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龙(院士)

简介: 江龙(1933年1月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建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俄罗斯胶体杂志国际版和《中国科学》等四家国内杂志的编委。他长期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在推动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江龙(院士)的个人经历

人物经历

1933年1月1日,江龙出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建瓯。

1950年,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胶体化学专业学习。

195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化学所,跟随柳大纲先生从事硅酸固化地基的工作。

1954年,随柳先生来北京化学所工作,当年被派往南京大学在戴安邦先生领导下进行硅酸盐聚合的研究。

1956年9月,被派往苏联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做研究生,专业胶体科学,从师列宾捷尔院士。

江龙

1960年,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仍在化学所从事粘土胶体的流变工作。

1964年,开始感光科学的工作,于1975年到感光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1979)、研究员(1986)、研究室主任(1981-1996)、胶体与界面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

1960-1975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1975-1999年,中国科学院感光研究所工作。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任访问学者。

1990年12月至1991年6月,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任访问学者。

199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硅酸凝胶和浓分散体系的结构与流变性质,结合多项国民经济重大任务,在研制航空航天遥感胶片、制备高浓度水煤浆以及强化采油等项目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以来,在国内倡导并开展有序分子薄膜及生物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在仿生酶膜、仿视觉薄膜、泡囊仿生传感器以及纳米颗粒制备、组装和纳米颗粒生物效应等研究中作了许多创造。

学术论著

江龙共发表论文270余篇,编著、翻译和主编论文集5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

学术交流

江龙积极从事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组织工作。曾是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促进了LB膜专业组的建立,并任第一届LB膜专业组长(以后为分子有序薄膜专业委员会主任)。发起了中日双边LB膜会议和亚洲有序薄膜会议、一届亚洲有序薄膜会议、二届中日双边会议和三届国内会议主席。

人才培养

江龙是感光所胶体与界面开放实验室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已培养博士、硕士生40余名。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讲授“胶体与界面化学”近7年。

荣誉表彰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1998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京区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社会任职

江龙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胶体和界面、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ColloidandSurfaceScienceA》和《化学进展》编委以及俄国《胶体杂志》英文版国际编委等职务。曾任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分子有序组合体委员会主任,发起了中日双边LB膜会议和亚洲有序薄膜会议,担任过一届亚洲有序薄膜会议、两届中日双边LB膜会议主席。

人物评价

江龙在推动中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江龙学术思想活跃,学风民主、严谨。在学科建设和引进国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