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学习经历
1978.9--1982.8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 获历史学学士
1982.9--1985.9 北京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获历史学硕士
工作经历
1985.9--1987.9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助教
1987.9--1988.9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讲师
1988.9--1993.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副教授
1993.8--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教授
1998.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2010.3-- 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海外经历
1984.9--1985.7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Leiden University)留学(合作培养)并走访英、法、东西德、丹麦、瑞典等国学术机构
1990.9--1991.2日本京都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1.2--8 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访问学者并走访法国和俄国
1991.8 参加了香港大学举办的隋唐五代史国际研讨会
1992.11--1993.5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3.8 参加香港大学举办的第34届亚洲与北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3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
1994.10-11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8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6. 6-8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OAS,Free University Berlin)访问教授
1996.10-1997.1 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Yal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6.11 参加台北第三届唐代文化研讨会并在中正、中兴、成功等大学讲演
1997.6 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访问教授
1997.7 参加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举办的Forgeri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纪初敦煌写本伪卷学术讨论会)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University of London)讲演
1998.7 参加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1999. 2 参加夏威夷东海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东亚对话年会:东亚的历史保护与教育"
2000.3 参加在圣迭戈举行的第52届美国亚洲学会年会(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 Studies)并在加州大学洛杉基分校(UCLA)艺术史系讲演
2000.5 特邀参加日本第45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库、创价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讲演
2000.7 参加香港"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
学术兼职
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1992-)、副会长(1998-)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1994-)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1995-)
《唐研究》主编(1995-)
《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辑刊》、《西域研究》编委(1995-)
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996-)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学术顾问(1996-)
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199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9-)
浙江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1999-)
《欧亚学刊》学术顾问(1999-)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
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00-)
《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
研究方向或学科专长:
中西文化交流史、隋唐史、中亚史、敦煌学吐鲁番文献
研究方向
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唐五代西北民族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文书、敦煌古籍整理
论著目录
篇名后所加 A、B、C、D、E、F、G者,已分别收入下列各书中:
A=《于阗史丛考》(与张广达合著),上海书店,1993.12。
AA=《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与张广达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
B =《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
C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
D =《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探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9.9。
DD= 《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鸣沙集》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E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 2001.12。
F =《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11。
G= 《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H= 《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三联人文书系),香港三联书店,2009.9;大陆简体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
I=《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2000年
1.摩尼教在高昌的初传,刘东编《中国学术》 1,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8-171。(E)2.高昌王国与中西交通,余太山编《欧亚学刊》 2,中华书局,2000,73-83。(E)
3.据史德语考(与段晴合撰),余太山编《中亚学刊》 5(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21。
4.法门寺与敦煌,《 '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12,66-75。(F)
5.“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tr. By Valerie Hansen),Cahiers d'Extreme-Asie,11 (Nouvelles etudes de Dunhuang),ed. J.-P. Drège,Paris/Kyoto 1999-2000,247-275.
6.“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T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Abastract),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No.XLV,2000,Tokyo: The Toho Gakkai,91-93.
7.王道士──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修订稿),《敦煌研究》 2000:2,23-28。(F)
8.北京大学与早期敦煌学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 ----[1998] 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333-340。(F)
9.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 2000:3,16-19。(F)
10.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1,16-17。(F) (G)
11.敦煌学:21世纪还是“学术新潮流”吗?《辞海新知》No.5,2000.6,65-71。(F)(G)
12.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琐议,《光明日报》 2000.9.5。(F)
13.敦煌学のきのう、きょう、ぁす,《人民中国》 2000:10,20-24。
14.敦煌学百年:海外汉学的奉献,《光明日报》 2000.10.20《历史周刊》。(F)
15.敦煌文献与古籍整理,《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 269-280。(F)
16.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书品》 2000:3,33-40。(F)
17.敦煌本《贞元十道录》及其价值,《中华文史论丛》 63,2000,92-99。
18.《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补正,宋家钰、刘忠编《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6,379-387。
19.“[Chine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tr. By Lin Yi),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2000,111-123.
20.“Research on Zoroastrianism in China (1923-2000)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7-13.
20.“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tr. by Bruce Doar),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Ⅳ.1: Zoroastrianism in China,December 2000,117-163.
21.重读《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华读书报》 2000.3.22第20版。(F)
22.《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评介,《敦煌研究》 2000:4,178-180。(F)
23.《英藏敦煌文献》定名商补,《文史》 52,2000,115-129。(F)
24.评《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通讯》19:4,2000,649-651。(F)
25.《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评介,《中国史研究》 2000:1,167-169。(F)
26.书评:《汉文史料中的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by D.D.Leslie and K.H.J.Gardiner,Roma 1996),《北大史学》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8-332。(E)
27.《唐研究》的编辑方针及其旨趣,《唐代史研究》 3,日本唐代史研究会,2000,54-58。(G)
28.(主编)《唐研究》第 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26页+8图版。
29.(翻译)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与王邦维、钱文忠合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年6月。
2001年
1.《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11+373页+110插图+4地图。
2.《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 2001.12,ix+6+490页。(=E)
3.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历史研究》 2001:1,65-72。(E)
4.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氏出自考——ソグド后裔说をめぐって(张铭心、广中智之日译文),《内陆ァジァ史研究》 16,东京早稻田大学大学,2001.3,1-12。
5.“The Relationship of Dunhuang with the Uighur Kingdom in Turfan in the Tenth Century”,De Dunhuang à Istanbul,Hommage à James Russel Hamilton(Silk Road StudiesV),ed. by Louis Bazin et Peter Zieme,Brepols 2001,275-298.
6.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01:4,84-89。(E)
7.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郝春文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1-21。
8.唐蔡省风编《瑶池新咏》重研(与徐俊合撰),《唐研究》 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144。
9.粟特祆教美术东传过程中的转化——从粟特到中国,巫鸿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 2001.9,51-72。(E)
10.(整理)陈寅恪:《敦煌零拾》札记,《敦煌吐鲁番研究》 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2。(F)
11.中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刊布简介,日本《唐代史研究》 4,2001,118-121。
12.书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 11卷《晋唐写经·晋唐文书》、第12卷《战国秦汉唐宋元墨迹》,《敦煌吐鲁番研究》5,2001,332-337。(F)
13.书评:《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敦煌吐鲁番研究》 5,2001,418-422。(F)
14.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读后,乐黛云编《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纪念季羡林教授九十寿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2-46。(F)
15.《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评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369,2001.11,21-24。16.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中文本序,《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1-4。
17.《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前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丛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11,1-10。(F)
18.申国美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序,同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1.9, 1-2。(F)
19.(主编)《唐研究》第 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99页+8图版。
2002年
1.《敦煌学新论》(敦煌学研究丛书),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9。(=F)
2.(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与朱玉麒合作),北京中华书局, 2002.4,2+12+331页+56图。
2.《释迦降伏外道像》中的祆神密斯拉与祖尔万,《华林》 2,中华书局,2002.1,201-213。(E)
3.波斯与中国:两种文化在唐朝的交融,刘东编《中国学术》 2002:4,商务印书馆,2002.12,56-76。
4.中亚、西亚、南亚、南海、欧洲、非洲关系,胡戟等编《二十世纪唐研究·政治卷》第九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260-287。(G)
5.“The Li Shengduo Collection: Original or Forged Manuscripts?”Dunhuang Manuscript Forgeries(The British Library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Science 3),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2,pp.62-83 + pl.1.
6.德藏吐鲁番本“晋史毛伯成”诗卷校录考证(与徐俊合撰),蒋寅、张伯伟编《中国诗学》 7,2002.6,1-13。
7. 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郑炳林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7,14-29。(F)
8.狩野直喜と王国维——初期敦煌学史の一美谈,高田时雄编《草创期の敦煌学》,东京知泉书馆, 2002.12,47-55。
9.有关敦煌本《历代法宝记》的新资料——积翠轩文库旧藏“略出本”校录,《戒幢佛学》2(中日敦煌佛教学术会议专辑),岳麓书社,2002.12,94-105。(DD)
10.圣彼得堡藏和田出土汉文文书考释(与张广达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221—241。(AA)
11.近年于阗语及其文献研究论著评介,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2.3,360-372。(F)
12.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评介,余太山编《欧亚学刊》 3,中华书局,2002.4,288-292。(E)
13.(书评)La Sérinde,terre d'échanges,《敦煌吐鲁番研究》 6,2002.8,375-377。
14.(书评)C.G.Mannerheim in Central Asia 1906-1908,《敦煌吐鲁番研究》 6,2002.8,419-423。(G)
15.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3,17-20。(DD)
17.才高四海,学贯八书——周一良先生与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 6,2002.8,26-37。(F)
18.大谷探险队とその将来品,《本愿寺新报》 2002年12月20日第7版。
19.(主编)《唐研究》第 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557页+11图版。
2003年
1. 海路还是陆路——佛教传入汉代中国的途径和流行区域研究述评,《北大史学》 9,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320-342。(G)
2. “The Illustrative Sequence on An Jia's Screen: A Depiction of the Daily Life of aSabao” (安伽石屏的图像程序:一个萨保的日常生活画卷),Orientations,February 2003,pp.32-35 + figs.1-7。
3. Miho美术馆粟特石棺屏风的图像及其组合,《艺术史研究》 4,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2 (2003.7), 199-221。
4. 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246-260。
5. 佛像还是祆神?——从于阗看丝路宗教的混同形态,《九州学林》 1卷2期,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冬季,93-115。
6. 略谈徐显秀墓壁画上的菩萨联珠纹,《文物》 2003:10,66-68+封二图版。
7. 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28-143。
8. 女扮男装——唐代前期妇女的性别意识,邓小南主编《唐宋妇女与社会》下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723-750+图1-15。
9.(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
10. 唐代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新问题与新探索,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1-12。(G)
11. 北朝隋唐胡人聚落的宗教信仰与祆祠的社会功能,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385-412+图1-9。
12.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总序,《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第一辑每本书前,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8,1-2。
13. 唐写本中の《唐律》《唐礼》及びその他(森部丰译),《东洋学报》 85:2,2003.9,1-17+图1-4。
14.盛唐长安:物质文明闪烁之都,齐东方、申秦雁主编《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5,47-53。
15. 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 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8。(G)
16. 隋唐长安史地丛考·引言,《唐研究》 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235-236。
17.隋唐长安史地丛考·三戟张氏,《唐研究》 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259。
18.(主编)《唐研究》第9卷(“长安:社会生活空间与制度运作舞台”研究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619页+2彩版。
19. 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与王静合编),《中国唐史学会会刊》 22,2003.10,57-86。
20. 唐代禅宗的西域流传,《田中良昭博士古稀记念论集·禅学研究の诸相》,东京大东出版社,2003.3,59-68。
21. 慧超所记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2003.3,399-407。
22. 略谈于阗对敦煌石窟的贡献,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历史文化卷》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9,67-82。
23.狩野直喜与王国维——早期敦煌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敦煌学辑刊》2003:2,123-128。(DD)
24. “Chinese Inscriptions on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Berlin ”,Appendix Ⅱ toCentral Asian Temple Ba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Berlin. Painted Textiles from the Northern Silk Route,by Chhaya Bhattacharya-Haesner,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3,pp.475-476.
25. 入海遗编照眼明——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读后,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3,14-26。(DD)
26. 《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后记,同书,463-464。
27.(讲演稿)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64-88。
28.(讲演稿)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收藏概况,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 1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89-111。
29.欧洲学院的缩影——莱顿大学汉学院(海外书话1),《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45-49+2插图+封二。
30. 神圣的殿堂——莱顿大学图书馆东方写本与图书部(海外书话2),《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2,55-61。
31. 学术精品的追求——莱顿的布瑞尔书店和它的出版物 (海外书话3),《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86-91。
32. 莱顿的旧书——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一瞥(海外书话4),《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4,43-48。
33. 《佛教大词典》的学术价值,《光明日报》 2003年7月15日B4版。
34.跨越中国边境的跨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附:梅维恒教授敦煌研究论著目录),《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创刊号,北京中华书局, 2003.12 , 41-45。
2004年
1.(与李孝聪合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 2004.1。
2.汉唐中西关系史——对新旧史料的一个概观,荣新江、李孝聪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科学出版社,2004.1,1-7。(G)
3.丝绸之路上粟特聚落的日常生活 /Daily Life i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ツルクロ—ドにおけるソグド人居住地の日常生活,《 MIHO MUSEUM 研究纪要》 4 ,滋贺:财团法人秀明文化财团, 2004.3,1-15。
4.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纪宗安、汤开建主编《暨南史学》2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12 (2004.4), 102-123。
5 (与张志清合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
6.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中古时期粟特人的迁徙与入居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4,3-8。
7.(图版解说)安伽墓志等,《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4,66页以下。
8.ソグド祆教美术の东传过程における转化——ソグドから中国へ(西林孝浩译),《美术研究》 384 ,东京文化财研究所, 2004.11 , 1-17。
9.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上海文博》 2004 :4 , 85-91 +图 1-11。
10.“Land Route or Sea Route?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the paths of transmission and areas in which Buddhism was disseminated during the Han period” (tr. by Xiuqin Zhou),Sino-Platonic Papers,ed. V. H. Mair,No.144,July 2004,1-32.
11.中古中西交通史上的统万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29-33。
12.韦述及其《两京新记》 (与王静合撰),《文献》 2004.2,31-48。
13.“Juqu Anzhou's Inscription and the Daliang Kingdom in Turfan” (tr. by Wang Yuanyuan) ,Turfan Revisited u2013 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ed. by D. Durkin-Meisterernst et al.,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4,268-275 + pls.1-3 + figs.1-2.
14.“Official Life at Dunhuang in the Tenth Century: The Case of Cao Yuanzhong” (tr. by A. Morrison),The Silk Road: Trade,Travel,War and Faith,ed. by Susan Whitfield,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2004,57-62+fig.1-4.
15.历史时期的胡汉葬俗:吐鲁番的例证,余太山编《欧亚学刊》4,中华书局,2004.6,177-181。
16.惊沙撼大漠——向达的敦煌考察及其学术意义,《敦煌吐鲁番研究》7,北京中华书局,2004.1,99-127。(DD)
17.《史记》与《汉书》——吐鲁番出土文献札记之一,《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4:1 , 41-43 页 +4 图。
18.敦煌本邈真赞拾遗,《敦煌学》第 25辑(潘重规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专辑),2004.9,459-463。
19.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与余欣、王素合撰),《首都博物馆丛刊》 18,2004.10,166-174。
20.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示例(与余欣合撰),《华学》 7 (饶宗颐教授米寿志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2 , 223-233。
21.(主编)《唐研究》第 10卷(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86页+48图版。
22.《唐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献词,《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1-6。(G)
23.书评:《岑仲勉著作集》,《唐研究》第 1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581-584。
24.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序,同书,齐鲁书社, 2004.6,1-2。
25.书评:Sir Aurel Stein inThe Times ,《敦煌吐鲁番研究》 7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1 , 496-499。(G)
26.书评:Handbook to the Stein Collections in the UK;Catalogue of the Collections of Sir Aurel Stein in the Library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敦煌吐鲁番研究》 7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1 , 499-504。(G)
27.评《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322-329。(G)(DD)
2005年
1.《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名家专题精讲系列第五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G)
2.(主编) 《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3.(与华澜、张志清合编)《 粟特人在中国 ——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年 12 月。
4.金樽美酒醉他乡——从安伽墓看粟特物质文化的东渐 ,《文物天地》 2005年第1期,88-91页。
5.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文物》 2005年第3期,47-56页+图1-6。
6.西域粟特移民聚落补考,《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1-11页。
7.“SabaoorSabo: Sogdian Caravan Leaders in the Wall-Paintings in Buddhist Caves”,Les Sogdiens en Chine,sous la direction de étienne de la Vaissiere et éric Trombert,Paris: 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2005,pp.207-230.
8.前言,《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 月, 3 - 8 页。
9.萨保与萨薄: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粟特商队首领, 《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49-71页。
10.“ Khotanese Felt and Sogdian Silver: Foreign Gifts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Ninth and Tenth-Century Dunhuang ”,Asia Major,XⅦ.1,2004[2005],pp.15-34.
11.从《井真成墓志》看唐朝对日本遣唐使的礼遇,《西北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108-111页。(2005-7-15出版)
12.8世纪における东アジアの外交情势と遣唐使による中日交流,《遣唐使と唐の美术》,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 2005年7月,134-137页。
13.汉代から唐代における东西交涉史——新旧史料の概观(西村阳子译),《中国—社会と文化》第 20 号, 2005 年 6 月, 445-455 页。
14.唐代西域的汉化佛寺系统,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文化研究》第 1辑,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6,130-137页。
15.丹丹乌里克的考古调查与唐代于阗杰谢镇,《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31-35页。
16.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所见《西域水道记》校补本,《文史》2005年第4辑,245-256页。
17.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历史研究》 2005年第4期,165-175页。(G)《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55-58页摘要转载。
18.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大中六年—咸通二年)(与余欣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8卷(庆祝饶宗颐先生米寿专号),中华书局,2005年1月,71-88页。
19.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德国吐鲁番文献旧照片的学术价值,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 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267-276 页+图 1-3。
20.敦煌写本真伪弁别示例——法成の讲じた《瑜伽师地论》の学生による笔记を中心として(与余欣合撰),石冢晴通教授退职记念会编《日本学·敦煌学·汉文训读の新展开》,东京汲古书院, 2005 年 5 月, 61-72 页。
21.敦煌写本辨伪示例:以法成讲《瑜伽师地论》学生笔记为中心(与余欣合撰),《敦煌学·日本学——石冢晴通教授退职纪念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65-74页。(DD)
22.(讲演稿)敦煌学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2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135-159页。
23.(讲演稿)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第 2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223-248页。
24.古代中亚史研究,余太山编《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23-155页。
25.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序,同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8,3-4页。
26.《唐研究》第 11 卷“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序(与邓小南合撰),《唐研究》第 11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1-3 页。
2006年
1.粟特与突厥——粟特石棺图像的新印证,周伟洲编《西北民族论丛》第 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1-23页。
2.新出トゥルファン文书に见える ソグド と突厥,《环东アジア研究センタ-年报》第 1号,新澙大学,2006年3月,5-15页。
3.“Sogdians around the Ancient Tarim Basin”,ērān ud Anērān. Studies Presented to Boris Il'i? Mar?ak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0th Birthday,eds. M. Compareti,P. Raffetta and G. Scarcia,Venezia: Libreria Editrice Cafoscarina,2006,513-524.
4.俄藏 Дх.3558 唐代令式残卷再研究(与史睿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 9 卷,中华书局, 2006 年 5 月, 143-167 页。
5.“Zoroastrian deities on a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Xi'an” (tr. by Wang Yuanyuan),古正美编《唐代佛教与佛教艺术》 /Buddhism and Buddhist Art of the Tang,新竹: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 2006 年 6 月, 253-261 页。
6.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咸通三年-六年)(与余欣合撰),白化文主编《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8月,333-342页。
7.敦煌历史上的曹元忠时代,《敦煌研究》 2006 年第 6 期, 92-96 页+图 1-5。
8.欧美所藏吐鲁番出土汉文文献:研究现状与评介,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局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二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10 , 37-41 页。
9.西域——摩尼教最后的乐园,《寻根》 2006年第1期,4-9页。
10.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序,本书,中华书局, 2006年3月,1-2页。
11.中华古籍特藏保护展览随想,国家图书馆编《文明的守望——古籍保护的历史与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5月,7-10页。
12.(讲演稿)谈谈治史学的方法(附讨论记录),张柏春、李成智主编《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13-28页。
13.书评:王冀青《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中华书局,2006年5月,512-518页。(DD)
14.(评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 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75-82页。
15.《粟特人在中国》编后感言,《书品》 2006年第4期,14-18页。
16.“ New Light on Sogdian Colonies along the Silk Road . Recent Archaeological Finds in Northern China”,Berlin-Brandenburg ischeA kadem 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ichte und Abhandlungen,Band 10,Berlin: Akademie Verlag,Oktober 2006,147-160 .
17.关于北大所藏常书鸿致胡适的一封信,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85-91页。(DD)
18.新发见の中国中世史,纪平英作、吉本道雅编《京都と北京——日中を结ぶ知の架桥》,角川学艺出版, 2006 年 12 月, 191-207 页。
19.有关北周同州萨保安伽墓的几个问题,张庆捷等编《 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26-139页。
20.“The Sogdian Caravan as Depicted in the Relieves of the Stone Sarcophagus from Shi's Tomb of the Northern Zhou”,Chinese Archaeology(中国考古学),vol.6,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6.12,181-185+figs.1-4.
21.(主编)《唐研究》第 12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
2007年
1.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与孟宪实、李肖合撰),《文物》 2007年第2期,41-49页,图1-图8。
2.新获トゥルフィン出土文献概说(与孟宪实、李肖合撰,张娜丽译) ,《 西北出土文献研究 》 4 , 2007.2 , 5 - 15 页。
3.唐代の佛·道二教から见た的外道——景教徒(高田时雄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宗教文献研究》,京都,临川书店, 2007 年 2 月, 427 - 445 页。
4.金樽美酒醉他乡——从安伽墓看粟特物质文化的东渐(增订稿),赵丰编《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香港,艺纱堂 / 服饰出版, 2007 年 3 月, 19-24 页。
5.一张废纸上的中亚历史脉动,《光明日报》 2007 年 3 月 19 日第 9 版(史学版)。
6.刘进宝《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序,《敦煌研究》 2007 年第 1 期, 114 页。
7.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4-14页+图1(封三)。
8.盛唐长安与敦煌——从俄藏《开元廿九年(741)授戒牒》谈起,《浙江大学学报》第37卷第3期,2007年5月,15-25页。
9.《俄藏敦煌文献》中的黑水城文献,《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534-548页。(DD)
10.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补考,《欧亚学刊》第6辑,中华书局,2007年6月,165-178页。
11.シルクロードの新出土文书──吐鲁番新出文书の整理と研究(西村阳子译),《东洋学报》第89卷第2号,2007年9月,59-77。
12.吐鲁番新出送使文书与阚氏高昌王国的郡县城镇,《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1-41页。
13.书评:《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选粹》,《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409-413页。
14.书评:Chinese Buddhist Texts from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s,3,《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226-430页。
15.(主编)《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6.《王重民向达先生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2007.9,169-170页。
17.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的粟特人,《吐鲁番学研究》2007年第1期,28-35页。
18.吐鲁番学研究:回顾与展望(与孟宪实合撰),《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2007.10,51-62页。
19.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续)(与王素、余欣合撰),《首都博物馆丛刊》第21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10月,126-137页。
20.追寻最后的宝藏——李盛铎旧藏敦煌文献调查记,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15-32页。(DD)
21.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4辑,1-30页。
22.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序,《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107-108页;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张铭心、郝轶君译),中华书局,2007年12月,1-3页。
23.唐代于阗の历史的环境,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遗迹学术调查队编《日中/中日共同丹丹乌里克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京都,2007年12月,13-40页。
24.ダンダンウイリクの考古学调的调查と研究(1896-2002),日中共同ダンダンウイリク遗迹学术调查队编《日中/中日共同丹丹乌里克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京都,2007年12月,41-60页。
25.吐鲁番出土《金光明经》写本题记与祆教初传高昌问题,《西域文史》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13页+图版1。
26.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唐龙朔年间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科学出版社,2007.12,12-44页。
27.(主编)《唐研究》第13卷(从汉魏到隋唐:变迁与延续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7+669页。
28.「井真成墓志」からみた唐朝の日本遣唐使に对する礼遇について(会田大辅译),《明大アジア史论集》第11号,2007年3月,1-13页。
29.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流寓南方的粟特人,韩升编《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38-152页。
30.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艺术史研究》第9辑,中山大学岀版社,2007年12月,451-460页。
2008年
1.《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与张广达合著)(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6+421页。
2.《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走近敦煌丛书),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3+2+178页+108图。
3.(主编)《走近敦煌丛书》(与柴剑虹合编),12册,甘肃教育岀版社,2008年。
4.(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与李肖、孟宪实合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
5.(主编)《唐研究》第14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岀版社,2008年12月。
6.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概说(增订本)(与李肖、孟宪实合撰),《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1-11页。
7.新出吐鲁番文书に见える唐龙朔年间の哥逻禄部落破散问题(西村阳子译),《内陆アジア言语の研究》XⅫI(森安孝夫教授还历记念特集号),2008.7,151-185页+pls.Ⅻ-XX。
8.再谈德藏吐鲁番出土汉文典籍与文书,《华学》第9、10辑(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854-877页。
9.从王宅到寺观:唐代长安公共空间的扩大与社会变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①《社会·思想》,台北市,政治大学历史系等,2008年7月,101-117页。(H)
10.碑志与隋唐长安研究,《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10,46-54页。(H)
11.《清明上河图》为何千汉一胡,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11月,658-666页。(H)
12.卷首语(与刘後滨合撰),《唐研究》第14卷(《天圣令》及所反映的唐宋制度与社会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岀版社,2008年12月,1-7页。
13.唐代佛道二教眼中的外道——景教徒,程恭让主编《天问》丁亥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12月出版),107-121页。
14.何谓胡人?——隋唐时期胡人族属的自认与他认,《乾陵文化研究》(四)《丝路胡人与唐代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樊英峰主编,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3-9页。
15.丝绸之路与古代新疆,祁小山、王博编《丝绸之路·新疆古代文化》,新疆人民岀版社,2008年4月,298-303页。
16.从图像看历史——新发现的粟特图像及其解释,清华大学历史系、三联书店编辑部合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7月,158-174页。
17.再谈丝绸之路上宗教的混同形态——于阗佛寺壁画的新探索,《新疆文物》2008年1-2期,29-34页。(收入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三节,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201-207页。)
18.2008年和田考察行程日志(与朱玉麒、姚崇新合撰),《西域文史》第3辑,科学岀版社,2008.12,127-151页。
19.(翻译)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语世俗文书的札记(二)(吉田丰撰,与广中智之合译),《西域文史》第3辑,科学岀版社,2008.12,97-108页。
20.盛唐长安と敦煌──俄蔵「开元廿九年(741)授戒牒」から(西村阳子译),《池田雄一教授古稀记念ァジァ史论丛》(《中央大学ァジァ史研究》第32号),2008年3月,241-264页。
21.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咸通七年-十三年)(与余欣合撰),编委会编《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271-295页。
22.沙州归义军史事系年(咸通十四年-中和四年)(与余欣合撰),南华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编《敦煌学》第27辑(柳存仁先生九十华诞祝寿专辑),台北乐学书局,2008年2月,255-273页。
23.中国の敦煌学研究と国际的视野(广中智之译),《シルクロード研究》第5号,创价大学シルクロード研究センタ-,2008年3月,114-129页。
24.“Russian Expeditions and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in Russian and English),Russian Expeditions to Central Asia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ed. by I. F. Popova,St. Petersburg: Slavia,2008,pp.219-226+3figs. (DD)
25.考据与义理的相互为用——张广达先生《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1期,82-86页。
26.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评介,《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2008年3月,163-166页。(DD)
27. 疾病史与世界历史的书写——《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译本评介(与陈昊合撰),《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第3期,2008年,388-390页。
2009年
1.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与粟特文化,郑培凯主编《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转站》(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城市大学岀版社,2009年,75-89页。
2.“Further Remarks on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Exegisti monumenta.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Nicholas Sims-Williams(Iranica 17),eds. Werner Sundermann,Almut Hintze and Francois de Blois,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2009,pp.399-416.
3.何家村窖藏与唐长安的物质文化,《都市と环境の历史学》第2集,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是学研究室,2009.3,402-412页。(H)
4.从聚落到乡里——敦煌等地胡人集团的社会变迁,高田时雄主编《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3号,京都大学,2009.3,25-36页。
5.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渊源,土肥义和编《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の新研究》,东京:东洋文库,2009年3月,201-212页。
6.吐鲁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の渊源(西村阳子译),同上,213-225页。
7.从巴黎拍卖圆明园文物想到的(编者改名:爱国情绪以外,还须沉着对弈),《明报》2009年2月28日D4版“副刊世纪:人文·关怀·视野”。
8.从王宅到寺观:唐代长安“公共空间”的扩大与社会变迁,《光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12版《史学》。
9.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序,同书,三联书店,2009.5,1-2页。
10.《西州回鹘某年造仏塔功德记》小考(植松知博日译),《西北岀土文献研究》第7号(呉震先生追悼吐鲁番学特集),2008年3月,1-18页。
11.哭季先生,香港《明报》2009年7月15日。
12.“SabaoandSabo: On the Problem of the Leader of Sogdian Colonies dur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 Period”,Collection of Papers onIranian Studies in China,ed.,by Ye Yilia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9.5,pp. 148-162.
13.《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三联人文书系),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9月,260页。
14.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9页。
15.和田新出汉语-于阗语双语木简考释(与文欣合撰),《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45-69页。
16.(翻译)有关和田出土8-9世纪于阗语世俗文书的札记(一)(吉田丰撰,广中智之译,荣新江校),《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9月,147-182页。
17.唐写本《唐律》《唐礼》及其他(增订本),《文献》2009年第4期,3-10页+封2图版。
18.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109-112页。
19.唐代于阗史概说,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5-31页。
20.丹丹乌里克的考古发现与研究(1896-2002年),中国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编著《丹丹乌里克遗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三节,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32-50页。
21.《西州回鹘某年造佛塔功德记》小考,张定京、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编《突厥语文学研究——耿世民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182-190页。
22.(主编)《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试刊号),中华书局,2009.12。
23.斯卡奇科夫所获汉籍管窥,《国际汉学研究通讯》(试刊号),中华书局,2009.12,131-141页。
24.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with Wen Xin),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99-118.
25.“On the Dating of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Khotan Area” (with Zhang Guangda),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Ⅲ,ed. J. Lerner and L. Russel-Smith,2009,pp. 149-156.
26.髙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唐长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徴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1-39页。
27.卷首语,《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1-2页。
28.隋唐长安的寺观与环境,《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20页。
29.(主编)《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30. “The Name of So-called u2018Tumshuqeseu2019”,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19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Oktor Skjaervou2019s 65th birthday),Dec. 2009,pp. 121-129.
2010年
1.《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2.(编)《向达先生敦煌遗墨》,中华书局,2010年3月。
3.《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它》(简体字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与李肖、孟宪实合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5.(主编)《唐研究》第16卷“唐代边疆与文化交流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考察队与中国新疆官府,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4辑,科学出版社,2009.12,294-301页。
7.唐代北庭都护府与丝绸之路,《文史知识》2010年第2期昌吉历史文化专号,25-31页。
8.沙畹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国际汉学》第19辑,大象岀版社,2010.1,54-56页。
9.林世田《敦煌遗书研究论集》序,同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3,1-2页。
10.九、十世纪西域北道的粟特人,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编《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49-458页。
11.唐代龟兹地区流传的汉文典籍——以德藏“吐鲁番收集品”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国学学刊》2010年第4期,77-83页。
12.“Further Remarks on the Migrations and Settlements of the Sogdia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Sui and Tang”,Eurasia Studies,vol. I,ed. Yu Taishan,2010,pp. 120-140.
13.安禄山叛乱的种族与宗教背景,黄正建主编《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创刊号,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14.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张师广达先生《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读后,《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1315-1332页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