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24年7月12日生,北京市人。1951—1977年,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工作。曾进行反应堆设计和激光应用等研究。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198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分子和团簇的激光光解、光电离和分子的超快过程等反应动力学研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事迹
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48年8月,转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低温化学家吉奥克(W.F.Giauque,1895—1982)从事化学热力学研究。1951年初,获博士学位,同年3月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回国后,朱起鹤立刻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中。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几乎与中国的国防科技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有关。
1952年12月,朱起鹤被派往刚刚建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这是新中国的一所培养国防战线高级人才的神秘殿堂。1958年至1960年,他参加领导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核动力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1962年,朱起鹤担任哈军工二系副主任,二系即原子工程系,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子弹。他负责培养核武器设计和核爆炸测试人才。之后,又与哈工大合作进行激光研究,在高精度透射率反射率测量仪,激光打孔机、激光扫描检纸机和激光测量仪器等项目上都取得显著的成绩。1977年,朱起鹤被抽调到北京高能物理所,参加质子加速器的研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身处国防尖端领域内的朱起鹤,因为家庭出身等问题,几经冤屈。特别是在1969年,他甚至被诬为美帝间谍关进监狱达一年。据他本人回忆,5平方米的牢房里,挤13个人,睡3层铺,没有放风,不准交谈,原地踏步就是锻炼。七八两一天的粮食,遇到一餐土豆汤算是好菜。他惟一的儿子就是在那个年代早逝,年仅18岁。
1981年底,他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此后,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例如,他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黄寿龄教授合作研制的“束源转动式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平动能谱仪”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研制了激光光解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仪等四台大型实验装置等等。在新建的实验设备上,他进行了重大基金和攀登计划的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例如,在利用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的原子团簇实验中,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的含氢碳原子团簇,并根据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提出了这类含氢碳原子团簇的筒状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许多著名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7年,朱起鹤被邀请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李远哲实验室工作半年。他成功地得到碘甲烷在248nm光解后甲基伞形振动能级清晰可辨的高精度平动能谱,并发现C-H键伸缩振动的激发。这一重要的研究结果,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1978年1月,朱起鹤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激光加速等新技术研究,并在超导磁体方面获得重要成果。1981年底,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一化学前沿研究,先后领导研制了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束实验研究设备,如分子束激光裂解平动谱仪、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等。这些成果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原子团簇是介于分子和晶体之间的物质过渡形式,二十一世纪初,属于科学前沿热点。朱起鹤领导的实验室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与硫二元原子团簇的生成和光解,总结出稳定团簇的组分规律。他还根据实验和理论,提出多种团簇的结构模型和价键解释以及团簇形成的动力学。这些进展对感光敏感中心作用机制、催化反应机理和铁硫蛋白结构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此外,他在与燃烧过程密切相关的含氢的碳团簇研究中,首先发现含氢原子数目递增的规律,并提出筒状结构的模型。这些关于团簇研究的结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大气平流中臭氧的消融,将使太阳的紫外辐射更多到达地面,这将对生物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朱起鹤和他的研究小组研究了严重破坏臭氧层的氟里昂系列化合物以及溴碘化合物的紫外光解,得到产物及能态分布规律,解释了反应机制。这为研究氯、溴、碘等卤素原子破坏臭氧层的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是化学反应的重要过程。朱起鹤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氮氧化合物的反应和传能过程研究,这与燃烧过程、大气污染、臭氧层消融都密切相关。他们突破了只能得到一个传能常数的局限,同时获得了多个碰撞过程的传能常数信息。
朱起鹤治学严谨,工作踏实认真,作风正派,注意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他领导的实验室已逐渐成长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一个基地。他已培养博士生10余名。1995年10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品性
朱起鹤院士一向热心于爱心助学济困,虽然自己一向生活简朴,在助学济困上却从不吝财。每次大型的募捐活的募捐人名单上总能找到他的名字,名字后面紧跟的是一笔不小的募捐数字。朱起鹤院士一向关注人才的培养,关心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他深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他认为扶好学子的贫,助好学子的困,就是在为将来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而储备力量。
他多次在社会捐助活动中倾囊而出,曾自掏腰包创立院士助学金,资助母校耀华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首笔12000元已使20名贫困生受益。12000元平摊到20个学生身上,每人600元,不多,却可以让这些品学兼优学生的学业得以继续。
朱起鹤还致函北京新圆明学院,并寄去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贫困生资助者登记表”,并表示乐意支持该院的“济困助学”活动,捐资18000元资助十个贫困学生,他曾在接见圆明园学生时寄语同学们:“新圆明学院坚持教育为本,做得不错!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政治立场
中科院化学所经常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优秀党员事迹的录像报告,朱起鹤是一位党龄近五十年的老院士,但每次观看录像他都积极参加,认真观看,,每次看完录像都结合自身的工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观后感和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切身感受。再看了邓亚军在东南亚海啸中的事迹后,朱起鹤院士给与他高度评价,他说,在新时代,在和平时代,邓亚军同志能够做到临危不惧,遇到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再看了胡伟武的事迹后,他说:“胡伟武同志踏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和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值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共产党员学习。”
在谈到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应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时,朱起鹤院士提出了“体验民情”的建议,他说在现在的年代,仍有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组织党员和群众到贫困地区参加和体验民情,更能加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朱起鹤一生中,一直在努力用行动践行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业余爱好
81岁时,朱起鹤院士藏石已经有十来个年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办公室里书柜、桌上、地下摆了各式各样的石头,用他自己的话讲“好玩”。朱起鹤先收藏的是古生物化石,象三叶虫、鱼化石、硅化木等存了一层柜子,后来品种慢慢增加至各类奇石,全靠闲暇时一点点搜集,十年前从潘家园买的第一块石头至今仍摆在书架上。他曾骑自行车到香山植物园参观盆景展,看中了一块浪涛石,此石长1米、重几十斤,自行车驮不动,只好叫辆出租车把石头拉回家,自己再坐公交车回去取自行车。买石头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次到新疆出差,他买回一块“鸡血石”,请专家鉴定,原来是在石头上染的红色而成的。买假货等于交学费,朱起鹤的鉴定水平在真假辨别之间渐渐提高。
张青莲院士也是藏石家,朱起鹤曾两次探望张青莲教授,从张老处得到一块大山石,一块柳州石和一块桂林溶岩石,乐不可支。朱起鹤把玩石头还颇有雅兴,有的石头反复欣赏、琢磨、命名。新近从花卉市场购回一块灵壁石,放在办公室里百看不厌,起名叫“险峰仙洞”,其它还有“翠堤春晓”、“观音送子”……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