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辉 - 简介
黄春辉,女,无机化学家。1933 年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195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春辉 - 成就
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黄春辉 - 著作
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 、《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 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2005) 。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五本专著。发表论文300 余篇,并被《Chem. Rev.》等著名杂志他引1000 余次。
黄春辉 - 荣誉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春辉教授已培养出20 余位理学博士,其中两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黄春辉 - 研究领域和兴趣
1.荧光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表征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有机电致发光、光学微腔、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
2.光电转化膜材料:设计、合成、表征具有光电转化性质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们的光化学及光物理性质,将它们修饰到宽带半导体上,研究它们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 。
黄春辉 - 小传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黄春辉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随和、温暖,针对问题,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沐春晖”。
可是一说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劲头来。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所以青少年时代在黄春辉的记忆中是经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云南读的小学,却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
高中时代黄春辉随家搬到上海,就读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这里,她确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黄春辉195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稀土分离、稀土应用方面的研究,所谓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种土,是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中的17个元素非常相似,很难分离,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们分离开来。实际上各元素之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却很远,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应用。
中国的稀土元素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国。但在过去,我们自己不能分离,只能把原料卖给国外,再从国外进口产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我国自己开始稀土分离,现在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稀土的生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稀土出口大国。
黄院士讲,从几个屋子大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台式机,从酒瓶大的晶体管到现在针头大的点,像这些解决物体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的办法,就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
材料薄膜化,让电脑、电视随身带,看来不再是梦想。黄春辉院士一直选择前沿课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随时知道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科学需要积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脚踏实地。这也正是她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题质量。黄春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