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辛文(1931.1~2011.7),男,籍贯山西省石楼县,高级经济师、教授。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原副主任。
2011年7月9日下午3点35分,辛文因突发脑溢血救治无效,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1岁。
人物生平
1944年11月参加革命,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历任晋绥边区石楼县和合村公所文书,县人民政府收发员、科员,赵城县土改工作团基点组组长,晋绥分局党校总务处秘书,南下四梯队卫生队指导员。
建国后,历任雅安军管会秘书处秘书,西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人事科负责人,西康省财委秘书、办公室负责人、财贸科副科长,西康省计委商业科副科长,西康省财委、计委工作结束组组长、党支部书记;四川省计委综合处副处长、处长、生产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革委生产指挥组计划组副组长、四川省计委综合组副组长、生产物资处处长;四川省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四川省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四川省计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书记,四川省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三峡省筹备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政协四川省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四川省攀西川南地区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四川省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团(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前身)一、二、三、四届副主任;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务。
1999年11月离职休养。
辛文与四川经济
在20世纪80年代,辛文与刘茂才、林凌等人同为四川经济界泰斗级的人物。在这之中,辛文以改革派著称,他曾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成都也还是以前的成都。”退休后辛文仍活跃于四川经济的舞台上,直到去世前也是四川省多项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无论是从成渝经济区概念的提出,还是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参与制定,辛文一直对四川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成渝构想]最早提出成渝一体化构想
早在2005年前后,作为四川经济界的泰斗的辛文与成渝两地多位学者专家就曾提出成渝一体化发展的构想。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产业,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在辛文眼中,这是比较合理的搭配,很明显的优势互补,完全可以进行协同发展。
此外,辛文还就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议政府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到新兴产业,更好地调动各类资本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民营资本的利用率。
[旗帜鲜明]“老成都”是绝对“改革派”
虽然来自山西,辛文却一直以“老成都”自居。做为旗帜鲜明的“改革派”,他曾说:“改革开放解放了成都,也解放了成都人”。
辛文说,成都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快,关键在于拥有开放的心态,如果没有开放的心态,那就只能是闭门造车。在机遇和挑战两者之间比较,挑战带来的成果往往相对要大一些,因为人在压力之下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改革开放就是在面临巨大挑战时人们抓住的一个机遇,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我以一个经济工作者的身份说u2018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再过一百年成都也还是以前的成都u2019。”
[劳尽心力] 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
对于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的最终出台,年岁已高的辛文可谓是劳尽心力。
作为“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一员,辛文表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首先要做好定位,转变发展方式。但所谓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是把过去的完全推倒,而是一种经验教训的总结,为的是要提高发展水平。辛文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与四川的经济总量相比,四川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00多亿,而有些相邻省份虽然经济总量不如四川,但地方财政收入却多出两三百亿。”他认为从这个比例的差别,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四川生产效率不高的现实。 对此,辛文希望看到,四川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能用技术改进手段,来提高产量和扩大规模。
[资深评委] 川商永远的支持者
在2011年4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大型年度评选活动——“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颁奖典礼上,担任了10届评委的辛文再次出席,他代表评委会发言时说道:“我认为,四川的企业与企业家并不比沿海差。”其实,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辛文总会声音坚定地做出鼓励。“当前,四川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时期,四川企业和企业家将大有可为。一方面,企业家们从经济发展的大势中寻求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加开放的氛围。这样,四川一定能涌现出更多的明星企业和明星企业家。”
社会评价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忆辛文
学者型官员的真正楷模
著名经济学家辛文先生的不幸仙逝,是我省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我们后辈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辛勤耕耘,文传千古,也许是他的名字,更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做人做事辛老都是学者型官员的杰出代表和真正典范。
辛老特别热爱四川。我在高校任教时就认识了辛老。那时,他担任省政协和省科技顾问团领导,我是委员和成员,经常随他调研和听他讲话。他小学毕业但是大学教授,高级经济师。他1944年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从不以“老革命”自居。他说自己本是外省人,但十分热爱四川,永不离开四川。随他调研,最难的是报告必须精益求精,往往修改十多遍都无法过关,最后还是他亲自动手改定。
辛老特别关心年轻人。每次开会相聚,他都要问问我们的情况,最近看什么书,搞什么课题,写了什么文章,身体如何?同时还要问问其他未见面的他熟悉的年轻学者,完全是一位和蔼的长辈和导师。他经常收集我的文章,看完后还要点评。10年前我写了一系列关于四川跨越发展的评论,他每看完一篇就打来电话谈他的看法,让我深受教益和感动。
每次评奖和课题,他都要强调年轻人必须有适当比例。在“5·12“地震期间,我在广元工作组驻守青川半年,他三次打来电话询问灾情和我的工作情况,倍感温暖和力量。
辛老特别关心民营企业。“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评选了10年,他几乎每次都亲自参加,还担任评委会主任,严格把关。他对四川民营企业充满感情,说民企是四川的希望,为四川解决了绝大多数就业问题和民生问题。因此,每次的财经风云人物,他都要求有民企代表进入,最好是有一半。外企,特别是世界500强进入四川后,他高度重视,要求在四川财经风云人物评选中增加他们的席位。但当这些企业请他作顾问或独立董事时,他都婉言谢绝,他说当了就不好说真话。
辛老特别讲奉献。他离休后还担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常务副主任,每天坚持上班,只要他不出差,白天打他办公室电话肯定能找到他。
辛老走了,我们痛失一位智者和导师,但他的事业不会停止,他的真言不会白讲,他的精神将永存人间!祝辛老一路走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林凌忆辛文
他是四川经济的活字典
“我和辛文上世纪60年代就认识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教授林凌感慨地说:“那个时候他在四川省计划委员会,我在省委办公厅,算起来,我们已经认识半个多世纪了。”
”你要问任何关于四川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如果找到辛文,你就问对人了。”林凌评价,辛文在世时,多年以来不遗余力地研究四川经济,推动四川改革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经济的活字典”。
“他记忆力太好了!”林凌说,只要是辛文研究过的问题,他都会把相关资料和信息查阅得相当仔细,而且更可贵的是,他可以把这些内容都记下来,“这就是用心的结果”。
对四川经济的了解,辛文可以把当年四川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指标、数据背出来,而且像北京、广州、江苏等全国各地相应的数据,他也能够准确地说出来,因为他必定会将四川经济和全国经济认真进行对比,并从中找出问题,为四川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辛文的逝世,让四川失去了一位熟悉四川经济、关心四川未来发展、热爱四川、了解四川的老同志。”
90岁刘伯骏忍痛亲手书挽联
90岁的书画大事刘伯骏为辛文逝世书写挽联:“治学求真直言敢谏一腔赤诚为民生,为官务实勤政守廉两袖清风留正气。” 这三十个字确实是辛文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辛文生前好友、我国著名经济学者羊慧明说,这副挽联出自90岁高龄的书画大师刘伯骏之手。羊慧明也是与刘伯骏认识多年的好友,他称,由于刘伯骏年事已高,加上患有痛风,2011年7月13日没能亲自到场参加辛文同志追悼会,但他对辛老的敬意与哀思,已全部都寄托在这副挽联上了。 刘伯骏是去年才认识辛文的,当时辛文应邀出席刘伯骏画馆的揭幕仪式。原本仪式十点过才举行,“从不迟到、经常早到”的辛文9点过就赶到了现场,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辛文和刘伯骏一见如故,两人聊了很久,后来更是成为好朋友。随着对辛文的了解日益增多,刘伯骏对辛文也越来越敬重,后来专门写了四个字送给辛文:浩然正气。
“当听到辛文去世的消息,刘伯骏老师非常悲痛,并表示要为辛文写一副挽联。”羊慧明回忆,原本可以用草书写的挽联,刘伯骏坚持用庄重的字体写,从下午3点一直写到晚上7点过,而当时刘伯骏右手的痛风已经很严重了。写好的当晚,羊慧明将这副长达三米的挽联送到辛文家中,辛文的家人都很感动,并认为这副挽联精当、真实概括了辛文的一生。
老司机泪忆老领导
辛文的司机张师傅一跨进悼念大厅,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直到告别仪式结束,他走出大厅默默走下台阶,还在不断用手臂抹泪。这个56岁的汉子已经跟随辛老25年。“这些年,辛老对我们工作人员特别好,工作上很严格,生活上很关心,辛老对我来说,就像一家人那样亲。”张师傅眼眶很红。“不管是大会小会,大活动小活动,辛老都一视同仁地重视,生怕迟到。”张师傅回忆,在这25年中,辛老极少有迟到,即便是迟到,也是因为堵车,“如果遇到堵车,他一路上就非常着急,哪怕迟到一点,他都会非常内疚”。
“但是在生活上,他很为我们着想。”张师傅回忆,经常遇到节假日,辛老还是要到办公室上班,但是他从不要司机在节假日接送他,他都是从住处走到工作单位,而且遇到逢年过节放大假,尤其是春节,他都很体谅和关心工作人员,“他自己在办公室工作,却让我们早点回家准备年货什么的”。
同事回忆辛文
和辛老调研是苦差事很多人眼里,调研是件很轻松的事儿。但到了辛文这里,却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苦差事。调研的时候,辛文的脑子始终在转,一直在思考项目是否还有些不足,如果有不足又应该有怎样的处理办法。辛文不仅要自己想,还会时不时问问身边人的看法;而且不论时间、地点。吃饭、坐车、走路时辛文都有可能会提问。
朋友眼中的辛文
一本四川经济大百科全书永远合上了
“辛苦辛劳辛勤为民尽瘁,文风文采文言永留人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刘茂才声音颤抖地念出了这幅他为辛文所写的挽联。这两位老人是1983年相识的,在学术交流之中,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知之深切的刘茂才认为,辛文是四川经济的大百科全书,也是永远敢讲真话的人。
小学毕业的财大教授
“1983年搞u2018七五规划u2019时,我就认识了他。”刘茂才回忆道:“后来我去了省社科院,而他也成了省社科院的特邀研究员。”在刘茂才的印象中,辛文首先是个“好学”的人。他说:“辛文本来是小学毕业,能够在文革前成为西南财大教授,全靠刻苦自学。而能够成为四川经济界响当当的人物,更加离不开刻苦自学。所以说十分不容易。”而随着年岁已高,辛文仍然每天坚持上班、学习、读报、看书,一刻也不耽误。
为讲真话拒百万年薪
最让刘茂才佩服的是,辛文这辈子都是位敢讲真话的人。“作为业界泰斗,川内有很多上市公司都想邀请辛老做独立董事,那可是上百万元的年薪就在他面前。”刘茂才回忆:“但是在金钱面前,辛文却严辞拒绝。我问他为啥,他总是说,怕收了钱就不敢说真话了。”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