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叶琢堂,(1875—1940年)字瑜,浙江鄞县人。早年在上海为瑞和洋行买办和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人。后与法国人创办万国储蓄会。因资助过蒋介石,故在1928年10月中国银行改组时被派为官股董事。1928年11月中央银行成立,任该行董事。1932年,叶与宋汉章等创设至中商业储蓄银行。1934年为中国建设银公司常务董事。
履历
1935年4月四明银行发生挤兑风潮,中央银行趁火打劫,该行董事长孙衡甫请求央行维持,经虞洽卿从中斡旋,孙辞总经理职,由叶继任。同年5月中央银行增资改组,叶为常务董事,同时为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34年6月叶任中央信托局筹备主任,1935年7月该局成立后,叶任常务理事,1936年任信托局长。在叶的主持下,该局迅猛扩张,当年12月就有28个分支机构。1937年3月孔祥熙改组中国农民银行,自任董事长,由叶琢堂任总经理。不久孔祥熙赴欧美游历,叶主持农行和中央信托局,积极发展业务。
晚年
抗战爆发后,农行在后方开展业务,同时会同中、中、交组成四行联合办事处,办理贴放业务,支持工厂内迁。1940年因病赴美求医,不久在美去世。
相关故事
上海沦陷后,成立于1935年的中央信托局(国民政府金融体系重要机构之一,专门为政府办理信托保险与官方采购等业务)部分人员撤往汉口、重庆,总局机关则迁往香港,在汇丰银行大楼租了20间办公室。其时,除局长叶琢堂到港外,还有国民政府驻港外交代表俞鸿钧以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身份兼视该局重要事务。
因中央信托局是孔祥熙任财政部长时的下属机构,故宋霭龄长期以来对中信局大小事务颇多染指,最终索性让孔祥熙以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的身份,手令其大少爷、宋美龄的外甥孔令侃为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直接掌握业务与用人大权。
中央信托局迁港后,宋霭龄亦随之抵港。她决定将孔令侃从重庆调来香港,以便让他在远离重庆的情况下,利用中国驻港机构群龙无首的局面独立工作,为日后能在政治上进一步窜升积累政治资本。
孔令侃到任后,自恃是中国第一豪门的阔少爷,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不但中央信托局的大小事务全凭孔令侃圈点裁决,就是中央银行、交通银行的驻港业务他也要插手过问。对此,叶琢堂、俞鸿钧等均显得谨小慎微。当时中信局的主要业务是办理保险、有奖储蓄、信托、购料、运输等。这些都是抗战时期黑幕重重的领域,最终都成了孔家侵吞国家资财的主要渠道。
中央信托局在香港除了以上公开的一些业务外,还有一条秘密战线,即与德国的特殊贸易。当时因抗战需要,国内急需购买大量军火,孔令侃遂通过孔祥熙、宋霭龄向蒋介石申请办理购买军火业务。
德国是战前中国主要军火供应国,这条渠道在抗战爆发后依然存在。但受制于英美方面的压力,中德军火贸易不便公开进行,却仍在暗中交易。另外,当时德国几家大商行急欲在中国日军占领地收购土产或其他物资运往德国,以抵充贷款。于是孔令侃在宋霭龄支持下,于中央信托局设专门机构,在内地代德国洋行收购桐油、猪鬃、矿砂、药材、蛋品等战争控制物资,从中牟利。因为这些贸易活动均要避讳英美和日本,所以搞得非常神秘,鲜为人知。中央信托局也因此成了宋霭龄与孔令侃在香港的“母子店”。
由于中央信托局业务的特殊性和秘密性,故其在香港设有秘密电台。
1939年夏,美国政府为了限制中国国外资金转移,决定冻结中国私人账户在美国的存款。当时这一决定由美国驻重庆代表福克斯向孔祥熙秘密传达。孔祥熙闻知后,随即利用时间差,与宋霭龄、孔令侃控制的秘密电台联系,通告了这一秘密情况。随后双方电台即为采取对策而频繁联系。
当日下午,宋霭龄在香港半山公馆召见亲信赵季言,指令他明天即飞往美国把孔家在美国的存款全部化名转移。赵季言不辱使命,赴美将事情全部办妥。
第二天,重庆正式公布中国私人账户在美国被冻结的情况,外汇市场大为波动。有些银行措手不及,严重影响资金周转。就连上海商业银行总经理陈光甫也因未及所闻,致其在美存款400万美金也被冻结。孔家由此全面掌握了中国外汇管理的大权,一些有外汇存款的商业银行,不得不俯首听命于他。
这部电台,几乎每天都与重庆孔院长官邸秘书处直接联络,除了随时报告香港及国外外汇、金银、公债证券、美国股票行情以外,也搜集香港重要人物的生活言行、香港媒体的重要新闻和相关消息。当时有数名报务人员译成专用密码昼夜拍发。
当时国内机构被允许在港设立电台的仅有3家,即:代表国民党财政当局的中央银行,其电台设在罗湖深圳边界;军统所辖西南运输处,因其与英国情报机关有直接联系,故其电台被允许设在香港西环海岛上;其他一些机关、银行与国内电报联系,则通过交通银行在香港公开设立对外营业的中国电报局的电台拍发,自然其保密性能就谈不上了。
孔令侃这部秘密电台属于私自设立,并未得到港英当局的许可,属典型的“黑户口”。但“黑户口”的电台却成了香港与重庆的热线。它一方面反映了孔大少爷的张扬个性,对港英当局并不买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霭龄、孔令侃为发战争财而不计后果,铤而走险。然而好景不长,正是这部电台给孔令侃带来天降之祸。
香港这部秘密电台频繁的活动规律随即为日本人所掌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虽然是个“世外桃源”,相对平静。但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在香港的秘密角逐却惊心动魄。尤其是日本在香港潜伏有大量间谍,从事各种情报活动。孔令侃这部秘密电台的活动,自然未能逃脱日本间谍的注意。
日本军事当局获悉情报后非常吃惊,但由于电台位置在香港,不便直接干涉,故以外交照会的形式向港英当局施压,称如允许甚至纵容这样的间谍电台存在,即是一种与日本为敌的行为。
香港警务处很快查到这部黑电台的后台是中央信托局的孔令侃。香港警务处决定查抄这部电台。
这天,香港警务处出动大批警探人员,很快即查抄到文件、密码本、电文底稿和电台。孔令侃心腹亲信钱起凤、申剑秋等数人被带走。次日,香港报纸以醒目的标题称在岛内破获一个所谓秘密间谍情报电台,并已获得全部案卷、证词、证物等。在香港破获秘密电台以及案情的公布,令整个港岛为之哗然。
港督杨慕奇对此案亦极为重视,要求警务处一查到底,决不姑息。为此,警务处除没收电台外,还拟将与此案有关的孔令侃等数十人驱逐出港。
港英当局这一着,大出宋霭龄、孔令侃母子意料。母子俩唯恐中央信托局将因此在香港彻底垮台,故连夜紧急商量对策,一方面委托律师办理罚款与交保手续,先把几位亲信保释出来;另一方面托军统在港人员出面向英国情报机关疏通,再向港警头目大量行贿,以求大事化小。
因此案涉及孔、宋家族和中国政府机构,港英当局顾虑到众多因素,又不便把文章做得太大,于是将全部案卷送交中国政府驻港代表俞鸿钧,并明确表示孔令侃是港英当局不受欢迎的人,不希望他继续留在香港。考虑到孔令侃的特殊背景,故不予驱逐,让他自由离境。
俞鸿钧这时正在极力巴结宋霭龄和孔祥熙。接到港英当局的通知后,他先到半山公馆向宋霭龄请求机宜。在与宋霭龄斟词酌句地商量好了报告的措辞后,俞鸿钧正式向蒋介石和重庆政府外交部作了汇报。
蒋介石知道此事绝非如俞鸿钧在报告中讲的那样简单,以孔令侃的地位和出身背景,一般问题绝不会弄到英国人大动干戈而不能容他的地步。于是蒋介石在俞鸿钧报告上批示,要孔令侃回重庆向有关方面报告一切。
宋霭龄得讯后,知蒋对此事的态度很认真,恐怕不能善后。因孔令侃私设电台,搜集和掌握重庆政府与国外的各种机密情报,事涉政治上最敏感的问题。如果孔令侃就此回国,极易被政敌抓住把柄,借此进行反孔。不得已,宋霭龄只好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将孔令侃送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至于重庆方面,只有靠孔祥熙和俞鸿钧妥为应付了。
这年秋天,孔令侃黯然离开香港赴美国暂避风头。孔令侃这一走,自然使宋霭龄在香港苦心经营的“母子店”垮坍了。1941年底,当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危在旦夕时,宋霭龄匆匆登上飞机,带着十分复杂的心情离开香港,飞抵重庆……
孔令侃(1916年12月10日-1992年)是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子。
1933年,孔令侃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36年大学毕业后,任财政部特务秘书,随后进入新成立的中央信托局。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中央信托局撤往香港,孔令侃任常务理事,主持业务。1939年,港英当局查获其秘密设立的电台,将其逐出香港。于是孔令侃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途中在马尼拉与盛升颐前妻结婚。1943年蒋宋美龄到美国访问,孔令侃担任秘书。抗战结束后,孔令侃回到上海创办扬子公司。1948年,国共内战后期,中国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政府进行金圆券改革,蒋经国到上海督导经济管制,以铁腕手段抑制物价,查封孔令侃的扬子公司,由于蒋介石和宋霭龄的干预,受到挫败。此后,孔令侃将资金转移到海外,本人定居美国。宋美龄到美国后,住在孔令侃在曼哈顿上东城为她购买的公寓内。1992年,孔令侃在纽约去世,年76岁,无后嗣。
俞鸿钧(1899-1960年),以字行,广东新会人,祖辈在江门开设杂货行,父在上海经营猪鬃厂。
俞鸿钧少时在上海读书,后毕业于民生中学,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其间担任学校办的《约翰声报》总编辑。1919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后在上海任英文《大陆报》记者。
1927年初,广东国民政府迁武汉,俞往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的英文秘书。数月后辞职返上海,先后任上海市政府英文秘书兼宣传科科长、《市政周刊》主编、代理财政局局长、参事室参事、上海市政府代理秘书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代理市长、、上海市长、等职。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当时俞任市长,适坠马折断左臂,但仍带伤处理市政。8月上旬,日军制造“虹桥事件”,挑起战端。俞往返多次向日本驻沪总领事及日本驻沪海军头目提出严重抗议,并指斥他们破坏停战协定行为。“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俞又通过新闻媒介,特别是用英文向外国记者发布消息,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博得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上海沦陷后,奉召至武汉,任中央信托局常务理事,驻香港办理外交事务。
1939年应宋子文、孙祥熙电召赴重庆,任财政部政务次长。
1941年6月任财政部政务次长。8月任外汇管理委员会委员及中央信托局局长。
1944年初(国民政府)全国水利委员会当然委员。
1944年11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同年兼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
1945 年5月行政院改组,任中央银行总裁,并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会常务理事。7月任中央银行总裁。因谙熟财政金融事务,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1946年2月辞中央银行总裁职,3月为国际货币基金及 国际复兴建设银行理事,6月兼最高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8年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军事面临崩溃,蒋介石改组政府,又任俞鸿钧为中央银行总裁,授意他进行币制改革以挽救危机。
1948年8月19日出台了实行金圆券的一系列办法,为了逼勒黄金、美钞,蒋介石又任俞鸿钧为上海经济督导员,负责上海地区的经济管制工作,在短时间内收兑了大量金银外币。
1949年1月,蒋介石退居幕后,俞鸿钧也辞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任中央银行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奉命主持将中央银行金库库存黄金92万两及8000万元美钞抢运往台湾。
1949年夏到台湾后,俞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省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并先后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七、 八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交通银行”(1949)及“农民银行”(1953)董事长等职。
1953年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任台湾后备司令部司令。
1954年至1958年升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院长,因拒绝“监察院”约询案遭到弹劾。
1958年7月辞职后,专任台湾当局“中央银行总裁”。
1960年6月1日病逝于台湾台北,终年62岁。对于俞鸿钧之贡献,台湾当局曾颁发“褒扬令”明令褒扬。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