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驷

简介: 黄家驷(1906~1984),字午峰,男,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十字街人,曾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 、北京中国医科大学的领导职务 。编有《外科学》(今版称《黄家驷外科学》)。
[展开]

黄家驷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历

姓名:黄家驷(1906~1984)

字:午峰

性别:男

祖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十字街人

党籍:中共党员

黄家驷

 

       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外科学会会长。

生涯经历

      

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

 

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41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修胸腔外科,为美国胸腔外科学会创始委员、美国亚历山腔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外科学会会员。

 

1945年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

 

1949年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兼中山医院、上海胸科医院院长。

 

1958年调北京工作,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少年读私塾时,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19年6月2日(农历端午)离家赴省城南昌求学,同年秋考入省立二中。1920年入上饶中学就读,1921年转学于天津南开中学。1924年夏,以同等学历资格考取协和医学院。1926年下半年协和医院预科停办,转入燕京大学继续学习。1930年和1933年,先后毕业于燕大和协和医学院,获理学学士和医学博士学位,由此开始医生生涯。相继在协和医院和上海医学院任外科医生8年,接受了严格的临床外科学的正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出国前提升为副教授。1941年夏考取唯一一名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医科名额,10月抵美进入密执安大学医学院,师从欧美胸腔外科专门化创始人约翰·亚历山大教授专攻胸腔外科。在导师的指导和训练下,很快纯熟地掌握了胸外科手术,经常代表亚历山大教授到各地疗养院为肺结核病人实施外科治疗。还曾随同导师访问过有一百余年历史著称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该院闻名的外科主任埃尔弗瑞德·布拉洛克教授及其助手们示范,表演了支气管造影术的精湛技术。1943年秋,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美国全国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资格。随后,鉴于黄家驷对结核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出色的学术成就,为美国早期胸外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推选为美国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创始委员。1945年10月学成回国,任上海医学院教授。翌年即在上医附属中山医院和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创建胸外科,收治晚期肺结核、肺脓肿症、食管癌肿等疾病病人,开展控制压力麻醉下的开胸手术,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肺切除和食管切除术,由此开创了我国心胸外科的新局面。五十年代上书中央卫生部倡议成立了上海市胸外科医院。他是我国胸外科奠基人之一。黄家驷晚年还不遗余力地投身于开拓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为这门边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

 

       黄家驷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出任上海医学院临时管理委员会委员,1952年上海医学院改组,更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任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在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频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临床和教学。几年中为全国各地培训胸外科医生数百名,还先后输送主治医师到北京、山东、四川、广东、新疆、安徽等地开展工作,建立和扩外科队伍。他还积极参与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扩建、教改,并主持编选医学教材、制订教学大纲,直至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支援内地院校建设等工作,为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基本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黄家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参加制订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筹划和部署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工作。同年受卫生部委托主持编写《外科学》,这部大型的外科教科书,是矗立在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于1958年调任中国医学院院长,次年创建为国家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八年制中国医科大学,担任第一任校长。这所学校的历届毕业生大都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各院所和各地院校的骨干力量。

1956年2月,黄家驷率领一批著名专家到湖南湘阴农村巡回医疗和开展防病治病工作,为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医药卫生状况开办了新泉半农半医培训班,亲自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半农半医培训教材《农村医学》。

 

        这样,他为发展三种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家驷老骥伏枥,犹亲自招收研究生,表现出一位医学教育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一片赤城。黄家驷还致力于国际医学交流,出访过20多个国家,多次出席世界卫生大会和其他国际会议,不止一次在北京主持召开国际医学研讨会,学习外国先进医学经验和介绍新中国医学事业的成就,促进人类科技进步。黄家驷荣膺苏联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和印度科学院院士,1979年在美国医学会第75届年会上获世界十大杰出医学教育家荣誉奖。

 

         黄家驷是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冲出家庭,三十年代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四十年代留学美国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期间,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为宣传抗日救国和鼓励同学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学成后归国为祖国服务起到推动作用。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他不贪恋在美国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赶回祖国。他甘于清贫,不挂牌开业,保持了清廉正直的学者风范。上海解放前夕,他怀着对人民解放事业的崇高信念,曾联名上书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不顾安危在家中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拒绝国民党的诱劝,以“一不去国外,二不去台湾”的坚定信心参加上医护校工作,迎接解放。抗美援朝运动中上海组织医疗救护队,他第一个报名并担任队长,表示“一定要把志愿军伤病员医治好”。黄家驷总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拳拳之心。通过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他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1953年正式提出入党申请,1955年3月,黄家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为实践入党誓言而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黄家驷悬壶济世半个世纪,经他手术治疗过的病人数以千计,在他手术刀下起死回生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原编审郗潭村无限深情地说:“黄家驷大夫,您救治过的病人不会忘记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您!”1984年5月14日,黄家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黄家驷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生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名誉校长,是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家驷一生著作等身,有的被翻译成英、法、俄等国文字。他主编的《胸外科学》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得了奖,1986年该书经修订后的第四版命名为《黄家驷外科学》。据199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黄家驷》一书记载,黄家驷出版的专著、译著达1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15篇,其它文章78篇。

 

        黄家驷虽然小少离家,但在晚年开始撰写而未完成的自传中,开宗明义第一篇写的便是《我的出生地》。在他的心灵深处,玉山故乡的一草一木依然历历在目,赤子恋乡之情溢于笔端。1981年他为新编《玉山县志》题辞“溯渊源于历史,寄希望于未来”,对故乡寄予深切的厚望。玉山人民为有这样一位继往开来的先贤而自豪。为了缅怀他的业绩和继承先人遗志,1989年玉山县人民政府把大西门广场辟为“黄家驷园”,黄家驷雕像巍然挺立在苍松翠柏中,景行与三清共霁。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