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西

简介: 高振西,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博物馆学家。建立了蓟县的中国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阐明了福建海岸升降的性质,提出了福建二叠系层序及鄂南“麻土坡煤系”地层单位。长期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培养了很多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创建人,对地质科学普及、宣传工作及地质学史研究有重大贡献。
[展开]

高振西的个人经历

高振西 - 基本资料

姓名:高振西
职业:地质学家
籍贯:河南荥阳人

高振西 - 个人简历

1907年7月7日 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原汜水县)南屯村。
1924年 毕业于河南省省立第二中学。考入青岛大学二预科。
1925年 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读预科。
1931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1-1937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
1937-1949年 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后改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技士、技正,
1940-1944年 借调至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正兼地质课课长,
1943-1949年 受聘于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1950年 兼任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导师,讲授普通地质学。
1950-1952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今地质矿产部前身)地质陈列馆馆长,
1953-1991年 由南京调至北京,主持全国地质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现名中国地质博物馆),
1956年 参加九三学社。
1978-1988年 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0年 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1981年 任《地球》杂志主编。倡议筹建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任科学顾问。
1982年 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5-1991年 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地学史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1年12月9日 病逝于北京。

高振西 - 生平简介

高振西,字化白,于1907年7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原汜水县)南屯村的一个耕读之家。荥阳县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地形切割甚烈,沟谷纵横,土地贫瘠,人民生活贫困。高振西自幼受家庭及周围环境影响,深知生活维艰,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故能勤奋自勉。1917年就读于汜水县立高等小学,学习刻苦。1920年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先读预科,两年后转入地质学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他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的12年中,先后受到地质学家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孙云铸以及美籍教授A.W.葛利普(A.W.Grabau)等的指导,打下了良好的地质学理论基础,在地质考查实践方面也受到了严格的锻炼。1937年4月,他被调至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后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历任调查员、技士和技正等职,对广西、湖北、南京、北京等地区的地质矿产进行了大面积调查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负责率领员工将中央地质调查所长期积累的图书、标本和仪器等共213 箱辗转经长沙等地运至重庆,为中国地质事业保存了宝贵的资料。1940-1944年他被借调到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担任技正兼地质课课长,筹备并主持福建省的地质普查工作,同时创建了该所的地质陈列室。1943-1949年,受李四光教授之聘,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高振西在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兼任地质学导师,讲授普通地质学。同年调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今地质矿产部前身)地质陈列馆馆长。1956年开始主持筹建地质部北京地质博物馆,1959年正式开馆。该馆现改称中国地质博物馆,高振西先后担任馆长、总工程师、名誉馆长。高振西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科学普及委员会主任,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地球》杂志主编等。

高振西 - 地质开拓者

80年代初,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史的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高振西积极参加了这一学术团体的筹创,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实,由于他青年时期曾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和工作了12年之久,同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都有较长时间的接触,这番独特的经历,使他有条件耳闻目睹其沿革,并进行研究。本世纪20年代,很多外国学者在有关中国地质的著述中,对Sinian这个词的概念及其内涵其说不一,给当时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鉴于此,高振西于1930年发表了题为《Sinian之意义在中国地质学上之变迁》的论文,文中对美国的R·庞培里(Pumpelly)和A.W.葛利普(Grabau),德国的F.von 李希霍芬(Richthofen)和B.维理士(Willis)等各家学说中所用Sinian一词的含义及其所指范围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排列、对照并作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理清了各家学说之间的异同及其内在关系。这篇文章不仅对地层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中国早期地质学史方面的著述,文中有不少段落,后来被中国“地史学”教科书等所引用。文章发表时,高振西还是北大地质系三年级的学生,年仅22岁。
1960年5月,第一届全国地质博物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高振西与刘毅合作,在会上作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概况》的发言,以翔实丰富的资料,系统地阐述了地质博物馆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从一个方面填补了中国地质学史的空白。1981 年10月在地质学史研究会第3次干事(扩大)会议上,高振西当选为名誉会长。1982年10月,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他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中国地质事业早期的几位重要人物》的发言。75岁高寿时,他还著文回忆《中国地质事业创始70年》及《热烈祝贺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笔名化薯,见《地球》杂志1982,第1及2期)。所有这些都说明,高振西对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具有奠基和开拓的作用。

高振西 - 良师益友

在地学界的很多中、老年人中,都愿意称呼高振西为高老师,而且是出之于内心的尊称。这是因为高振西自1931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担任过6年助教,在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等著名教授身边做了很多有益的教学辅助工作,由于他热心诚恳,乐于助人,故而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并始终保持良师益友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正值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为满足工农业建设的需要,地质工作急需人才。1950年在江苏南京成立了地质探矿专科学校(简称“南京矿专”),高振西在地质考查与研究工作的百忙之中,接受谢家荣教授的邀请,去该校兼任地质学导师,讲授普通地质学。由于他早年从事地质教学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野外考查的实际知识又很渊博,因此他讲课条理分明,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40年来,他们之间保持着尊师爱徒的传统。当年培养的一批学子,大多早已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的著名专家教授,有些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学部委员。桃李芬芳,相互之间成为良师益友。年逾古稀的高振西还担负了培养研究生的任务。他还热心于地质科学的普及工作,为了普及地质知识,培养地质事业的后备人才,他积极倡导组织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担任科学顾问,年近八旬时,还经常参加夏令营组织的野外活动,偕同一批中学生跋山涉水,亲自为他们讲解地学知识。他的讲解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很受青少年的欢迎。地学夏令营活动已在全国普及,在培养青少年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高振西 - 主要论著

1 高振西,Sinian之意义在中国地质学上之变迁.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会会刊,1930(4):59-67。
2 高振西,熊永先,高平.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英文),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4,13:243-288。
3 高振西,喀斯特地形论略,地质论评,1936,(4):437-450。
4 高振西,福建永春德化大田三县地质矿产,前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地质矿产报告,1941(3):中文1-46;英文1-116。
5 高振西,福建地质调查之历史及地质问题,1942(1):19-27。
6 高振西,福建的山脉水系及海岸.前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年报,1943 (2):19-27。

高振西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