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李 - 个人介绍
迈克-李(Mike leigh)1943年出生于Lancashire的Salford,其电影导演生涯始于1970年。作为大师,他体察入微的观察力与从不循规蹈矩的个性令关注真实生活与表演质量的观众心驰神往。他的影片不仅娱悦观众,同时还启迪人们认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与生俱来的力量与弱点。无论谁,只要认真观察,就会从他的电影中发现自己,了解自己。
迈克-李的电影的另一特点是他力图打破所谓未来电影模式。谁也不可能在他的电影中通过镜头的变焦来确定事物发展的征兆也不会因电影将绵延不绝的细节向观众硬塞而感到如鲠在喉,更不会接受脸谱化的说教;人们只需只自己去发现。
作为导演,迈克-李最开始执导的是舞台剧。正是这份经历,使他创立了使他闻名于世的即兴表演方式。他用这一方式使他的演员自己来塑造角色并发现角色所处的环境。演员们即兴表演中不断地将场院景与人物关系推向深入,最后由迈克-李从中汲取其精华,并打磨成拍摄脚本。如此这般,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感知世界以观众没看到的内容来印证所看到的。例如,演员们为其角色设计了角色在影片中的逻辑发展,甚至这些逻辑的发展并非直接在银幕上表现出来,然而人们却能通过角色的动作、声音,甚至沉默而身感体受。
演员们与迈克-李为真实、为生活的激情所作的努力,决非其它一些电影所表现的那种事先设计、预先包装的生活。演员们之所以能更深刻、更真实、更准确地表达生活,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被鼓励将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反应融入角色中,他们勿需教条地定位场景与角色,而是遵循角色间、角色与场景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技巧同样也应用于影片制作的其它过程中。迈克-李最成功与最能体现其摄制特点的影片是1999年拍摄的《欢歌畅戏》。他携观众走进了吉尔伯特与萨利文的19世纪。该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好评如潮,饰演吉尔伯特的布罗德本特也因此而荣获最佳男主角。
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迈克-李诚挚地说对我来说,只存在艺术这一准则,以此来确认影片是否优秀。一般说来,我不会因制片人或演员的缘故而拍电影由于采用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开放式即兴表演方式,在影片摄制前,迈克-李与演员们要做7个月左右的研究工作。他说研究工作泛围甚广,人物、背景、社会史、戏剧史、礼仪等无所不包。如果你并不确切地明白你在影片中的所作所为,那么研究工作就能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摄制《欢歌畅戏》时,最大量的研究工作是对当时语言的研究。迈克-李说:我认为不可能即兴表演以1485年为背景的影片,然而以1880年为背景的影片却可采用这一方法。作为40年代出生的一代,我们对祖父辈或更早的人们应该有所了解。而且对当时语言的研究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开始阅读大量有关信息,不仅是小说与报纸。如此这般,那些语言便开始进入我们的思维与血液里。当时人们说话十分谨慎,我们为此采用两次校订法来校对台词。布罗德本特说:拍片前,你要研究好角色生活中的每个片断,直到最后举行彩排时再即兴表演。在正式拍摄前,你又不能即兴表演。例如,在周四要拍吉尔伯特与萨利文在吉尔伯特家中相见的场景。尽管此情景巳在迈克脑中萦绕良久,周三之前却不能即兴表演。周三拍摄的内容也只能在周二即兴表演布德罗本特还说:一旦架好了摄像机,任何即兴表演又是不允许的。
对于演员来说,彩排后再拍摄当然有所裨益,然而却让人倍感疲惫。曾与迈克-李合作过数次的布罗德本特深懂此中三味。他说:拍片前6个月,你不可能参加任何聚餐。因为你随时有可能接到迈克-李的电话。我们每天工作16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要对饰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你才能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即兴表演才能使角色与他所处的历史建立有机的联系。
出于对生活的真实与激情的热爱,对自我的绝对自信,迈克-李享有置流言蜚语于不顾的声誉。考顿诺说:他几乎不会因之烦恼。布罗德本特则更进了一步:根本就不会。此外,迈克-李尤如他的影片一样,看上去和蔼可亲。文森特-肯迪在《纽约时报》上如此评论迈克-李: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转折点,就是当生活中的不堪与无望成为导火索时,触发人们对想象不到的极度欢乐的认知。作为观众,我们却是始终满怀希望地期待着迈克-李在下一部影片中继续给我们带来电影与人生的欢乐。
迈克·李 - 创作年表
1970 《荒凉时分》 (Bleak Moments)1973 《苦力》 (Hard Labour)
1975 《悲观社会》 (The Permissive Society)
1976 《五月的坚果》 (Nuts in May)
1976 《各负其责》 (Knock for Knock)
1977 《死亡之吻》 (Kiss of Death)
1977 《女仆的聚会》 (Abigail’s Party)
1978 《谁是谁》 (Who’s Who)
1980 《长大成人》 (Grown-Ups)
1981 《同时》 (Meantime)
1982 《家,可爱的家》 (Home Sweet Home)
1982 《五分钟的电影》 (The Five Minute Films)
1984 《七月里的四天》 (Four Days In July)
1987 《矮人与科利斯》 (The Short and Curlies)
1988 《远大希望》 (High Hopes)
1990 《生活多美好》 (Life Is Sweet)
1992 《历史的感觉》 (A Sense of History)
1993 《裸露》 (Naked)
1996 《秘密与谎言》 (Secrets And Lies)
1997 《职业女郎》 (Career Girls)
1999 《欢歌畅舞》 (Topsy-Survy)
迈克·李 - 个人荣誉
重返舞台之后,迈克·李也时常跻身电视表演领域,先后拍过几部电视电影。虽然《五月的坚果》(1976年)和《谁是谁》(1978年)这两部电视电影很快就获得了电视发行权,但《同时》(1981年)和《七月里的四天》(1984年)这两部片子仅获得了有限的市场发行量。迈克·李以电影导演身份所获得的第一次真正成功是在1989年,那年他导演的《远大希望》一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但《远大希望》叫好不叫座。后来他执导的《生活多美好》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迈克·李真正在国际影坛上获得突破性成就是在1993年:他导演的《裸露》在当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捧走多项大奖,除他本人获得最佳导演奖外,演员特利斯也凭此片在电影节上封帝。
迈克·李后来执导的《秘密与谎言》(1996年)为他赢得了更多欢呼与喝彩。影片以一位年轻女性(玛丽安·简·巴蒂斯特饰)和其生身母亲(布伦达·布莱森饰)之间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布莱森和简-巴蒂斯特精细入微的表演(其中很多是现场临时表演)受到了全球电影界的极大关注,两人分别获得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奖提名,布莱森凭此片获得了当年金球奖的最佳女主角奖。另外,布莱森还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大奖。《秘密与谎言》还获得英国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奖。
1997年,迈克·李再次经历职业生涯中的另外一次低谷,他导演的《职业女郎》被影评人士普遍看好,但未能取悦观众。1999年,沉寂了2年的迈克·李卷土重来,接拍了19世纪著名歌剧作家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传记电影《酣歌畅戏》。该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如潮好评,饰演吉尔伯特的布罗德本特也因此荣获最佳男主角。2004年李的作品《维拉·德雷克》又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2008年的导演作品《无忧无虑》又在第58届柏林电影节夺得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迈克·雷不是仅是英国,也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作家兼导演的优秀之一,这是个貌似颓废,实则尖锐的花白老头,他的胡子占据了他脸上的大半位置,就像在他的影片中,表演总是在其中占了大半了的位置。老头62岁,执导近40年,虽然有30年的拍电视经验,但拍过的影片却不超过10部,可老头获奖无数,这其中包括戛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戛纳金棕榈大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5项提名。
迈克·雷乍看颓废。灰色的头发,忧伤而明亮的大眼睛,黑白夹杂的大胡子遮住了半张脸。可是一旦开口,温和的声音,斟字酌句的说话方式以及绝对英国式的、嘲讽的幽默感,立刻推翻了对他的第一印象。在这副懒散的外表下的确藏着无限活力。57岁的年纪,20多年来竟只导演过7部电影。但这丝毫不影响迈克·雷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
不论在剧场、电视或电影,自认为是“介于郊区中产阶级和无政府主义中间的波西米亚人”的迈克·雷,只有一个企图,以最贴切、最真实的方式,最直接的观点,绝无偷窥的意味,怀着最深的同情心,来描述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以人为出发点,拍出一部充满生命、深刻的电影。
“作为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电影学校学生生活的电影制作者,”迈克·雷说,“我很明显更受国际电影而不是英语国家电影的影响和鼓舞,并深深地介入国际电影业。我终于成为国际影坛的一部分,这看起来十分自然并且是一件好事。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会发生。”也许人们认为迈克·雷的影片拍来拍去总是一个样子,但他却高兴地看到自己又回到熟悉的旧题材上来,那就是:人、人的关系和家庭。
在有人叫嚷“作者已死”的今天,英国作家-导演迈克·雷用作品证实了此说的荒谬,而且还拿出一种全新的作者范本。雷也许会成为在英国喜剧和电影史上都很重要并被永远铭记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关心的往往是这样或那样的有时令人喜爱有时又招人烦的英国人的典型怪癖,其基调不外是直截了当的讽刺或似有若无的同情。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