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振中,河北省束鹿人,1921年5月18日生。出生之日,母亲即谢世,由伯母抚养长大。自高小始,即离家住校学习。13岁时考取北平汇文中学,后转学到天津汇文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天津沦陷,又转入当时英租界内的跃华中学学习。在该校学习期间,从事抗日活动。1939年秋,自天津乘海轮经香港、越南,辗转到达中国大西南后方。是时,其兄已随唐山交通大学迁到贵州,后在黔桂铁路工程局任职。为谋生计,1941年郭振中也到铁路上做了一年临时工。1942年,他进入贵州大学先修班,1943年考入贵州大学农学院农林系学习。194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贵州农学院独立,他仍在校任教。
在大学学习期间,郭振中深受蒋书楠等的影响而对昆虫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昆虫学成了他为之毕生奉献的事业。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实习实验材料都必须自己动手采集、准备。任助教期间,他担负了昆虫学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大量的实际工作锻炼,为他日后精业于农业昆虫学,为创建贵州农学院植保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郭振中从事教育工作长达50年,历经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各教学岗位,曾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始终坚持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第一线。为了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业务水平,他极为重视科学研究。他从毕业起就投身于农业害虫防治研究,并立志系统研究贵州农业昆虫区系,数十年如一日。
他于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五、六届中央委员,1992年被推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参议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民主同盟贵州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历任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二、三届代表,贵州省政协四届委员和五、六、七届常委。
学术贡献
深入生产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服务
郭振中自青年时代起就认为,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不但应以教学为己任,还应急生产之需放眼未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1947年他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在蒋书楠的热情支持和指导下,开始了贵州农林昆虫的调查研究。他曾亲手饲养观察过50余种昆虫。在50年代,他研究揭示了小地老虎、大黑鳃金龟的发生规律,提出了适时土面撒粉的防治措施。通过研究斜纹夜蛾为害甜菜的规律,总结出了卵盛孵起施药的防治方法。许多类似成果在大田生产中被广泛推广应用,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他50-60年代积累下的所有珍贵科研资料未能及时作理论总结便毁于一旦。
70年代后期,贵州省一度大力推广双季稻。为解决双季稻植保问题,郭振中率队到黔东南榕江、从江等县实地考察,组织并参与双季稻害虫的防治研究。通过对双季稻稻飞虱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条件下发生为害规律的研究和多项大田防治试验,提出了在早稻分蘖期稻飞虱第一代大龄若虫发生盛期一次撒施毒土的措施。此法经济、简单、易行,为贵州山区农民广为接受。
80年代以来,郭振中除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仍坚持利用一切机会结合科研深入生产第一线,为农业生产服务。1990年10月,郭振中已届70高龄,在赴雷山县指导当地茶树病虫害防治期间,为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争取时间,与同行年轻教师一道连续3天冒着大雨深入茶园,亲自参与调查。雷山县万亩茶园留下了他刚毅的足迹。
解决贵州省柑橘等果树生产中的新问题
80年代中期,果树生产在贵州省迅速发展起来。果园这一特殊生态系统内的昆虫群落结构如何,益害制约关系如何,怎样缓和由单一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植保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为了解决贵州省柑橘等果树生产中的新问题,郭振中不顾古稀之年承担了贵州省“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柑橘蚧类、螨类及其天敌保护利用”和省科学基金项目“柑橘园昆虫群落结构研究”。他经常亲自联系协作单位,选择研究场地,有时还参与田间取样调查。两项目均于1991年按期完成。“柑橘园昆虫群落研究”应用近代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首次系统地从理论上总结了贵州柑橘园生态类型以及不同类型中昆虫群落结构的特点,受到国内专家高度评价。
“柑橘蚧类、螨类及其天敌保护利用”基本摸清了全省范围内柑橘蚧类螨类种类和捕食性天敌种类以及分布状况,对天敌中的优势种二双斑唇瓢虫、红点唇瓢虫、深点食螨瓢虫、尼氏钝绥螨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作了较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并且从害虫综合治理的角度在省内不同类型的橘园做了保护利用途径的探索试验。他与助手一道首次提出了建立天敌营地植物系统的新概念。这一理论已在橘园害虫综合治理实践中得到初步验证。
人物影响
完成《贵州农林昆虫志》
1974年,郭振中主持了“贵州农林昆虫资源调查”研究项目。他亲赴黔西南各县及遵义、赤水等地调查采集,历时6年,与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编写了《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一书。该书于1980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编“志”奠定了基础。
80年代初,贵州省科委鉴于郭振中数十年苦心图“志”、始终不渝的精神,给予了大力支持。他立即组织院内外教师和省内外有关农业昆虫学专家分工编写,共建大业。各类群完稿后,他都要亲自逐一核对标本、审改文稿、校正拉丁学名,直至统编定稿送交出版社。经十余载不懈笔耕,终于在1992年中完成《贵州农林昆虫志》这一四卷本巨著。该书计述省内农林昆虫2176种,累计277万余字,附图1029幅(其中彩图533幅),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赞扬。该志第一、三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卷于1991年获三等奖。通过完成编志工程,为贵州农业昆虫学科技队伍造就了一批新人。
科教相融,扶植后学
郭振中总结自己早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育人四合一”的思想并力行贯彻。在“四合一”教改思想指导下,在长期不懈努力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植保专业人才,也在稳定教师队伍并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但时常给予中青年教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还尽可能地予以物质方面的帮助,如赠送自己的科研资料、用自己有限的科研经费予以资助等。
在教学活动中,郭振中极为重视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病虫害防治实践。有几次生产实习,他与学生一道自背行李,徒步走遍了实习地的乡村。他多次亲率学生进行普查,几乎每次都有重要发现。在兴义和罗甸首次发现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柑橘木虱;在望漠发现了玉米披翅天牛,在荔波首次发现了大量的越冬粘虫,在遵义采到了为害柑橘的一叶蝉新种。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锻炼了独立工作能力。
1984年,郭振中辞去了系主任职务,退居二线后主动接受了培养昆虫学硕士研究生的任务,同时仍一直坚持本科教学。他曾先后参加编写了西南地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用农业昆虫学教材、全国植保专业和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材。他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出了10多门课程,主要有动物学、动物解剖生理学、普通昆虫学、果树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研究技术、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等。
郭振中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仍坚持认真修改教案,备好每一堂课。他非常注意收集有关学科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他讲的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
个人荣誉
郭振中是建立贵州植保学会和昆虫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贵州植保学会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理事,现任贵州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他为贵州植保事业和农业昆虫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与研究生合著了《柑桔害虫天敌及其利用》一书。研究成果于1992年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和集体奖。
主要论著
1、蒋书楠,徐玉芬,郭振中:《棉叶蝉的发生和化学防治与棉花品种的关系》,西南农学院印(单行本),1956
2、郭振中,陈家悦:《小地老虎初步研究》,《贵州农学院科学研究资料(七)》,1959
3、郭振中,陈家悦:《斜纹夜蛾的研究》,《贵州农学院科研报告集》,1961
4、郭振中:《双季稻主要害虫防治》,《贵州双季稻栽培技术》,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77
5、郭振中:《贵州蝗虫种类及发生概况》,贵州昆虫学会编:《全国昆虫学会论文集》,1978
6、郭振中:《贵州的农业昆虫》,《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1980
7、郭振中:《贵州农业害虫的种类及其发生概况》,《植物保护》,1981,7(6)
8、郭振中:《贵州农业昆虫区系调查》,《贵州农学院丛刊》,1984(7):1-11
9、郭振中等:《贵州农林昆虫分布名录》,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10、任顺祥,郭振中,熊继文:《矢尖蚧田间种群密度估计法的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7,6(1):83-92
人物评价
郭振中一直肩负教学重任,近50年来的教学生涯虽历尽艰辛,但献身农业教育的意志从未动摇。50年代初师资极度不足,他毅然挑起了全院有关动物学和昆虫学的全部教学重担,相继组建了动物学教研室和动物标本室,采集制作了各类动物和昆虫标本,逐渐培养了一支完善的教师队伍。几十年来,他为培育贵州植保专业人才竭尽了心力。
郭振中从不计较个人名利。由他主编的论著,至多仅接受微薄的象征性稿费。与中青年同志合作的署名,总将自己排列在后甚至免列。他的高尚学术道德风范和挚意的协作精神,吸引着后学。他周围的人都以与他合作、接受他的真诚指导为荣。
郭振中生活俭朴,但同事和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问题,他总是热情相待、鼎力相助,为他们分忧解难。
郭振中既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农业昆虫学专家、德高望重的农业教育家,也是一位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家。他以多年来兢兢业业的无私奉献,促成和发展了贵州农业昆虫学,并为中国植保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为耕耘中国植保事业而辛勤劳作、甘当“老黄牛”的典范。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