牛,傍晚拾狗屎,历时数载,乡人谑呼其为“狗屎阿渭”。 咸丰五年,陈春澜19岁,为摆脱贫困,毅然去上海闯荡世面,先在一家外商开设的台维洋行当学徒。三年后,因不满洋行老板欺压愤然离去,接受了另一家淳信洋行的聘请,当“跑街”,为以后站住脚跟,谋求发展打下了基础。陈春澜在淳信洋行任事14年,不甘心寄人篱下,吃洋饭度日。他节衣缩食,积累自办商业的资金,于光绪元年,开办了投资较少,收益稳定,以劳务为主的上海春记货栈,供客户存放货物、兼营运输。货栈一开业,北帮皮毛商人、南帮黄豆客户接踪而至。由于其待客如宾,发运货物,及时无误,不论船装、马拉大商,抑或肩挑、车拉小贩,均一视同仁,竭诚服务,因此客商如云。当时上海南市与天津牛庄之间交易频繁,生意更加兴隆,贷栈便在天津、汉口等埠设立分庄,营运范围遍及东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经过十多年惨淡经营,陈春澜终于在上海站住脚跟。 陈春澜在积累起较为雄厚的资金之后,经过深入了解行情,权衡利弊得失,又转而跻身于金融行业。光绪十四年三月,他创办首家钱庄——永丰钱庄正式开张。由于经营稳健,坚守信用,服务新颖,存放业务日益扩大。随后,又以合资、独资或先合资后独资的形式,在上海先后开设了寿丰、兆丰、五丰、宝丰、厚丰、和丰、溢丰、志丰、鸿丰、春丰等十家钱庄,他的钱庄由于资金雄厚、经营有方,成为上海一带当时绍帮的杰出代表。 陈春澜办钱庄,眼光敏锐,见解独到。辛亥革命前夕,农村愈益凋蔽,市场更加萧条,加上时局动荡,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上海金融界惊恐万状,汇划钱壮收缩十分之七。而他却预感到革命成功之初,内地将有更多资金涌进上海。于是稳住阵脚,并在民国元年,新开一家兆丰钱庄。 陈春澜晚年,将货栈、钱庄交由侄、孙辈经办。其间业务盛衰,变迁不断。1951年仅存的宝丰、五丰两空钱庄分别参加上海第一、第三联营集团,进入公私合营银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陈春澜年近花甲之时,除将钱庄、货栈交由兄之嗣子三人经营外,其他地方的营业机构一概撤去。他情系故土,早存回乡开发实业之心,遂于光绪二十年58岁之时返回上虞,随即奔走丰惠丰湖和章镇大浸畈等地。察看山川河流,查阅水利资料,见不少荒芜之地不耕,蔓芜之地不治,江湖之塞不浚,堤防之溃不修,深为惋惜。对他早年做过小生意的章家埠一带,常遭洪灾,尤戚忧虑。于是决定筹措资金,创办实业公司。乡贤王佐大加鼓励,复得举人朱鸿儒主持筹办。终获地方当局支持,于宣统三年二月七日获准成立上虞商办春泽垦牧股份有限公司。 陈春澜创办春泽公司,旨在因地制宜,开辟富国之道,为民生利。因此公司对低瘠硗涸之田地山林,合理收购,公价买入;其他不论官荒民荒,有主无主,均按章清丈领照,所有土地,分别开垦,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浚江掘河,筑堤开渠,各因地势,陆续开发。 陈春澜提倡选育良种,科学种植,为此在西溪湖建立了农事试验场,他还认为牧畜见效较快,于是引进和繁殖优良畜种,进行科学饲养,成效显著,设立营业部,销售牛羊皮毛等畜产品,盈利颇丰。 为管好公司资金陈春澜还设立了大同殖业银行,银行以公司为依托,服力于实业开发,荟萃收支,归其总核。公司资金有余,银行得以存储,公司经费不足,银行籍以注投。此外,银行还吸储社会闲散资金,放贷给农户和工商业者,以解决其种植或经营上之急需。 春泽公司与大同殖业银行作为上虞有史以来第一家垦牧实业公司和第一家银行,走出了一条立足于农、垦、牧并举、存货结合、城乡交流、振兴实业、富国利民之路,赢得桑梓父老齐声称道。 陈春澜经营钱庄,开发实业,终使鸿图大展,发迹致富。然有一事,始终耿耿于怀,难以忘却。他早年失学,切身体会到缺少文化之苦,亦深戚兴办教育、培养人材的重要。当囊有余钱,就亟思捐资兴学,以了心愿。清光绪二十四年,上虞开办算学堂,他即资助接济各项经费。二十六年,带头捐助上虞县校开办费用。次年,“府校谋新作,公又捐巨款以为倡。” 三十四年,陈春澜在故里小越横山村创办了春晖学堂,在报批立素地禀称:“职幼年失学,壮岁经商,勤苦所得,薄有余资,兹念桑梓之乡,尚未建立一校,心迄不安,爱自独捐已资资5万元,在县北40里横山之阳建造校舍一所,计上下楼房、平屋50余间,用银1.3万元有奇,除置办图书器具外,约余银3.6万元,置产生息,作为常年经费,定名曰春晖学堂,先办初等小学,以资递升,拟办至中学程度为止。将来逐渐推广。如经费不敷,再捐己资,以符素愿。职余年无几,以地方培养人才,亦国民应尽义务,不敢仰邀奖叙,惟教科既遵定章,将来毕业亦当与官立学堂一例办理。”据此,浙江巡抚增韫曾以他急公好义,捐助巨款,竭诚办学为其具奏请奖。 民国成立不久,浙江省教育会成立,经亨颐被选为会长,主持募建会社,陈春澜慷慨捐银1万元。1919年春,又与王佐共商在横山春晖学堂基础上续办中学。当时他已八十三岁,“甚思及身成功”,而教育界中“所信赖者唯经君子渊(即经亨颐)”,因与商量,共囊此举。同意经亨颐办私立春晖中学意向,并托经亨颐制定《春晖中学校计划书》。经亨颐当时提出需银10万而他则担心不够,愿加捐5万。这年12月2日成立春晖中学校董事会,以田祈原等热心教育者11人为董事,推王佐为董事长。1920年1月,董事会推经亨颐为首任校长,筹划办校具体事宜。 校址原拟设立在横山,以其偏僻,多数校董事主张白马湖。4月,经亨颐离杭返虞。随后,王佐与经亨颐等购地包工,布置一切。因欧战以后材料昂贵,包工溢出预算,于是再商之陈春澜,陈又将扩办高级小学资金5万元并入春晖校筹办经费,先后20万元,以其中10万元建造校舍、置办设备,10万元购置上海闸北水电公司等股票作为固定资金。 1922年春,学校规模初具。同年9月10日,春晖中学开学,第一批新生57名,多数来自宁绍两地,也有来自杭嘉湖、苏南地区的,更有几名来自江西、湖南、贵州等省。附设小学也同时招生。12月2日,春晖中学举行开学典礼,黄炎培等来宾数百人应邀莅临祝贺。嗣后,即以12月2日为建校纪念日。 当时春晖中学以其环境幽雅、校舍设备完备、教师学识渊博、教学质量优良,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而闻名遐迩。春晖中学为缅怀陈春澜办学义举,在校门左侧,建造“春社”,由蔡元培题写匾额。外植花木、内设牌位,以资纪念。1946年,他生前创办之春泽公司,继续捐助本县各级国民学校田产200亩,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经费之需。 陈春澜捐资兴学,培植人才,至诚戚人,功垂后世。陈春澜除捐资兴学外,对社会其他公益事业亦多的捐输。光绪年间,曾多次出资为乡民兴修农田水利。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虞邑狂风扫地,屋瓦雀飞,合抱之木皆拔,潮水溢塘,农作无收,滨海居民,饥饿逃荒。陈春澜即捐资救助灾民。光绪十七年上虞县建立积善堂,陈亦欣予资助。二十五年夏,曹娥江堤塘溃决,西北乡沦为泽国,陈春澜亲临险处察看,捐银万两予以修复。民国36年,他创办之春泽公司为扩充县救济院基金,捐助田产50亩。他慨念时艰,举凡重大之地方公益事业,均慷慨解囊,脱手千金,惠及邑人,泽被桑梓。 陈春澜先生不愧是一位见识不凡的金融家、实业家,其急公好义之德行及捐资兴学之义举尤为难能可贵,知者莫不敬仰赞叹。
人物故居
陈春澜故居,位于浙江省上虞市同兴里。 推开同兴里的门,木质结构的门发出咯咯的声响,象是一个老者剧烈的咳嗽。八十九年前这幢大院的主人陈春澜咳疾复发,躺在这扇木门旁的一把藤椅上,就曾发出过类似这样的咳嗽。那时候同兴里才建成不久。陈春澜也不过偶染风寒。而现在,同兴里已老态龙钟、日显破败,陈春澜也早已作古。真是光阴如箭,世事沧桑,令人感叹,令人唏嘘。 同兴里地处横山之南。横山是一座小山,一座矮山,看上去毫不起眼,它甚至有些懒散,就这样款款地躺在虞北平原,给人一种散淡无为的感觉。后来有一陈姓好事者不甘被人冷落,便编出一个故事,说横山是一条卧龙,如今不过睡着而已,日后一旦醒来,必将飞黄腾达。大家一看这山的形状,真的象一条卧龙,于是便信以为真,安心地在龙身旁定居下来。 同兴里就建在龙的身旁,如果说横山真是一条卧龙的话,它当属龙头的部位。这是当年陈春澜精心的选择,还是偶然的巧合,已经无从查考。况且,这传说也可能是现代人的杜撰而已,一百年前的陈春澜是否听说过这个传说,不得而知。 但同兴里现在还比较完整的保存着,这却是事实。从建成此屋到今天,已经一百余年。其间经历的战火、天灾、人祸不计其数,如今还能硬朗地挺立在横山脚山,实属不易。 同兴里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如果用脚丈量的话,四周走一圈,少说也得10分钟。10分钟什么概念,刘翔在瑞士洛桑跨栏一百一十米才用了不到十三秒,可见这屋子之大了。 因为大,同兴里建成后便常招来无端的麻烦,这大概就叫做树大招风吧。以前的不说,单说u2018文革u2019吧,红卫兵就早已瞄上它。因为房子太大了,一下子无法拆毁它,况且拆它又麻烦,有人就提议先敲掉门楣上的大字再说吧,于是,便从农家找来梯子和铁锤,乒乓乒乓地砸起来。第一个被砸掉的是大墙门石门楣上的四个字“紫气东来。”字很大,又十分的遒劲,绝非常人之笔墨,“文革”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这被砸掉的四个字的痕迹还能影影绰绰地看清楚。砸了正门砸内门,内门上也都有字,于是一扇一扇地砸过来,直至砸完了,红卫兵们才拍拍手上的尘土说:“走”。 现在,让我们进入同兴里去看看吧。同兴里共三间,每进五间,两边厢房。进门便是一长形的天井,因为墙太高了,墙与头进之间的距离又相隔不远,因此便给人一种逼仄和悠深的感觉。 虽然经过了一百余年的风雨洗礼,人为损坏,但从总体来说,同兴里还算保存完好。某些局部墙面的塌圯,某些梁木的腐朽,某些瓦片的破碎,包括某些门窗的缺损,并不影响这幢百年老宅的整体结构。它还硬朗地挺立在横山脚下。似乎在为倔强而不屈的房主人陈春澜的一生作最后的注脚。 作为人生中最后一处归宿地,陈春澜是很看重这幢宅院的建造的,所有的选址、图纸和施工过程都由他亲自审定参与和打理,并由他的侄子、在永丰钱庄当副理的陈一斋作助手。整整三年间,老人柱着拐杖不停地在工地上走动,看着一块块的砖从地上垒起来,看着一根根的大梁凌空架起来,看着一幢幢的房子慢慢地立起来。老人那张似乎永远闭着的瘪瘪的嘴,才开始咧开来。 但是在这幢宅子造好后,陈春澜竟开始后悔了,这是为什么?说来很可笑,他觉得这房子造得太大了。甚至有点过分的奢华了。真的。他又不是当官的,官府宦居才需要高墙深院,以显示威风森严。他也不是文人墨客,要把房子弄得充满雅致之气。他只是一个商人,商人是最讲究实际的,尽管口袋里有点钱,但有必要建造这么威风森严的门楼、筑起这么坚固的高墙吗?当然,还有那幽深的花园和众多的假山等。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