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传诒

简介:
[展开]

涂传诒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涂传诒,男,汉族,1940年7月生,北京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现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涂传诒教授作为唯一获奖人,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和2001年),获得国际科联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颁发的Vikramsarabhai奖章(1992年),获得首届科学奖(199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

人生经历

教育背景

1958-1964年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就读本科。

1953-1958年在北京四中就读初中和高中。

工作经历

1972年至今,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任教并从事科学研究。

涂传诒

1980-1981年,在美国天主教大学从事合作研究。

1988-1990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高空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

荣誉奖励

(省部级及以上):

荣誉

(1)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被授予)

(2)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授予)

获奖

(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年),获奖项目名称“太阳风湍流的本质”

(2)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获奖项目名称“太阳风阿尔芬脉动的波能串级理论”

(3) 陈嘉庚科学奖(2006年),获奖项目名称“太阳风的形成机制”,奖励个人

(4)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02年),奖励个人

(5) 科学奖--首届(1993年),奖励个人

(6) 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5年),获奖项目名称“太阳风起源和太阳风的形成高度”

(7) 国家教委科技一等奖(1988年)

(8) 北京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000年)

学术兼职

1.教育部第6届科技委委员,

2.教育部第6届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3.教育部第6届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主任

4.北京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5.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6.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7.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

8.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科学奖地学部评选委员会付主任

9.科技部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研究

教学与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太阳大气层,日球层与磁层物理学

研究生课程:太阳大气层,日球层与地球磁层物理学(高级)

所在专业与主要研究方向:

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风与太阳大气物理学,涉及太阳风湍流和太阳风的起源与加热等方面的研究。

科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太阳风的阿尔芬脉动模式,01/01/1986~01/12/198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行星际空间等离子体离子加速和加热的能量转换机制,01/01/1989~01/12/19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太阳风磁流体湍流的演化机制,01/01/1993~01/12/199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近日冕阿尔芬波对太阳风的加速和加热效应及太阳风模型,01/01/1996~01/12/19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回旋波供能的太阳风的多元流体模型,01/01/1999~01/12/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太阳风质子和重离子回旋波共振的准线性理论,01/01/2002~01/12/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色球磁圈起源的太阳风模型,01/01/2006~01/12/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太阳风中阿尔芬波的起源,01/01/2009~01/12/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夸父计划:“L1+极轨”日地空间扰动因果链探测计划, 01/01/2005~01/12/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磁重联驱动的太阳风起源模型, 01/01/2010~01/12/2014

成果论著

至2009年9月,涂传诒(含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收录66篇,包括以第一作者以北京大学为第一隶属单位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有66篇共被SCI引用2325次。第一作者文章共被引用1571次,其中单篇最高SCI引用296次。研究论文的SCI引用H因子为27。引用数据取自ISI-Web of knowledge(SCI-EXPANDED 1900-,September 28,2009)。

国内外学术刊物:

主要论文如下:

[1] Tu C.-Y.,Pu Zu Yin,Feng-Si Wei, The power spectrum of interplanetary Alfvenic fluctuations: derivation of the goverving equation and its solution,J.Geophys.Res.,vol.89, No.A11, p.9695-9702,1984.

[2]Tu C.-Y., A solar wind model with the power spectrum of Alfvenic fluctuations, Solar Physics,vol.109, p.149-186,1987.

[3] Tu C.-Y., The damping of interplanetary Aifvenic fluctuations and the heating of the solar wind, J. Geophys Res.,vol.93, No.A1, p.7-20,1988.

[4] Tu, C.-Y.,E.Marsch, and? K.T.Thieme, Basic properties of solar wind MHD turbulence near 0.3 AU analyzed by means of Elsasser variables,J.Geophys.Res.,vol.94, No.9, p.11739-11759, 1989.

[5] Tu, C.-Y.and E.Marsch, A model of solar wind fluctuations with two components: Alfven waves and convective structures, J.Geophys.Res.,vol.98, No. A2, p.1257-1276,1993.

[6] Tu C.-Y.,E.Marsch, MHD structures Waves and Turbulence in the solar wind: Observations and Theories, Space Science Reviews,vol.73, No.1-2, p.1-210, 1995.

[7] Tu C.-Y.,and E.Marsch, Two-fluid model for heating of the solar corona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solar wind by high-frequency Alfven waves, Solar Physics, vol.171, p.363-391,1997.

[8]Tu, C.-Y., E. Marsch, K. Wilhelm, and W. Curdt, Ion temperatures in a solar polar coronal hole observed by SUMER on SOHO, Ap.J., 503, 475-482,1998.

[9] Tu, C-Y., E.Marsch,? On cyclotron wave heating and acceleration of solar wind ions in the outer corona, J. Geophys. Res., 106, 8233-8252 , 2001.

[10]Tu, C-Y., C. Zhou, et al. Solar wind origion in coronal funnels,Science, 308, 519-523, 2005.

[11] Tu, C.-Y. et al., Space weather explorer u2013 The KuaFu mission,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Vol 41,190u2013209,2008.

国内外学术会议:

[1] Tu, CY; Zhou, C; Marsch, E; Wilhelm, K; Xia, LD; Zhao, L; Wang, JX, The height of solar wind origin in coronal funnels and a 3-D scenario for solar wind 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2]ENCE SOLAR WIND 11 - SOHO 16 - CONNECTING SUN AND HELIOSPHERE 131-134, 2005

[2] Tu, CY; Marsch, E; Wang, LH, Cyclotron-resonant diffusion regulating the core and beam of solar wind proton distributions, SOLAR WIND TEN, PROCEEDINGS 389-392, 2003

[3] Tu, CY; Marsch, E; Wilhelm, K, Ion temperatures as observed in a solar coronal hole, SPACE SCIENCE REVIEWS 87 (1-2): 331-334 1999

主要论著:

[1] Tu C.-Y., E.Marsch, MHD structures Waves and Turbulence in the solar wind: Observations and Theori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echt /London, 1995.

[2]涂传诒等,日地空间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88

学术成就

涂传诒教授得学术成就如下:建立太阳风中湍流串级理论和太阳风质子加热理论:提出了在阿尔芬脉动中存在着弱非线性湍流相互作用的新概念,给出了自恰处理阿尔芬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几何光学效应与湍流串级加热效应的方法,导出了阿尔芬脉动功率谱在非均匀磁流体介质中发展的控制方程及阿尔芬脉动的能量串级函数。该理论证认出存在于阿尔芬波脉动中的湍流串级过程,给出了维持观测到的太阳风质子温度所需的能源。该理论不仅解释了过去学术界所不能解释的关于功率谱发展的观测现象,而且被在该理论发表数年之后所做的数据分析所证实。该理论统一了在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对于阿尔芬脉动的波动描述与湍流描述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太阳风中阿尔芬脉动的本质,促进了国际学术界对太阳风湍流传输理论和太阳风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建立太阳风湍流发展的形态学和太阳风湍流的结构模型:首次发现太阳风湍流热能值起伏是起伏马赫数的一级量,提出磁声波与压力平衡结构混合模型,否定了国际学术界广泛流行的“近似不可压理论”在太阳风中的适用性;总结太阳风湍流研究成果:涂传诒教授和Marsch出版得专著总结总结太阳风湍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