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三

简介: 吴友三,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少年就读于南京第一中学,后转入金陵大学附中。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预科,后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系。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展开]

吴友三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中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基本资料

 

中文名: 吴友三
家乡: 浙江省,余姚,县夏港渡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09年4月21日
所处时代: 现代
职业: 科学,农学家
毕业院校: 金陵大学
成就: 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

对中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

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吴友三

生平概况

 

吴友三,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浙江省余姚县。少年就读于南京第一中学,后转入金陵大学附中。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预科,后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系。193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在学习期间,他对植物病理学和作物育种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也深得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和俞大绂的赏识。1938年他随校迁到重庆,在任教期间,他对小麦、大麦和蚕豆的病害做了较多的调查研究,发表综述文章数篇。1940年离开金陵大学,先后到成都金塘县铭贤农工专科学校、湖北农学院任教。1944年回到重庆,在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任荐任技佐。在俞大绂教授的指导下,他在大、小麦品种抗黑粉病菌方面做了不少研究,首次将秆黑粉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成功。这在当时国外同行学者均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吴友三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于1948年赴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学深造。在著名植物病理学及育种学家哈灵顿博士指导下,开展了远缘杂交选育抗锈病品种的研究。1949年获煞斯坎川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时受聘为该校农学系助理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到恩师戴芳澜教授的来信,希望他早日回国。于是吴友三立即辞去大学里的工作,于1951年回到上海,应聘于复旦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52年9月全国院系进行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往沈阳,成立沈阳农学院。吴友三服从国家需要,带领孩子举家迁至沈阳。在临行前十分风趣地鼓励有顾虑的教职员工说:“我知道加拿大要比沈阳冷多了,但一住下也就习惯了。沈阳的气候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请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从此,吴友三数十年心血,就奉献在东北的农业科研教育事业上了。

吴友三于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五、六届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会顾问,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东北区分会理事长;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农牧渔业部学术委员;全国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副主编等职务。曾先后评为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受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1986年荣获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抗锈育种

 

1948年,吴友三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就开展了远缘杂交选育抗锈品种的研究。他用小麦与鹅冠草,小麦与黑麦,小麦与山羊草进行杂交,来研究杂交后代抗锈病的遗传规律,发表了“小麦与鹅冠草杂交后代抗秆锈菌的遗传规律”的论文。同时在国外期间,他收集了小、大麦品种1000余个,其中有些作为亲本后来在国内育种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在黑龙江麦区推广的松花江4号优质小麦品种,其亲本就有他从国外带来的材料。

吴友三回国后,在小麦抗病育种上坚持数十年。他认为在小麦的抗病选育方向上要坚持多抗性育种,但对某些耐病性程度低一些的品种,只要有实际效益,也要加以研究。几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一批培育出免字52号;第二批又选育出免字849号;接着第三批选育出沈农6871(适于黑龙江省种植的早熟抗锈品种)、沈农1号及耐锈2号等,均已投入生产使用,并受到普遍欢迎。此外,还有免字79系统1—9、免字82—1—2系统(多抗性兼具抗虫性)等有苗头品种,近期还选育出小麦85—9、85—1—2及85—14等抗锈及多抗性品种,其中早熟品种免字849及沈农6871,在黑龙江国营农场已经推广了一定面积。

对品种资源鉴定和小麦秆锈菌菌系的研究,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吴友三和他的助手从1961年起,坚持多年对中国20年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他们从国内各省收集材料(秆锈菌夏孢子样本)进行了鉴定,指出中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有16个,其中21号和34号二个小种群是主要的流行小种群,21C3小种直到1985年仍处于逐年增加的状况。此外还找出对Sr单基因的抗性小麦品系,累计至今已鉴定出标本达到1.5万份。在小麦抗叶锈菌的研究方面,他和助手进行了小麦品种慢锈性的研究,对小麦耐锈性的特点和机制,如耐锈光合作用的机理等也做了一些探索。对于小麦抗锈的机制方面,他们正进行品种基因型的利用及小麦抗病性的物质代谢等工作。同时对于小麦白粉病,他和助手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是从胶东一带,借750毫巴的气流传来的。

“文化大革命”中,一切研究工作停顿下来,但吴友三仍偷着到试验地耐心选育,把选好的优良品种带回家中脱粒,怕人破坏和混杂优良品种,他托专人转移到可靠的人家保存。这些保存下来的品种,成了以后育种工作中重要的亲本材料。

免疫实验室

为了更好的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1955年吴友三提出了筹建植物免疫实验室的设想,得到中国农科院领导的支持。1957年建成并开始使用。以后经过几次修缮和补充,现已成为一综合的研究室。它不但可以开展小麦抗锈选育、小麦秆锈菌和叶锈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还可以进行植病生理、真菌毒素和酶机制的研究。几十年来,在这个实验室内,完成了中草药病害成套防治、核盘菌属、小麦品种资源鉴定及小麦秆锈菌菌系的研究。其中核盘菌属的研究,在国内已达领先水平。目前植物免疫实验室,已成为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个重点研究室,是展示沈阳农业大学发展科研的一个主要窗口。

教育思想

吴友三从教数十年,在教育思想上他提倡教育、科研、生产结合。在他领导的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他总是竭尽全力在组织课程设置、编写教材,使其合乎北方地区生产特点。他对中青教师告诫说“你们要多动手开展科学研究,要多去实验室、实验地,要多去农村接触实际。不看书不行,但若光看书不动手,那只是纸上谈兵。”他开设的课程主要根据国家需要,如1956年国家急需植物检疫方面的技术人员,植保系立即开设了“植物检疫学”这门课程,吴友三亲自讲授。他不仅积极地编写教材,而且准备足够的带菌种子和菌种标本,让学生鉴别,以提高学生工作能力。

对于农业生产问题,吴友三总是十分关注,而且乐于帮助解决。1950年在加拿大学习期间,煞斯坎川和曼尼托巴两省的小麦种子受到严重的冻害,由于小麦播种期已迫在眉睫、这些种子是否可用,加拿大农业部没有把握,并十分焦急。吴友三则主动对这些受冻麦种进行反复实验,提出对不同程度受冻害种子可以根据种子表面性状进行肉眼检验,并计算出这种种子的发芽率和出土率的误差在5%左右。这一方法解决小麦播种的难题,受到加拿大有关部门的赞赏。回国后,他经常应农民之邀去田间帮助解决作物病害问题。到沈阳农学院任教后,去东北北部考察;几个国营农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沈阳市劳改农场50亩番茄突然果实生斑块,他立即前去调查,发现是工厂废气污染的结果,建议尽快排除公害。有一年辽宁高粱地,高粱茎秆上出现了横裂纹,当时许多人怀疑是人为破坏,他做了详细的检查,并查找大量文献,最后认定是高粱品种本身遗传的原因。70年代中期,辽宁省玉米大、小斑病大流行,他立即不辞辛苦查阅了大量文献,写出了《玉米大小斑病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用来指导防治工作。

吴友三数十年倾注于他的事业——教书育人和致力农业科学研究。曾有人问他“您是南方人,怎么肯到东北来呆这么长的时间呢!”他总是颇有感慨地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必太计较生活和地域的差别,一辈子要多干些事业才是主要的。”

人物简历

 

1909年4月21日 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夏港渡。

1935年8月 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系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35—1939年 任金陵大学植物系助教。

1940—1942年 调任铭贤农工专科学校讲师。

1943年 受聘湖北农学院病虫害系任副教授。

1944—1947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荐任技佐。

1948—1950年 在加拿大煞斯坎川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植物病理学和抗病育种技术,获理学硕士学位,后任助理研究员。

1951—1952年 复旦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

1953—1978年 任沈阳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病理教研室组长、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及育种和森林保护研究室主任。

1978年 沈阳农学院植保系主任。

主要论著

1 吴友三.小麦秆黑粉病(综述).生物科学杂志,1936.

2 吴友三.小麦腥黑穗病(综述).中央农业实验所特刊,1937.

3 吴友三.小麦病害调查报告(一)、(二)、(三).农报,1936.农林新报,1938.

4 吴友三.小麦赤霉病(综述).农林新报,1936.

5 吴友三.植物病害防治.福建农业出版社,1948.

6 吴友三,朱有釭,瑜璋.小麦温汤浸种与贮藏关系.沈阳农学院学报,1956.

7 吴友三.春小麦种子未成熟籽粒的萌芽.沈阳农学院学报,1962.

8 吴友三.朱有釭译.白粉病菌及其防治.农业出版社,1961.

9 吴友三,刘维等.九个春小麦抗锈新品种选育经过初报.沈阳农学院学报,1962.

10 吴友三等.小麦锈菌小种区系消长与品种抗锈稳定性问题.中国农业科学,1962.

11   吴友三等.1960—1961年春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消长分析.辽宁农业科学,1964.

12 吴友三等.1962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消长分析.植物保护学报,1964.

13 吴友三等.1963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消长分析.植物保护学报,1965.

14 吴友三等.1964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消长分析.植物保护学报,1966.

15 吴友三等.1956—1965、1973—1976年中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和消长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78.

16 吴友三,黄振涛.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其有关问题.沈阳农学院植物免疫室专刊,1973.

17 吴友三,刘维志.小麦耐秆锈品种的性状分析.中国农业科学,1980.

18 李舜芳,吴友三.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在离体叶片和苗期的鉴定结果比较.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17(2)136—137.

19 吴友三等.蔬菜苗床猝倒病的土壤药剂防治.植物保护学报,1962.

20 吴友三.种子带病和种子检疫.科学出版社,1965.

21 吴友三,高雅等.松苗立枯病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3.

22 吴友三,高雅等.松苗立枯病研究——田间药剂试验.林业土壤研究所集刊,1965.

23 吴友三等.杨苗叶斑性病害的调查和防治研究.林业土壤研究所集刊,1965.

24 吴友三,王崇仁.核盘菌一新种——细辛核盘菌.植物病理学报,1983.

25 吴友三,王崇仁.细辛菌核疫病 的研究I(损失调查、症状类型及病原菌).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17(2):52—61.

26 吴友三.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出版社,1982.

27 吴友三,杨家书,吴畏.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慢发抗病性的因素分析.植物保护学报,1985.

28 杨家书,吴友三等.植物苯丙酸类代谢与小麦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植物病理学报,1986,16(3):169—174.

29 吴友三,朱有釭.1956年东北北部春小麦病害调查.植病知识,1957.

30 吴友三.对东北地区小麦抗病选种的商榷.沈阳农学院学报,1964.

31 王崇仁,吴友三.人参黑斑病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6.

32 王崇仁,吴友三.细辛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

33 吴友三,黄振涛,姚平.中国二十年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消长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