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仕

简介: 吴承仕(1884一1939)字絸斋,又作检斋,安徽歙县人。经学家、国学家、教育家。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任司法部佥事。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任教。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任教授、系主任多年。与在南京大学任教的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晚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展开]

吴承仕的个人经历

吴承仕 - 吴承仕

生平简介
吴承仕(1884-1939),字絸斋、桥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3岁参加举贡会考,获殿试一等第一名,被点为大理院主事。受业于章太炎门下,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及经学。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与黄侃有“北吴南黄”两大经学大师之称。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任司法部佥事。精研音韵训诂及古代名物制度。1915年拜太炎先生为师,在太炎先生被袁世凯软禁时,笔录太炎先生绪论,成《菿汉微言》,名动天下,后成为著名经学家。
大革命时期,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教授,创办《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刊物。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重要的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1924年)。该书将汉至唐间近百家音切分别辑录整理出来,然后参较典籍原文进行辨证,最后成书25卷,序录1卷,后缩简为7卷出版,名为《经籍旧音辨证》。这是一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更是一部经学研究的工具书。该书总结了先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中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在音韵、训诂研究上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作用。章太炎为之作序,钱玄同为之题签,黄侃通读之并为之作《笺识》。大家都对该书极为赞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创办《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激励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撰写文章,发表演说,步行到西山露营,组织教育界抗日救国会,营救被捕学生。北平沦陷以后,被列入黑名单而避居天津英租界,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期间著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说文略说笺识》(未刊)等。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以自己“小学”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广采浩繁典籍资料作参证,深刻探求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特点与规律。著名的代表作为《三礼名物》(中国大学讲义)。《三礼名物略例》是其研究三礼名物的纲领。他承徽州学派江永、戴震等经学及小学大师的治学方法和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尤其是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研究,在资料的搜集、研究的规模、学术见解等诸多方面,“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北平沦陷后10日,在中共地下党的安排下,化名汪少白,化装转移到天津,秘密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与家人绝音信2年余。1938年初拒绝敌人拉拢收买,不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职。晚年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和古代历史是我国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1939年8月天津水灾,染患伤寒而不自知,仅以一般感冒治之。后来病情严重,天津无法医治,只好秘密潜回北平。不敢直接回家,悄悄住在一个亲戚家中。9月11日身体不支,经友人帮助入协和医院治疗。由于在天津延误时日过久,又并发支气管炎。
1939年9月21日因终以肠穿孔抢救无效在北平逝世,终年56岁。著有《经学通论》、《淮南旧注校理》、《六书条例》、《尚书三考》、《国故概要》、《小学要略》、《男女阴释名》、《尚书今古文说》(《中大季刊》、《释这》、《说祧》、《公羊徐疏考》、《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说文讲疏》、《释车》及《丧服变除表》、《丧服要略》、《文言与白话间的量和质》、《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论语老彭考》、《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专著和论文。

吴承仕 - 吴承仕著作

他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重要的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1924年)。该书将汉至唐间近百家音切分别辑录整理出来,然后参较典籍原文进行辨证,最后成书25卷,序录1卷,后缩简为7卷出版,名为《经籍旧音辨证》。这是一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更是一部经学研究的工具书。该书总结了先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中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在音韵、训诂研究上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作用。章太炎为之作序,钱玄同为之题签,黄侃通读之并为之作《笺识》。大家都对该书极为赞誉。另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国学院国学系丛书之一,1933年)、《说文略说笺识》(未刊)等。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他以自己“小学”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广采浩繁典籍资料作参证,深刻探求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特点与规律。著名的代表作为《三礼名物》(中国大学讲义)。《三礼名物略例》(《国学论衡》1933年第2卷)是其研究三礼名物的纲领。他承徽州学派江永、戴震等经学及小学大师的治学方法和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尤其是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研究,在资料的搜集、研究的规模、学术见解等诸多方面,“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此外,他还著有《经学通论》(中国大学讲义,1925年)、《淮南旧注校理》(木刻本)、《六书条例》(中国大学讲义)、《尚书三考》(抄本)、《国故概要》(北京师范大学讲义)、《小学要略》(中国大学讲义)、《男女阴释名》(《华国月刊》1924年第2卷第2期)、《尚书今古文说》(《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释这》(《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3期)、《说祧》(《华国月刊》1926年第3卷第3期)、《公羊徐疏考》(《北师大国学丛刊》1927年第1期)、《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2卷第2期)、《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史》1934年第1卷第2期)、《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盍旦》1935年第1卷第2期)、《说文讲疏》(《制言》1936年第18、20、21期)、《释车》(《国学论衡》1936年第7卷)及《丧服变除表》《丧服要略》《文言与白话间的量和质》《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论语老彭考》《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专著和论文。

相关资料

1.慷慨解囊资助学生
“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派他的侄子蒋孝先带领宪兵三团驻防北平,以武力镇压进步学生运动,搜捕共产党人。北平处于黑暗统治之下。在这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历史关头,吴承仕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和人民的丑恶面目,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表示强烈的痛恨和反对。1931年吴承仕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即举行全体会议,一致通电南京政府,要求抗日救国。与此同时,他密切关心着进步青年的抗日救亡斗争,慷慨解囊,资助他的学生们出版进步的文艺书刊。例如1932年北师大国文系学生王志之,以“含沙”笔名写完揭露国民党九师反动当局镇压学生罪行的小说《风平浪静》无法出版,吴承仕知道以后,献出资帮助他在西单附近开设“新文艺书店”。为了立案,需要五家殷实铺保,又是吴承仕帮助他解决了这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他承租了西单南佩文斋双间铺面,使这一进步书店顺利开业。1934年冬,中国大学国学系学生余修,联络本系进步同学,成立了“大风诗社”,编辑了《大风》诗刊,他们要以诗歌为武器,去唤醒沉睡中的华北青年。诗刊编好后,印刷、发行遇到了困难,吴承仕得知后,又担负起《大风》诗刊的印刷经费,并多方设法,再次联系介绍他们去人文书店,由该书店经销《大风》诗刊。吴承仕就是这样对进步青年的爱国活动,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他的学生齐燕铭、管彤(张致祥)这时己经是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后来都成为了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成员。1935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以后,吴承仕先生已年近花甲,他却抱着满腔抗日救亡的热忱,投入挽救祖国危亡的革命洪流,与热血青年们紧密地团结,奋勇前迸共同战斗。他积极支持学生自治会的活动,不仅在精神上,还在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以大力支持。学生们开会有时找不到会场,他献出钱资助,在西单鸿春楼租房做会场,把饭堂变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课堂。他不顾年纪,和青年们一起步行到西山樱桃沟去露营,在营会上发表演说,鼓励青年们的爱国热情。他参加发起北平文化界救国会,支援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马相伯先生组织救国会的抗日组织,亲自征集签名,并把签名簿拿回家去给家人宣传说:“多一个人签名就多一份力量。”让母亲、妻子、子女和儿媳、孙子都签了名。
2.巧用身份保护学生
“一二?九”运动以后,北平反动当局加紧迫害进步学生。用另组新学联、开除学生领袖、取消学籍等种种手段打击和破坏学生运动,使许多爱国青年失学。师大的反动教授杨立奎,与反动当局一起,操纵指挥“师大抗敌反共救国会”,加紧对进步学生的迫害。吴承仕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揭露杨立奎的丑行。如在《新学生团体的出现》一文中,支持北平师范大学340名学生签名否认参加新学联。在《袈裟与手枪》一文中揭露反动派“需要袈裟时,就把手枪藏在袈裟下面用袈裟作掩护,不用袈裟时,就用手枪来代替袈裟”。他还针对青年们的思想撰写了《读书与救国》一文,剖析了理论与实践,读书与现实斗争的关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平常时期,要为救国而读书,在国难当头时,就要为读书而救国”。为了营救被开除和受迫害的学生,吴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国大学担任国学东京主任的机会,倡议在新生人学考试时,为吸收进步学生返校创造条件,亲自为国文试卷出题,并亲自口试、评卷。他出的作文题是《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当时正值国难之秋,这样的题目可以测验出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他在评分时,特别留意于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学生。曾被清华大学开除的进步学生黄诚,就是在吴承仕主持阅卷时以“特别录取生”资格录取的。黄诚后来成为我党骨干,皖南事变时牺牲。还有的青年是在口试时问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想等,从细微的面部表情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秘密。许多曾在师大和中大求学的青年,如孙楷第、王重民、臧恺之、王志之、张致祥、王西彦、余修等均被录取,后来都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或知名学者。虽事隔半个世纪,还能记得他们入学考试时吴老师亲切慈祥的面容和问话的情景。
3.教子成材
吴承仕曾为父亲住宅的大街门上写过一副对联:“人在白日青天下,家住方壶椿树间。”红漆油底,黑漆描字,十分漂亮。一年正月初一吴先生率长子吴鸿迈去给父亲拜年。吃午饭时老祖父问几位孙辈:“街门上的对联,你们看见了吗?谁能讲得来,给我讲讲看。”吴鸿迈的叔伯大哥抢先发言:“现在全国都摘下了五色旗,换上了青天白日旗。”讲了这副对联的上句,如何贴切现实。另一位哥哥因为和祖父住在一起,马上接着说:“咱家住在永光中街,它的南邻是椿树胡同,北邻是方壶斋,所以下句对联更妙,指出了咱家的地址。”吴鸿迈当时是师大数学系预科班的学生,在一旁一言末发。吴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讲话?”鸿迈说:“话都被哥哥们说完了,我没有可讲的了。”吴先生说:“你不会把‘方壶’和‘椿树’的出典讲一讲吗?”因鸿迈不知这两个典故一下子楞住了。吴先生想说他几句,又考虑到来给父亲拜年不要给老人扫兴,正巧菜已上桌,被老人用话岔开了。
过了几天,吴先生把儿子叫到跟前,还是要他解答“方壶”和“椿树”。因为鸿迈事先查过了书,马上作了回答:“‘方壶’二字的意思是海上三山神仙所居,中有一山,名为方壶,东方朔成仙后就住在方壶山上……。‘椿树’二字的意思是在‘大椿’二字,庄子上讲过,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爸爸把‘方壶’和‘椿树’联系起来,有祝爷爷长寿的意思。”鸿迈讲完很得意,以为父亲要夸奖自己儿句,没想到吴先生却说:“逼着你问一问,你就去翻翻书敷衍敷衍,不挨说,就不知道自觉去读书,你已经做大学生了,还丝毫没有‘一心向学’的意思,这样下去怎么行啊!”从此鸿迈牢记父亲的教训,刻苦攻读,不但数学成绩优异,而且文史知识丰富,还善昆曲,会书法,诗词歌赋也很精通。师大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成为数学系卓有成就的教授之一。

4.悼挽吴承仕联
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
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挽吴承仕
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为吴承仕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老成凋谢”。周恩来撰送了这副挽联。中共“七大”将吴承仕列入烈士名单。对吴承仕的死,朱希祖有长诗《天都烈士歌》以悼之。诗中洋溢着对吴承仕的敬意,也充满了同门师兄弟的情谊。吴承仕死后,章太炎同门多有诗吊之。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挽蔡元培、吴承仕
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和陈云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公推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半个月后,延安举行各界宪政促进会成立大会,毛泽东出席会议,并作著名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的演说,会议又通过蔡元培为名誉主席团成员。3月5日,蔡元培病逝于香港。3月7日毛泽东即发去唁电:“香港九龙奥士甸道蔡孑民先生家属礼鉴: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遽归道山,震悼曷极,谨电驰唁,尚祈节哀。”3月9日,中共中央又发去唁电,并派廖承志专程前去吊唁。4月14日下午,延安各界千余人在中央大礼堂举行蔡元培、吴承仕二先生追悼大会。会场悬满挽联,周恩来撰送了这副挽联。这是对蔡元培、吴承仁二先生精确、崇高的历史评价,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缅怀和纪念这些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哲人和先贤。
爱祖国山河,爱民族文化,尤爱马列主义真理;学贯中西,善识优于苍水;
受军阀压迫,受同事排挤,终受敌寇毒刃摧残;气吞倭虏,壮烈比诸文山。
——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吴玉章挽吴承仕
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为吴承仕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都送了挽词、挽联。此联是其中的一副。上联末“苍水”,为张煌言的号。南明大臣,文学家。曾与钱肃山、郑成功等起兵抗清,被俘不屈牺牲。著有《张苍水集》传世。下联末“文山”,为文天祥的号。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被俘后在柴市[今北京菜市口]从容就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

吴承仕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