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董强,1967年生于杭州。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
1988年赴法国留学,旅居巴黎12年。
1992-1994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拜师于米兰·昆德拉。
1995年在法国协助创办一家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学和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社“中国蓝”出版社。
1997年在巴黎第八大学以研究法国20世纪超现实主义诗人、画家亨利·米肖的论文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
1998年在巴黎第六区举办个人摄影展《穿越中国》。
2000年在巴黎第三区参加“华人三君子书画展”。同年参与创作法国童话畅销书《万夜之梦》,翻译《黑骏马》、《错开的花》等。
2001年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任教。
2005年成为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主持翻译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 参加奥运会“冠军论坛”。发表《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同年成为央视法语频道评论员。
2009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 同年开始担任“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主席。
201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
译著、专著三十余部。主要有《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插图本法国文学史》、中法双语诗集《L’autre Main》、孔子《论语》、《西方绘画大辞典》等。 《西方绘画流派欣赏》 。
法兰西学院新任通讯院士
游走在两种语言文化间
【新闻人物】
近日,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得到法国法兰西学院任命,正式成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综合学科”类终身通讯院士,他也是200余年来首位进入道德与政治学院的华人和最年轻的通讯院士。法兰西学院与英国皇家学院并立,是全球声名卓著的学术机构。
16岁开始学法语,董强33年来不仅将自己的人生和学术深深地融入法语世界,更因在两种语言文化间游刃有余地行走,成为中法人文交流的桥梁人物——在一位法国院士眼中他是中国文化优雅的代表,在很多中国作家的眼里是他为当代中国文化插上了法语的翅膀。
心怀中国文化畅游法语世界
“实际上我的出身、家里人跟法国没有任何关系,走上研究法国思想文化的道路也是机缘使然。”1983年,16岁的董强以浙江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被分配学习法语。“大概我的天赋就是学法语吧,”董强笑着说,“法语有些发音很难,但我好像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
1988年,董强踏上了赴法学习的旅程。与一般的留学生不同,董强努力地全面融入法国社会。习得一手好字的他在法国电视台讲中国的书法线条怎么美,还给法国人讲《文心雕龙》、用法语写诗集、开个人摄影展。这一时期,他协助创办了“中国蓝”出版社成为开启中国现当代文学法语译介的一道门。
1994年,《废都》译者、法国汉学家安博兰翻译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但当时法国听说过张爱玲的人很少,更没有人愿意出版她的书。她通过朋友找到了董强。“除非自己开一家出版社。”董强的一句玩笑成了“中国蓝”出版社的开始。在“中国蓝”,董强精心策划、翻译了一批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作家的作品。王蒙、莫言、苏童、迟子建、王安忆等作家经过小小“中国蓝”的译介才走入了法语文化圈。“开始的时候规模小,每年只能出五六本,但我认为,大作家的作品得到推介,才能够让人完整、全面地理解一个文化。”
用翻译架起中法交流的桥梁
董强刚到法国时发现,有耐心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多。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董强感受到了变化。“过去他们关心所谓中国文化的实质这种泛泛的东西,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法国人迫切地想要了解当代的中国、中国人的所思所想。”
“我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西方的精英第一次面对面地看中国,正式把你当作大文化中的大作家。”董强说,“向法国人介绍中国,译著是对话的基础,摆事实讲道理,翻译作品就是事实。”因此,从留学之始到回国任教,董强对翻译的执着从未动摇。2009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他的主持下设立,并逐渐获得国际声誉。有朋友建议董强设立一个包含所有语种的翻译奖,董强拒绝了。“我只做自己能保证质量的工作。”
忠于语言,传承人文社科精华
道德与政治,即人文与社会科学。法语科班出身任职北大法语系主任,又获选法兰西道德与政治学院通讯院士,语言翻译家与人文社科学者之间,董强本人更认可哪种身份?
“语言和思想是无法脱离的,二者总是相互依附的。”董强说,“我一直对语言很忠实,当然,就翻译的文本看,人文社科才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真正精髓的东西。一部小说翻过来,百分之七八十的东西能保留下来,但人文社科的内容,不懂就是翻不好,翻坏了一点都不通。”
当选通讯院士后的董强有一个大计划。“下一步我打算每两年翻译一部作品,也写点自己的东西,还没想好用中文还是法文写。另外还想做一个中法交流方面的智库,法兰西学院又被称作u2018知识议会u2019,当了通讯院士以后就能加入到世界性的学术议程中,我希望能通过这个渠道促进中法、中欧乃至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