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之荃

简介: 沈之荃,高分子化学家与化学教育家。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攻过渡金属和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研制出的三元镍系顺丁橡胶成为中国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聚合工艺的基础。并在创建稀土络合催化聚合和开拓稀土化合物作双烯烃定向聚合催化剂,炔烃聚合催化剂和开环聚合催化剂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展开]

沈之荃的个人经历

沈之荃 - 简历

1931年5月27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52年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52-1962年 任苏州大学助教、讲师。

1962-1979年 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室主任。

1978-1990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沈之荃

1980年至今 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2年7月至1983年7月 美国阿克隆大学访问副教授。

1989年3月至6月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访问教授。

1995年10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7年至今 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沈之荃 - 简介

沈之荃于1931年5月27日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教育世家,其父系老教育家沈鸿模先生,他为沈之荃取此名,希冀她能像荃草那样植根中华大地,不存闻达依附,但求淡泊人生,荃意芬芳。

沈之荃没有辜负父望,她立志存高,思维敏锐,精诚事业,学人风韵,终成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和教师。沈之荃195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后,曾在苏州大学执教10年。1962-1979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室主任(1970-1979)。1980年调至浙江大学化学系工作,1984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Inorganica Chimica Acta”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88-199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6)等职。

现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化学通报》、《催化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高分子学报》、《应用化学》、和《精细石油化工》、等10种期刊的编委;“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的学术委员。

沈之荃 - 生活经历

沈之荃小时候居住在外滩附近的圆明园路,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和四个弟弟。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非常注意子女的教育,用微薄的薪水供养他们上学。

沈之荃从小性格就十分坚强独立,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父母相继染病在床,沈之荃就背着最小的弟弟,帮助家里做家务,照顾父母和弟弟。沈之荃当时念的是上海晏摩氏女中,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以高三班第二名的成绩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家庭与大学里的锻炼,为她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对她日后从事科研时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勤于动手有很大的影响。

沈之荃和丈夫姚克敏教授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志趣相投,姚老主攻无机化学,沈老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她进行的稀土聚合研究得到了丈夫的不少启示。两人几十年如一日,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令二老欣慰的是,当前三个子女都在国外学有所成。

沈之荃年轻的时候十分活泼,喜欢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现在虽已年过七旬,依然精神矍铄。她清晨骑着自行车在朝阳的辉映下去山上的高分子研究所,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她每天饭后散步,亦已养成习惯,闲时喜欢看看文艺小说,陶冶情操。两老都很重视外语的学习,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外语广播,这一习惯保持了多年未变。

沈之荃 - 突出贡献

沈之荃在人工合成橡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60年代时,人工合成橡胶在国外还仅仅是二三十年的事,而中国则刚刚起步。人工合成橡胶的关键是催化剂。国外用钛、钴做催化剂的顺丁橡胶存在易于变脆、老化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催化剂。沈之荃和欧阳均先生等提出了用镍作催化剂的全新思路。她首先提出和研究了“三元镍系催化体系对丁二烯的定向聚合和镍顺丁橡胶的结构性能”,为此付出了巨大又艰辛的劳动。经过许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百多次的实验,成千个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在她和同事们近三年的共同努力下,用镍作催化剂的顺丁橡胶终于研制成功了。

1965年经中国科学院专家鉴定会鉴定并被推荐为进一步工业扩试的品种,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在其后的一系列试验研究中,经过许多单位协同会战,中国建立起了锦州石油六厂橡胶厂、北京燕山石化橡胶厂、上海高桥橡胶厂等五个万吨级镍顺丁橡胶大厂。顺丁橡胶生产是中国在通用高分子材料生产领域中惟一成功地采用全系列国产技术进行经济规模生产的项目,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沈之荃和参加工作的同志一起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储量的80%。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也为了研制生产出性能更为优良的合成橡胶,1962年沈之荃和欧阳均先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用稀土化合物做双烯烃定向聚合催化剂的组分,发展了Z-N催化聚合。60-70年代沈之荃参加并组织领导了“稀土络合催化双烯烃定向聚合及其橡胶研制”的科研工作,他们在世界上首先成功地研制出来了几种具有结构和性能特点的橡胶新品种——稀土顺丁橡胶和稀土异戊橡胶(可与天然橡胶媲美)等,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这些后来被苏联、意大利、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竞相采用和研究的“稀土系橡胶”,被公认为是当今性能最好的橡胶品种。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著名合成橡胶专家古川淳二曾对沈之荃说:“一个人一辈子能研究成功并推出一种橡胶就已经了不起了,您却能在短短的十几年里推出了三种合成橡胶,真是不简单呀!”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80-90年代,沈之荃又将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研究推进发展到炔烃、环氧烷烃、环硫烷烃、交脂内脂和极性单体等聚合以及固定二氧化碳制备聚碳酸酯等新领域,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另外,沈之荃在膜分离等科研工作中也取得了成果。至今她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她曾赴美国阿克隆大学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任访问学者,在10多个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和被邀到美、日、德、意、英、加和瑞士等10多个国家3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讲演和访问。

沈之荃 - 培养人才

早在50年代,便继承父业,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付出了大量心血。在苏州大学任教时,她看到苏联“工业化学”教材比英美教材系统和实际,有较多可借鉴之处。为此,一向学英语的她,业余废寝忘食地自学俄语,并翻译出有关苏联教材供教学使用。为了拥有中国自己的教材,她曾不辞辛苦亲赴中国化工基地大连、鞍山等地,向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学习请教,据此写出了《工业化学》教材,在兄弟院校同行交流中获得好评。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和动手能力,她利用节假日带学生下厂实习,和同学们一起制作教学模型,是一位言传身教的好老师。

1980年沈之荃被调到浙江大学后,再度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她兢兢业业,辛勤教学,讲授“配位聚合”、“高分子化学选论”、“专业外语”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她讲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新颖,深受学生欢迎。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她还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世界观和道德观。她对学生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是出了名的。一次一位博士研究生向沈之荃交了一篇论文,因不合要求,初稿被毫不客气地退回,学生认真作了修改,心想这次也许可以过关了,但没想到第二次又被退了回来。等到他拿到经导师阅改过的第三稿时,心头刹时一热,18页稿纸上几乎每页每行都有沈老师的精心批改,从论文的内容到英语语法、修辞都一一作了修改和补充。

她的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获得了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沈之荃是严师,是益友,她有诲人不倦的责任感,又有一颗温暖的慈母心。在与同事们教学科研共事中,她更是一位教学相长、困难相助的好师长、好大姐。她和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方案,一起做实验,甚至亲自去采购仪器设备和原材料。她工作认真,待人诚恳,朴素无华,做事讲求实效。到现在她已培养毕业了16名硕士和20名博士,目前还在指导着1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沈之荃 - 代表论著

1 沈之荃,龚仲元,仲崇祺等.稀土化合物在定向聚合中的催化活性.科学通报,1964,335;Sciencia Sinica,1964,1339

2 沈之荃,欧阳均,王佛松等.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Catalysts and the Cis-PBd Prepared Therewith.Jour.Polymer Science,Polymer Chem.Ed.,1980,18:3445

3 沈之荃,宋襄玉,萧淑秀等.丁二烯—异戊二烯在氯化稀土—乙醇—三烷基铝催化体系中的共聚.中国科学,1981:1340;Sciencia Sinica,1982,B25(2):124

4 沈之荃,杨慕杰,蔡一平等.稀土络合催化乙炔定向聚合.中国科学B辑,1983:119;Jour.Polymer Science,Polymer Letter Ed.,1982,20:411

5 张一烽,陈仙海,沈之荃等.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oxide by Y(P204)3-Al(iBu)3-H2O Catalyst.Inorganica Chimica Acta,1989,155

6 沈之荃,张一烽,彭建德等.稀土络合催化环硫丙烷开环聚合.中国科学B辑,1989,1028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