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姓名:韩泰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时代:宋代
籍贯:浙江杭州
民族:元代
身份:水利专家和天文学家
个人简介
憨态画作品
韩泰华,十九世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小亭,别署魏公后裔(见印),室名无事为福斋(有《无事为福斋随笔》)、玉雨堂(有《玉雨堂书画记》)。鉴藏家。贮书甚富,曾得阮元家宋本《金石录》十卷,因也刻“金石录十卷人家”藏书印。辑有《南岳小录》、《非诗辨妄》、《洪老圃集》、《孙耕闲集》及《扬州画舫词》九种,连自撰《书画记》,合称《玉雨堂丛书》(咸丰间刊)。道光间由兵部郎中历官至陕西粮道。晚居金陵(南京),筑玉雨堂。家藏书籍、金石,被其子尽售于北京玻璃厂宝森书肆主人李雨亭,宋刻《金石录》亦在其中。
著作简介
据《室名別号索引·玉雨堂》条目记载,为清仁和韩文绮,与清仁和韩泰华室名。韩文绮在道光年间,由江苏巡抚官至刑部侍郎,乃浙江仁和县一大收藏家。韩泰华即其裔孙,世守其业,沿用“玉雨堂”名未改,著有《玉雨堂书画记[2]》一书传世。但另镌一白文篆书“玉雨堂印”,略小于其祖父韩文绮朱文篆书“玉雨堂印”。以此推之,在朱文篆书“玉雨堂印” 同页右下角,鈐押“韩氏藏书”白文印,当系韩泰华加盖之收藏章。
《玉雨堂书画记》成书于咸丰元年(1851),共四卷,载从唐至明80余种书画,所录都较精,记述简要但考辨精当。
生平简介
祖父韩文绮。中统三年(1262年)中书左丞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因功升任副河渠使,至元二年(1265年)又升任部水少监,至元十三年(1276年)任工部郎中。后至太史局修历。晚年侨居金陵,筑“玉雨堂”以藏书,藏书甚富,有元人文集百余种。着有《玉雨堂丛书》。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