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欣巴哈

简介: 汉斯.赖欣巴哈(hansreichenbach,1891——1953)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早年在斯图加特工学院、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哥丁根大学学习工程、数学物理学和哲学;在爱尔兰根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展开]

赖欣巴哈的个人经历

简介

曾经在柏林大学跟随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后在德国斯图加的工学院、柏林大学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任教;1938年赴美,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同时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巴黎大学讲学。他著作甚丰,主要有:《经验和预测》(1938)、《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1944)、《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等。

赖欣巴哈早年信奉康德哲学,坚持唯理主义,后受石里克影响,转向逻辑实证主义。不过他自称其逻辑证实主义观点为逻辑经验主义,但基本观点是与卡尔纳普以及其他逻辑实证主义这是一致的。他跟卡尔纳普一样,坚持经验证实原则,坚持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绝对区分,坚持主张一切形而上学命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命题,并主张哲学的任务不是研究世界观或本体论问题,而是对科学的命题系统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等等。他被尊为逻辑实证主义运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对整个逻辑实证主义运动有重要影响。

理论

1. 概率论的意义理论

赖欣巴哈以概率的意义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和意义理论作出了某些修正,这正是他的逻辑经验主义区别于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标志。

赖欣巴哈从分析语言招收,探讨了意义问题。他认为,命题是语言的最小单位,因为孤立的语词没有给人任何意义,而只有把它们按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起来构成命题后才有意义才有真假科可言。

赖欣巴哈

他指出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已经证实的命题,是关于过去和当下的的事实命题。人们能够断定它们的真值,具有二值性。二是尚未证实的命题,如关于未来的事实命题。这类命题人们不能准确的断定真假,只能做出一些预测性的权衡,,这种权衡是一系列从最不确定到不同程度的确定,以致非常确定的连续两。它们的精确计量是概率。

所以从上述观点,赖欣巴哈提出了两种意义理论:真值意义理论和概率意义理论。

他说,一般的逻辑实证主义都采用真值的意义理论,但是这种理论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只是用于已经证实的命题。对于如”太阳内部温度是4000万度“这样一个命题就是一个理论命题,只能还原成一组关于电、光、辐射、颜色等等的直接经验命题,他把这种间接命题还原为直接命题而得到证实的方法论原则,称为“复归原则”,但是也是有罗东的,这回导致一个间接命题与一组直接命题之间并不存在逻辑等值关系。它们是无法“毫无剩余”地还原为直接命题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蕴含关系,而仅存在豁然的概率蕴含关系即“概率连结”。(归纳命题。。。)

这样赖欣巴哈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任何命题,如果有可能权衡其概率的,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意义。例如有关未来的普遍性命题,人们虽不能以经验确定它们的必然性,但是有可能确定他们的或然性或概率,因而他们是有意义的。

2. 概率的归纳理论

在传统看来,科学知识应该是确定无误的必然知识。由于归纳实施不能从逻辑上找到这种确定性的可靠保证,因而就怀疑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其实,归纳知识并非必然性知识,而只是不确定的或然性知识。比如,太阳过去每天从东方升起,虽然不能保证他今后也从东方升起,但是却说明它今后有可能从东方升起;而且,过去它从东方升起的次数越多,今后它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说:归纳知识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并非必然是确定无误的知识,而只是或然的概率知识。

因为赖欣巴哈认为,归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知识是否具有必然的确定性的问题,如果坚持“科学知识无错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必然的确定性的知识,那么归纳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最终必然陷入笛卡尔、康德的先验主义或者休谟的怀疑主义;反之,如果抛弃科学知识无措论,坚持科学知识可错论,认为科学知识不过是一种不确定的概率或假设,那么上述”归纳问题“就不存在了。

最后编辑:2022年0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