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春

简介: 魏江春院士,地衣真菌学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1958-1962年在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孢子植物研究室(列宁格勤)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生物科学副博士及生物科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是中国地衣学主要奠基人,中国孢子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
[展开]

魏江春的个人经历

魏江春 - 简介

    魏江春院士,1931年11月11日生于陕西咸阳,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先后获苏联科学副博士(Ph.D.),1955年获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学位。
   

魏江春 - 成就

自1963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同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中国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资助的“用地衣进行北京地区大气质量评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的综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 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国家“八五”攻关“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 态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地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一些地衣类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渍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自1990年以来,将注意力逐渐集中于地衣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过PCR技术对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RFLP分析以及对某些疑难种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地理学等多性状的综合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属、种级的分类学综合概念。 

在世界范围石耳科研究中,以多性状综合分析法论述的新二属系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并被收入1993年《世界子囊系统大纲》及1995年《世界菌物辞典》。通过石耳科地衣真菌核rDNA的序列分析进一步支持了新二属系统。著有《亚洲石耳科》及《中国地衣综览》等专著。《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大型系列丛书之一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参加 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及主持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分别获国家海洋局199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发起并组织协调全国孢子植物学家进行《中国孢子植物志》的编研。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4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任中科院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生物区系与分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魏江春 - 荣誉

西藏地衣作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组成部分获198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南极生态系统分别获1996年及1997年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二等奖。

魏江春 - 培养人才

魏江春院士培养专业人才20余人,其中硕士16人,博士7人,博士后2人,进修教师和科研人员10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硕士、博士联读研究生2人,博士生2人。先后多次赴瑞典、芬兰、英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魏江春 - 喜好

夏天雨后,孩子们总爱去草坪上找一种墨绿色的“地木耳”,拾上一袋子带回家,妈妈就能做成一盘美味。

“这不是地衣,是蓝藻,炒起来很好吃的。”说这话的是魏江春院士,我国的地衣真菌学家,今年已经79岁了。在这本应该晒晒太阳、坐享儿孙之福的年龄,魏院士却仍和几十年前一样,每年都有一两个月是在森林和荒漠里度过。

跋山涉水的职业特点,给了魏江春院士一副健康的体魄,他举手投足、笑声言语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博大与厚实。但他还是自我检讨说:“我一直想加强锻炼,但总是没时间,这其实是借口,主要还是自己太懒,每天上班都是下楼就上车,下车就上楼,连走路的机会都很少。”

魏院士从小就不爱吃肉,特别是肥肉,“我吃肉多身体会觉得不舒服,还是粗茶淡饭好。”他说。

魏江春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