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

简介: 妙应禅师,男,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黄巷(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五日。出家后,法名涅槃、辟支、圆智。唐末著名高僧。
[展开]

妙应的个人经历

妙应禅师

妙应禅师,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黄巷(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五日。出家后,法名涅槃、辟支、圆智。唐末著名高僧。

文矩和胞弟本寂先后出家。在其父母逝世之后,舍俗家旧宅建为佛寺(即今国欢寺)。妙应禅师于大中六年(852年)创建“石室岩精舍”(又名“伏虎岩”,即今筱塘岩)。其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年),驻锡灵云岩,创建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单身栖隐“囊山高岩之下,趺坐不食,行则二虎随之,其居曰u2018伏虎庵u2019”。中和元年(881年)妙应禅师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知道妙应的异迹道行,奏请朝廷,升院为寺,禧宗皇帝赐匾,改名为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

妙应出家后,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戒具。隐居在邑内许多佛宇岩洞习禅。妙应“性通九流之门”,精研医术;又善相地脉,著有《博山经》。

妙应禅师于光化元年(898年)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终年78岁,葬于囊山西塔院。闽王奏清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年),加封“圆智大师”。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之孙王昶生,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

妙应

“妙应”苦求当和尚

“妙应”系涵江区黄霞村人,姓黄名文矩,字崇法、 子薰,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担任唐朝莆田县衙狱卒,田赋管理员,在职期间,一贯勒索百姓,怨声载道,民愤很大,因此,人们皆称他“黄霸”。有一次,他通知一寡妇说,明天要到她家收粮。但是寡妇家里一贫如洗,她知道“黄霸”明天来收粮,如果没有厚礼,恐有祸患,思来想去,只有把家里一只正孵十个蛋的老母鸡杀了。那天晚上,黄文矩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老妇人跪在他面前,哀求他一定要救救她的十个孩子……梦后,他也不以为然。次日早上,他到了寡妇家里,听说要杀一只老母鸡来请他,便叫她带他去看那只老母鸡,原来是只孵有十个鸡蛋的老母鸡。他立即忆起昨夜梦景,顿时明白了,他告诉寡妇说:“不必杀鸡请我,粮也不要交了”。说完就走。此后,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不为官府服务,改恶从善投身佛门。次日即上县城辞职,路过延寿桥时,因天气炎热又走累了,就在桥头“延寿桥”石碑底座上坐下休息乘凉,不觉睡着了,正在熟睡时,突然发觉什么东西把他的额头猛啄了一下,他猛醒过来,立即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四周探望,这时,那块已经断了的石碑被风吹倒下来,“黄霸”却安然无事。他突然想到可能是那只母鸡“以恩报恩”救了他,使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他上县衙辞职后,便立即到囊山寺恳求当个和尚。他一向在涵江周围农村收缴田赋,经常勒索农民,为非作歹,百姓早已恨透他,要想做和尚,简直是一句空话。因此,寺内大小和尚都不同意收他,可他已决心改恶从善,一直在寺门外等了三天三夜,大和尚发现后,黄文矩又向他表示决心,恳求大和尚一定要收下他。入寺后,他忍受着众僧的鄙视和百般刁难,无怨无悔,同时痛恨当初不该作出许多歹事,处处修身养性,严守佛规戒律。

宋僧妙应

妙应

[宋]僧。俗姓童氏。妙于刻石。淳熙(一一七四―一一八九)时居龙兴寺。尝模庐山王瀚须菩提像于寺中。其阴作天台五百尊者,笔法奇古。又于虎邱作石观音像亦佳。《苏州府志》

最后编辑:2022年0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