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一)指 释迦牟尼 。
(二)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 释迦牟尼。
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过去有 燃灯佛 等诸佛,未来则有弥勒 佛等诸佛示现。十方,例如著名之东方 阿閦佛、西方之 阿弥陀佛 等。又 摄大乘论 释卷十五有诸佛同一法身,三世十方诸佛亦即一大法身佛 之说。又以众生皆具佛性之故,遂有u2018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u2019、u2018即身成佛u2019或u2018即心即佛u2019等说,进而有u2018草木国土,悉皆成佛u2019之说。
(概述配图:释迦牟尼于 鹿野苑说法像 5世纪)
三藐三菩提
《瑜伽师地论》八十三卷十九页云: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幷诸习气,现等 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诸佛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极乐净土。)
南无宝胜如来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南无宝相如来
(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南无火光如来
(若称彼佛如来名者 昼夜增长无量福聚 持讽诵念 斯等已持智慧之炬 越度一切生死之海 当各精进 一心信行 昼夜常念 莫得疑懈 当广宣化 设于法施 一切魔王不能毁坏其人道心 况于外道能毁呰耶)
南无波头摩胜如来 (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得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南无阿閦如来 (假若堕入恶道于地狱中受无量苦如果在世或前世中有曾经称念过阿閦佛名号以此少善根因缘纵使身处地狱亦蒙阿閦佛救济拔度)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暗之处大地狱中受诸苦恼由彼前身闻我名字我于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见光时所有业障悉皆消灭解脱众苦生人天中随意受乐乃至菩提)
南无法幢如来 (却十二万三千百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胜花如来 (如果听到此如来名号生起信心在世间中成为稀有者成佛时佛土清净没有八无暇一切有情无比安乐这是此佛往昔在菩萨位时的愿力所感)
南无名火如来 (在尽恒河沙数劫中每一天供养尽恒河沙数无数佛陀其福德也比不上听到此名号少分福德闻而生喜策励而行者将于六十劫中背离轮回也将受持无上佛土)
南无明月如来 (听到此如来名号者无有恶趣的因依于此佛的夙愿于无上菩提中不退转成佛的刹土犹如此佛刹土的庄严)
南无妙身如来 (若人闻彼佛名至心敬礼读诵受持是人决定远离一切诸障不入恶道超越世间无量劫)
南无欢喜庄严珠王佛 (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五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南无帝宝幢摩尼胜光佛 (若有四众闻彼佛名五体投地归依顶礼即得超越七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南无内丰珠光如来 (及受天上人中快乐恒沙劫中所作众罪悉当弃舍不受)
南无殊胜月王佛 (闻是佛名恒得值佛于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得超越十二亿劫极重罪业)
南无宝俱苏摩身光明胜佛 (超越世间不可数劫)
南无无量香胜王佛 (超越世间无量劫常得宿命)
南无三昧胜奋迅佛 (得千三昧超越世间无量千劫)
南无宝轮光明高胜吉祥王佛 (阿僧只俱眂那庾多百千劫背于生死而能摄集无量福蕴)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佛 (弃舍生死超若干亿劫亦如江河沙)
南无德内丰严王佛 (却一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虚空功德清静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 (假使如阎浮利地变为微尘一一微尘成于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称是佛名号礼一拜者悉得灭除)
南无阿弥陀佛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后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王如来 (若称彼佛如来名者一切殃罪悉皆除灭)
南无华明至尊古佛 (灭无量阿僧祗劫所集众罪)
南无具种种三摩地灭除疑惑初发心怙主不动如来 (念诵一遍能消除罪障直至成就佛果不堕三恶道决定成就究竟圆满之佛果莲花化生不动如来净土)
南无宝花普照德佛狮子音佛神通德佛胜象德佛 (诵此一遍清净不可说不可量无数劫的罪障)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如来 (超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
南无悲精进如来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不退转轮成首如来 (却千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断疑拔欲除疑佛 (却三十六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善乐自在音光明如来 (念一遍灭五百千万亿劫生死罪)
南无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 (念此佛号能增长信心)
南无轮遍照吉祥如来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长夜流转剧苦随在所生常识宿命)
南无妙功德柱吉祥如来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便得超越一切八难随在所生常识宿命)
南无宝华光吉祥如来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便得具足胜念慧行处四众中说法无畏言词威肃闻皆敬受)
南无超无边迹如来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其心泰然无所扰乱)
南无妙香王如来 (若有得闻彼佛名者身心调畅离诸粗重恶业消灭烦恼轻微)
南无树根花王如来 (闻彼佛名不怀疑结信吾道眼则于现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
南无造王神通焰花如来 (闻彼佛名不怀狐疑笃信于道自所宣说所生之处致演光明三昧正定寻复随逮十阿僧只亿百千垓诸三昧门入于六十不可计会亿百千垓诸总持门如海总持宝藏总持然后不失诸定意法临寿终时目见十方各十亿垓诸佛正觉十方诸佛所说法者皆能启受不失道教至成佛道越五百劫生死之难。住于斯学如是不久寻即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南无月殿清净如来 (越若干百千亿垓生死之难立在初学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南无善寂月音王如来 (越九十九亿百千劫生死之难菩萨疾近无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数生死为碍如自晃出天下大明)
南无宝英如来 (若使三千大千佛刹满中七宝持用布施满百岁中不如有人得闻宝英如来名号持讽诵者作礼之德十万亿倍过出布施功德者上)
南无大名称如来 (作七宝阜如须弥山持用布施满百岁中不如有人持大名称如来名号作礼之者得其功德巨亿万倍过出布施功德者上不得为比)
南无无限净如来 (欢喜信乐持讽诵者大千世界满中七宝持用布施不如捉持无限净如来名者所得功德百千万倍过出布施功德者上无以为比少功德人不得闻此如来名号于千佛所造立德本尔乃得闻此尊佛名却生死罪四十八劫)
南无无限名称如来 (计于其人所得功德若积七宝如须弥山持用布施满百岁中不如得闻无限名称如来名者持其名号欢喜作礼其福甚多比于布施过出百倍无以为比)
南无鼓音王如来 (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满中珍宝持用布施不如有人持此佛名功德甚多过出施上百千万倍)
南无无量寿智决定光明王如来 (若有众生暂得闻此如来名者消除五逆之罪)
南无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 (若能志心称念一百八遍如此短命众生复增寿命或但闻其名号,志心信受遵崇之者是人亦得增益寿命)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诸佛子等若闻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名号能令汝等获得五种功德一者于诸世间最为第一二者得菩萨目端严殊胜三者威德广大超过一切外道天魔如日照世显于大海功德巍巍四者得大自在所向如意似鸟飞空而无阻碍五者得大坚固智慧光明身心明彻如琉璃珠诸佛子等此七如来以誓愿力拔济众生永离烦恼脱三涂苦安隐常乐一称其名千生离苦证无上道)
佛陀纪念馆
佛陀纪念馆位于高雄 市大树区,2003年举行安基典礼,12月25日竣工。纪念馆占地约100公顷,坐西朝东,前临高屏溪,背靠山谷,是一个布局谨严、气势宏伟的建筑群。穿过礼敬大厅,正中是开阔的“成佛大道”,两侧相对而列各4座宝塔。大道末端,是可容纳万人的“菩提广场”和主体建筑正馆,正馆后方则矗立着连基座108米、目前世界最高的铜铸坐佛——“佛光大佛”。纪念馆暨各展馆将收藏、陈列包括 佛牙舍利在内的众多珍贵佛教文物,供人们参观、 礼佛,并开展佛教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开幕典礼上,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表示,佛陀纪念馆是集合百万信徒的力量共同建成的,不是哪个人的,属于佛陀、十方大众和历史文化。星云大师在江苏出生、出家,屡经战乱,后辗转到台弘法并创立佛光山。这位高僧结合自己的经历,剀切地说,和平是珍贵的,希望两岸和平、世界和平。
率团来台祝贺的中国佛 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在致辞中表示,两岸佛教界都信奉 释迦牟尼佛,可谓法乳一脉;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历史告诉我们,世界需要和平,两岸需要和合。今天,两岸佛教界通过佛教特有的法会形式来祈祷“世界和平、两岸和合”,正是同宗、同祖、同源的一家人的同愿同行。两岸佛子共同祈愿两岸人民永远幸福、和谐。
心澄法师代表中国佛协向星云大师致赠了一尊金佛坐像。据悉,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也向佛光山发来贺词。
佛陀纪念馆落成被视为佛教界盛事。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来自海峡两岸及五大洲的各界人士、数万名信徒参加了当天的开幕典礼。佛光山方面预计,持续到明年元旦的开幕庆祝活动将吸引50万的参观人次。
佛之涵义
在佛教巴利文原典中,多处都提到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
“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还是保持沉默。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对讨论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回答,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提出以上问题时,佛陀总是沉默不语。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
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u2018我不知道。u2019”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能十分准确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槃)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亲自证悟,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比如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到水里。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槃。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槃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最后,对机说法,因材施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佛陀并不是一台计算机,不管什么人问什么样的问题,他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他是一位很讲究实际效益的老师,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答问,而是为了要帮助问话人走上正觉的道路。他和人说法时,时刻不忘对方的水平、倾向、根器、性格以及了解某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佛说,对付问题有四种方式:
1.当问题比较直接、明显,而且避免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例如苦之因是什么?
2.某些问题必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例如佛教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另有一些问题必须以反问为答复。
4.有一类问题必须以缄默不语为答复。例如当有人向佛陀寻问有关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时,佛陀常常是保持沉默。
所以,当婆蹉种问佛陀有无神我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佛陀的缄默对婆蹉种的影响胜过任何雄辩。悲智双全的佛陀曾为这位困惑的求法人煞费苦心,并对他表示深切的关怀。
也许有人会问,佛陀到底是否能回答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我们姑且先不作任何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佛陀所知的法一定比他所说的法要多得多。
有一次,佛陀在憍欣赏弥(今印度阿拉哈巴特附近)一座尸舍婆林中经过时,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道:“比丘们啊!你们意下如何?我手中的几片叶子多呢,还是此间林中的叶子多?”“世尊,你手中只有很少几片叶子,但此间尸舍婆林中的叶子却多得不可胜数。”
“同样,我所知的法如同尸合婆林中的叶子,而我已经告诉你们的如同我手中的叶子,只有一点点,我所未说的法还有很多呢!而我为什么不为你们说那些法呢?因为他们没有用处,不能引导人证得涅槃。这就是我没有说那些法的原因。”
因此,斯里兰卡著名的佛教学者jayatilleak说:“并不是因为某些事佛陀不知道,而是因为语言的限制,佛陀无法将那超越感官的境界用普通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佛教反对热衷于讨论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而提倡求实的精神。可目前有少数自以为高明的佛教学者,不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高谈阔论,讲起佛法来玄而又玄,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当然,对于佛教中那些抽象而又深奥的理论,我们不是不可以研究,但过分纠缠于此则有失偏颇。所以,在宏扬佛法的方法上,我们也应向佛陀学习,结合当今现实社会的需要,多讲些通俗易懂、对日常生活又有指导作用的佛法,少讲些空洞的玄妙的大话。
佛陀( ),这是印度古代 梵文Buddha的音译。
亦译作“佛驮”、“浮陀”、“ 浮屠”、“浮图”等。意译为“ 觉者”、“知者”、“ 智者”、“ 觉”。觉有三义: 自觉、觉他(开导众生觉悟)、 觉行圆满(彻底的 觉悟,究竟圆满),是 佛教修行的最高 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项, 声闻、 缘觉缺后二项, 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佛祖 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乘佛教除指 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 十方, 到处有佛,其数如 恒河沙数。 如过去有七佛、 燃灯佛;未来有 弥勒佛;东方有 阿閦佛、 药师佛;西方有 阿弥陀佛,信仰面很大的还有 毗卢遮那佛(大日佛)等。从 佛身说,佛有三身:既 法身佛、 报身佛、 应身佛。但,佛陀,这个词还有更深的含义。如果一定要对“佛陀”这个词下一个 定义的话,那就是拥有“ 四身 五智”的无上智慧者。佛陀 包含了“断”、“证”、“ 功德”、“ 四身”、“ 五智”。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 所知障的 涅 槃境界。
“证”指彻悟 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 获得的身口意 不可思议的无量 功德。
“四身”指 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无上”指超越一切 凡圣, 无与伦比。
释迦牟尼
佛陀, 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 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意思是“觉悟的人”。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尊称。
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29岁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 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义,浅显的解释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谓创造 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修行 六度万行,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大觉 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既然有肉身,所以他是社会上的 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 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记录,故对释迦佛陀,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于佛陀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 佛陀降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顷, 入灭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父亲,名叫 净饭王,佛陀的母亲是 摩耶夫人,尊称为 摩诃摩耶(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后,仅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 摩诃波阇波提(后出家号 大爱道比丘尼)。佛陀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 耶输陀罗(名闻)为妃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 罗睺罗。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依照一般的传说, 佛子罗睺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悉达多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 沙门。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 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 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菩萨
(这里所称的菩萨(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时的 悉达多太子)来到 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 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 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 跏趺而坐,发大誓愿:“不成 正觉,不起此座。" 时有魔王欲行恼乱,菩萨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以定慧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达甚深十二因缘, 于明相出时,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秘密护卫侍者 优波离(佛成道后,随佛出家,是 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所见证。 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开示了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皆可成佛。(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 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畅本怀,宣演《 华严经》二十一日, 后观机逗教,又说《 阿含经》十二年,《 方等经》八年,《 般若经》二十二年,《 法华经》和《 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救度无量数人脱离苦难,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无量的众生因佛陀的教诲而弃恶修善,忏悔罪业,发 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胜妙乐者,究竟解脱者,毕竟了悟 无上菩提者无量无边。如佛陀在 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 四谛、 五蕴等圣妙法门,五人闻后便获果证,当即从佛出家,皈依了佛陀。此后佛陀更是游历四方,化导群伦。佛陀的弟子有 频婆娑罗王、 波斯匿王等国王,及 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 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 阿那律、 难陀、 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地位低下的优波离、挑粪匠尼提等。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轮回,对于世间种种的恶行,以及对于将来所要受到的果报,无知而无所畏惧,沉溺于欲望和恶习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经历的食马麦、遭诽谤等事,为众生现实说法。并详细解说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皆是往昔作恶所感,以令众生明白因果不虚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回心自证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却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 戒律,并时常教诫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正是戒,维系了 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 善心,长行梵行。
就这样说法度生49年,因缘将至。亦是为令众生于 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佛陀于年八十垂 般 涅槃。临涅盘之际,所有的众生都悲啼号哭,声闻、菩萨 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集会,佛陀以大悲心开晓大众, 佛性常住真实无变,及 常乐我净等义。又开示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都当得成大觉佛果,并广说与涅盘有关的一切菩萨法义。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 四念处安住、以 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叮咛弟子,护持净戒,常当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四圣谛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 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 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次序
1.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 医治它。(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憎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2.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 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3.灭谛:是出世间涅盘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4.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 。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盘乐。说明离苦的 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声闻虽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浅,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样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们修的法,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法。苦,观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为他们知道断集、慕灭、修道,有连带的关系。由苦而生烦恼,既然有烦恼,就要把它断了。怎么断呢?要断见惑、思惑所积集的烦恼。要羡慕涅盘法,就是常乐我净,所谓「涅盘四德」。如何从生死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达到彼岸呢?必须三十七道品才可以成功。
十善业道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
——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 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
——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 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 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
——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 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
——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
——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
——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
——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 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 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
——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 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 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
——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 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
——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 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无明究竟是什么?较文雅的说,就是愚痴;若往显明露骨来说,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问他(她)为什么要追求?或会回答:因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爱他(她)。再问:为什么要爱他(她),哪个地方可爱?问来问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还要去追,这就是无明,也可以说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还要往里钻。为什么?因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无论成佛或做祖师,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样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愿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就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有“识”(父母精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软硬。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有了“领受”之心,便生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 三业。因为造了业,就有受生的果,继续而有来生。有了来生,又有老死。众生都是这样接接连连不能断,纠缠不清,无法离开生死轮回。欲想离开生死,首先要断无明。无明彻底解决,其它十一个因缘就不会 相生,这才真正断了生死。修行人,要断欲去爱,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了生脱死。否则的话,修到尽未来劫,也不能了生脱死。把根本无明破了,就是断淫欲。这时没有欲念,没有烦恼,即得解脱。修道人切记!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不能依靠任何人。当然 善知识还是需要来指导,指示正路。否则,盲修瞎炼,无有是处。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规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规矩,那就不是一个修道人。
《大经》上说:十二顺缘无有二相,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
一、 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 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 身心。就像一个人坐在一艘船上,渡过大海。船就是色,而坐在里面的人是名。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u201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u2019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 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u2018名山久住道心生。u2019清净 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u2018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 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u2019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我们地球人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 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u2018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u2019。记得 古德说:u2018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u2019。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 无尽意菩萨说:u2018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u2019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 古人说:u2018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u2019。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 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 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 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六度波罗蜜
一檀波罗蜜 二尸罗波罗蜜 三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波罗蜜 六般若波罗蜜; 六度是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智慧)。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瞋心;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邪见)。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布施度悭贪,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不是叫人布施给我,而是我时时要布施给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给我,而我不布施给你,不是这样。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来向我化缘,我才布施,我看见有甚么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助他们,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饥饿似的,我们应用佛法来布施给他们,令他们明白佛法,这叫法施;或者见人惊恐,无依无靠时,我们能帮助他,把他的恐惧解除,这叫无畏施。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悭贪,我们甚么都舍不得,舍不得帮助人,只愿意人帮助你,这就是悭贪。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悭贪,你越悭贪嘛!你就越要舍,把悭贪给破了,把它给度了,悭贪就生大惭愧,悭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毁犯,持戒就是守规矩,也就是叫人规规矩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尽量布施给人,就是众善奉行,持戒则更要诸恶莫作,若你去布施,然后还要杀人、放火、打劫,也没有用。你若说,我劫富济贫,打劫有钱人来帮助穷人,那是不可以的。必须诸恶不作,不做一切恶,奉行一切善,止恶防非,把不对的地方都改了,对的地方尽量去扩展它,令它发扬光大,时时都有正念,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争吵;在国家社会,也要守规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碍其他的人,这就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们的脾气,脾气和嗔恚属火,忍辱属水,水性柔和,火性暴躁。我们发脾气,无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禅天都烧得受不了,所以我们要修忍辱。谈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要学弥勒菩萨,肚子大,吃得很胖,心里甚么也没有,他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笑口常开,常常欢欢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我们修忍辱功夫要学弥勒菩萨,不是故意表现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心里有一种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装人;暗的就装鬼,学佛法的人,这是最要不得的。无论在甚么时候,甚么场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这才是佛教徒的本来面目,你尽戴著假面具去欺骗人,结果还是自己吃亏。虽然这在社会上是行得通,因社会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互相欺骗,你没真心话对我讲,我也没真心话对你讲。在佛教里,我们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就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明明不对的,还要狡辩一下,把过错推到旁人身上,那就错了。你不坦白,不真诚,菩萨是不欢喜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来,拿出诚心来,时时刻刻都要实实在在,老老实实的,真真实实的,不要有丝毫的虚伪存在。譬如说,我修忍辱,虽也表示一个欢喜的样子,但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里面气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杀人,面上还是现出很友善的态度,这是错的,这不是忍辱,这是狡猾奸诈。
精进度懈怠,不是说我修行了,我精进了,我念经、我念佛、我拜佛了,常常登报纸表示我怎样修行,不是如此。精进是要你自己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时时不懒惰,时时不自欺,时时必恭必敬,如对佛天,如临师表,要这样不自欺叫精进。时时都念兹在兹来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时,正在拜佛,一回头就骂;或者一回头就拿把刀杀人,那不是精进,那还是在那儿尽做一些假的。
禅定度散乱,为甚么我们要修禅定,就是我们太散了,浪费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费掉。我们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觉触,意缘法,这都是向外散。你的精神向外散,就是散乱,散乱要怎么办呢?就要修禅定。禅定就是坐在那儿把你的心沉静一下,好像一碗浑水,放在一个地方不动,尘土就沉到底下,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样能从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现前;浑浊的时候,就是愚痴,是无明在那儿扰乱得你甚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修禅定,就是要生长智慧,你有了定,就发智慧;发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会做愚痴的事情。为甚么人尽做犯法的事呢?就因为太愚痴,所以不知道往正当的做,我们要是不愚痴,就是有智慧。六度简单说明如此,如要详细说,尽未来劫也说不完六度的法门。
讲万行,万行是言其行门之多,实在讲来不止万行,行门有无量无边那么多,万行就是我们修行的法门。我们所修的是善法,不是恶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数不尽、说不完那么多,总括起来是万行,也就是我们修行的人,u2018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u2019,就是种种善事都要去做,种种恶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既然是众善,就不能说出一定的数目,要是说少一点也不对;说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万行。
所谓六度万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里面去找,从你自性里先做,从自性上用功夫。拿布施来说,我们眼睛看东西,不要那么贪而无厌,眼睛不贪了,就是布施了,就把眼睛这个贼度了。鼻子不应贪香与不香,你持盗戒,不偷盗,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东西,嗅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嗅,嗅了香水味,不告诉人一声:u2018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嗅一嗅好不好?u2019只觉得这香很好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嗅了,鼻子这个贼,就是偷东西,不持戒,犯了盗戒。耳朵喜欢听音乐,欢喜听好的声音,听好的声音就生欢喜心;听不好的声音就生嗔恨心,人家骂你一句,心里就生嗔恨,没有忍辱的功夫,没有把耳朵的贼度了。精进度懒惰,舌头不要在吃东西的时候才用,到讲法时就躲懒偷安,吃东西精进,讲是非也精进,讲正经事,就不愿意讲,这就是懒惰,那精进,不是正精进。你若是能正精进,就可以把舌头的毛病度了。身体本来应该常常静的,不应流动,可是你总是东跑西跑,南跑北跑,真正修禅定的功夫,就要把身体多跑的散乱收回来。意念里要是有智慧,就不会愚痴,把你的愚痴给度了。所以六度也可以说是度你的六贼,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贼度得听话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甚么妄想都没有,便是六度万行圆满了。
大慈大悲
1 佛对一切众生之爱护,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
2 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 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3 他是清净平等的,对佛菩萨、对畜生、对饿鬼 地狱,乃至于对一切植物、矿物,一律平等,无二无别,真正的慈悲。
4 诸佛菩萨平等地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乐受,他自己很快乐;一切众生有苦,他也很苦,这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了不起!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因为是一体。
5 凡是明心见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他了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真明白了,这个时候起的作用才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清净平等 博爱一切众生。
6 你要是不悟,这个大用决定不能现前,你要是迷惑,在里面分界限,就有分别执着,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换句话说,你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迷失了。
7 心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你的真心显露出来了。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一是广大相,就是“心包 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广大,清净相、平等相、慈悲相,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前了。
8 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这是本性,这是真心,心量本来如是!
慈悲利人
佛陀最大的美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三觉圆满庄严国土。佛陀的伟大无私奉献众生,为众生长夜黑暗的明灯,以成千百年来无数众生得度而安乐之。
一:慈。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慈,众生有苦,而救度之,爱惜众生, 施济贫苦,扶持病人,急难相助,使登快乐彼岸。
二:悲。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悲,众生不请,自来度脱他的苦恼,福荫群生,用妙法门斩断烦恼根,入究竟乐。
三:喜。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喜,施财物、施法门令大众解脱、 施无畏令大众心灵安乐,众生才会法喜充满。
四: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舍,舍掉自己享受贪欲,送给众生令他饱满。
自利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
六度
布施、持戒、禅定、精进、忍辱、般若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